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政策基本决策分析模型
社會政策基本決策分析模型與應用(二)授課日期:2005/3/23授課老師:林東龍壹、課程重點了解各種決策分析模型之意涵。了解各種決策分析模型之主要概念。了解各種決策分析模型之分析與應用。比較各種決策分析的優劣。貳、制度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制度分析的意義探究政府制度化安排與組織結構對政策之影響。相較於過程取向分析,較趨近靜態研究。制度化決策的理論的初探1.韋伯的理論意涵—科層組織(法理權威)a.權責清楚與專業分層負責。b.豎立規則用以規範公式運作。c.文件檔案制度化。d.功績主義—用人唯才。e.不涉人情的工具性人際關係。貳、制度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一)2.問題與批判a.科層組織僅是一個理想類型。b.儒家思想與科層組織運作。c.政治與社會等條件不成熟,科層組織流於形式。貳、制度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二)2.組織理論主要概念架構a.以過程為主軸(理性觀點)強調組織目標與規章制度設立。b.以行為為主軸(自然觀點)強調組織實際運作過程。c.以系統為主軸※功能必要性:能力、轉換,以及調適。※組織制度與外在環境的互動—權變理論。貳、制度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三)制度化決策分析的概念與特性1.制度化決策的幾項特性a.合法性社會契約論—政府與人民相互的權利義務。b.普遍性政策涵蓋社會上所有成員。c.強制性將違反政策者給予合法的適當處罰或限制。貳、制度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四)2.採取結構探究取向組織中結構的行為模式往往影響政策內涵。如權力分配、分工合作的辦法、政策制定與裁決的安排等。3.包括權力的結構與分配政府與民間機構對政策意見表達與政策反應結果,是透過組織結構安排與運作。4.具有歷史與功能的意義未來的政策選擇是立基於過去制度的結構之上。貳、制度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五)組織分析的運用1.組織的目的a.組織目的所在,與政策效用、組織人員與資源分配,以及組織結構有關聯。b.正式目標與運作目標。2.組織的風格a.X理論:人性懶惰、工作僅是為錢、應給予直接督導、以金錢作為酬賞。b.Y理論:相信人的動機且尊重人、人際關係作為組織管理準則。貳、制度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六)3.組織的結構與設計a.傳統的結構設計原則認定有最理想的組織結構,該結構特質如:※單向管轄督導,避免不必要的困惑,且工作協調較順利。※幕僚僅提供諮詢,不以侵擾指揮鏈運作為原則。※理想的督導人數比率。貳、制度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七)b.最近趨勢※以方案技術為基準方案的一致性、尋求方案答案的過程。當方案越多元且須尋求新技術時,則組織結構所需技術層次愈高。※以環境變遷為基準組織結構與環境變遷互動。※以方案功能為基準以功能取向為設計基準,強調組織中專業功能安排與應用。貳、制度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八)4.組織的工作分析a.人事部署人事制度健全與否,影響組織素質與績效。b.工作要求評估※工作資格探究法(組織角度):將工作資格要求與組織成員屬性特質作比較。※工作人員獎勵探究法(人的角度):以工作人員心理經驗(內在酬賞)為主軸。叁、過程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過程取向的意義與特徵1.形成評估以進行中的社會政策為主要研究及考評對象,不同於總結評估是方案週期最後階段或甚至整個方案結束後才進行評估。因此,具即時回饋功能。2.內在評估指由決策單位成員所從事的評估工作,主要瞭解政策理念與選擇是否按照原定計畫,如提供哪些方案、針對哪些特定對象、在何種環境下提供等。叁、過程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一)3.持續的檢驗針對新政策及其執行過程進行持續性的敘述分析與檢驗。政策分析家亦成為歷史見證者。4.外來的評估指邀集機構外的專家學者進行評估,較容易維持考評的客觀性。5.責任承擔(accountability)a.應付的承擔:決策者及其代表的組織有執行良好績效任務之職責。b.應收的承擔:主導並執行決策者有義務接受來自個人或團體施加合法影響力的承擔。叁、過程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二)決策的過程與分析途徑1.問題論述a.問題定義:主觀思維。b.需求調查:確認社會對某一特定社會政策及其方案有充分需求與支持。2.政策形成社會問題轉變成政治上有意義的課題,亦即政府體認到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同時也願意負起解決問題的責任。但之後能進入政治議程的政策選擇是相當有限的。※理性思維VS.政治現實—弱勢團體的能見度低。叁、過程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三)3.政策的選擇a.選擇的規範(政策選擇的政治環境)※承認社會的多元特性。※人民有表達意見與宣示社會訴求的自由與空間。※提供對策選擇的辨認與評估的環境與過程。※容許多元且互相競爭的團體尋求多數聯盟。※同意民主競爭。