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二首4
第2课时(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罗绮.(qǐ)酵.母(jiào)浮藻.(zǎo)霉菌.(jūn)B.蛮横.(hènɡ)回溯.(sù)呼啸.(xiào)佝偻.(lǚ)C.胆怯.(què)忏.悔(chàn)叫嚣.(xiāo)枯槁.(ɡǎo)D.侵蚀.(shì)彳亍.(chù)呻吟.(yín)矫.正(jiāo)解析B项“偻”读“lóu”。C项“怯”读“qiè”。D项“蚀”读“shí”,“矫”读“jiǎo”。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彷徨支撑彳亍惆怅B.长篙青荇斑斓沉淀C.笙箫浮藻揉碎满载D.榆阴颓杞寂廖河畔解析杞—圮,廖—寥。D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句是()A.撑着/油纸伞,/独自B.彷徨在/悠长、/悠长C.又寂寥的/雨巷D.我/希望/飘过解析应该是这样停顿:我希望/飘过。D4.对《雨巷》一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雨巷》的诗行长短不一,顿数却是错落有致的。以三顿体和二顿体居多,也有一顿体。B.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C.诗中“丁香一样地姑娘”是写实的,应该是作者的恋人,并没有什么象征意义。D.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雨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解析“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地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答案C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中国文化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了数千年,终于开始面对世界;同时,西方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也日新月异....地走向中国。B.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他的心中甚感迷惘和失望。C.当我们将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完善成型后,腐败还会出现,但肯定有轻重之别,腐败者的数量将由多如牛毛变为凤毛麟角....。D.政府是依法谋求和维护社会正义的,舍此而役使群众,为少数人谋私利,或越俎代庖....管些不该管的事,那就是不务正业以至于擅权乱法。解析A项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不能“日新月异”地走向中国。B项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C项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D项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见于《庄子·逍遥游》)。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答案D二、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雨巷》中的文段,完成6~7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6.从诗中来看,“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4分)解析结合选文中的第一节诗,抓住对“丁香姑娘”的描写诗句,即可把握“丁香姑娘”的特点。答案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又惆怅。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三位一体。7.应该如何理解“丁香姑娘”这个意象?(6分)解析只要理解了丁香的文化内涵,结合本诗具体的语境,即可体味出作者选用“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用意,一方面象征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答案这首诗是用雨中丁香作为人们愁思的象征。很显然,戴望舒从古典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是,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又不雷同于古人,她是诗人理想和追求的化身。三、课堂延伸(15分)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养蜂的唐湜养蜂的云彩样在世上流浪,牧人样到处把蜂群牧放;他们背负着那酿蜜的蜂箱,到处去寻找花朵的家乡!春天寻找着油菜的花香,夏天寻找喇叭花的声响,秋天去到西北的草原上,冬天回到南方的棕榈旁。哪儿开着花朵的诗章,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乡;哪儿能酿出甜美的蜜浆,哪儿就有着他们的希望。没什么能挡住云彩的流浪,养蜂的不停留在一个地方!写于1967年A.第一节诗中尽管也使用了“云彩”“花朵的家乡”等温馨词语,但该节主旨仍在描绘养蜂人飘流无依的艰苦生活。B.第二节诗不仅写了养蜂人一年的行踪,也描绘了祖国大地四季的景象,句式整齐,音调和谐,充满了诗情画意。C.第三节诗写养蜂人漂泊的人生,正是为了表现他们对美好希望的追求,从而升华了他们的精神境界。D.全诗用语清新,情感质朴,节奏流畅,既是对养蜂人的歌颂,同时也是诗人自我追求的写照。答案A9.对下面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老马臧克家总叫得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头望望前面。1932年4月A.作品描绘的是一匹马的形象。它有苦、有怨、有愤怒却无力改变这一切。B.作品中的马是一个象征。马的形象就是广大底层劳动人民苦难形象的再现。C.作者采用的是忠实于生活的写实手法,因而具有十分强烈的真实感,同时又借助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给作品赋予更多的精神意义。D.细节的真实使这首诗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典型地表现了“老马”承受重压时的痛苦情状。解析象征手法