※透過投票選舉方式,提供人民優先選擇權。叁、過程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四)b.政策設計的一些基本問題政策發展過程中,時常有多個政策初步計畫同時存在。究竟最終何者成為政策,是伴隨著社會關係與政治現實的社會過程。而政策與方案設計可依不同指標分類為:※方案目的有所不同※方案技術深淺不一※方案發展階段迥異※方案設計選擇多元叁、過程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五)4.政策執行a.執行上的問題(影響執行成效的原因)※政策目的與政策工具配合不當。※政策推行無效,導致新問題產生,使得原先設計不足以應付新增的危機。※政策執行時效。※決策者的誠意與向心力,以及科層組織中從上到下,一直到直接服務的臨床專業人員對於政策的認知與認同程度。叁、過程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六)b.方案運作的特徵與內涵※政策目標:抽象或具體、長程或短程。※救濟或服務形式:一般或特殊、直接或間接、分級預防。※受益權利標準:普遍原則或選擇原則。※財政支持方式:社會保險、私人契約、自願奉獻、預算支出、服務收費。※行政安排或服務層次:中央與地方權責分配、服務可近行、專業與非專業人員執掌劃分。叁、過程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七)5.政策評估a.多元且持續的過程。b.具雙重概念與功能:收集證據資料並與一些明顯或含蓄標準作對比。c.瞭解政策理念與目標達成程度、檢驗失策與背景因素、政策品質診斷工具。叁、過程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八)6.政策調整(政策調整的理由與困難)a.環境因素變遷如經濟狀況、社會價值觀或政治的均衡有所改變時,社會現實和對社會問題的認知也隨著改變。因此,政策也須適當調整。b.新興的專業技術或解決問題的新途徑使得過去政策反應顯得落伍而不合時宜。c.現代國家預算制度,往往需要某一特定政策為它持續或修定,顯示充分理由。d.決策的組織及其官僚制度,往往為維持其既得就業機會與權力現狀,會盡力維護政策穩定與持續,縱使適時的調整有時是不可避免的。肆、理性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理性化決策分析的特徵※立基於經濟效益觀點,尋求政策效益上最大的淨值成效。淨值增加即代表著政策效率,且當某項政策預測淨值成效比其他對策來得大且成正值時,則理性決策成立。1.問題取向a.問題陳述中的價值偏好。b.釐清問題的複雜性與多層面。肆、理性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一)2.價值中立a.事實與價值分離。研究過程中價值不涉(包括資料收集與資料收集工具的客觀性),研究發現與結果進行價值陳述。3.量化的應用量化的極限就是質性的開端。※問題脈絡深入了解與變項的量度問題。肆、理性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二)4.客觀立場程序上的客觀—樣本代表性、資料收集工具、資料分析工具等。5.邏輯程序歸納法與演繹法演繹法:從已知的一般性陳述,推論結論。適用於發展多元問題及其定義、建立假設關係。歸納法:從一系列事實觀察得出一般結論。肆、理性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三)理性化決策分析的運作過程1.問題的辨認與定義a.全方位問題考量。b.問題因果關係建立。c.問題價值說明。d.問題受益者與受損者辨認。肆、理性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四)2.特殊對策的策劃與考量a.問題呈現的多元途徑人民、與論、民間團體、學者專家。b.消極性的忽略問題當問題是複雜、不易確定、根本無意或沒有能力解決時,政府產生駝鳥心態。c.特殊對策以一套集合組形式表現出來。d.社會問題更廣博定義,則尋求解決方式可能性更高。肆、理性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五)3.決策標準的建立與預估a.決策標準建立以貧窮標準為例。相對貧窮VS.絕對貧窮b.決策標準預估※普遍標準:公平性、效率性、社會接受、社會污名等。※選擇標準:家庭責任意願、家庭責任能力等。肆、理性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六)4.資料收集與評估a.政策分析設計假設建立、資料種類、資料檢驗b.現有資料來源合計資料、社會指標、示範計畫與研究成果c.有待開發的資料來源調查研究、需求研究(但需求並非問題的唯一因素且存在人際間差異)、德懷研究肆、理性取向的決策分析模型(續七)5.成本效益與成本效能的考評與權衡a.將對策組群從最好到最壞順序等級安排,好壞標準則取決於成本效益比率。b.完整預估成本與效益的限制與問題—理性範圍外的不確定性。6.對策選擇的提議與推薦價值中立於決策時的可能性!?伍、問題與討論試舉例說明目前政府組織設計存在的問題,以及該問題對社會政策制定與推行之影響。行政院的組織改造期望實現「民間可以做的,政府不做;地方政府可以做的,中央政府不做」的基本精神。其中有關地方化與委外化之策略,將對於社會政策制定與推行產生何種影響?未來行政院將整併內政部與衛生署成為衛生及社會安全部。您認為此組織改造對未來社會政策制定與推動上可能的影響。假想您是一位社會政策分析家,嘗試規劃如何因應你有興趣之社會問題的對策。同時,反省您規劃對策過程中,哪些因素將影響政策規劃。
本文标题:社会政策基本决策分析模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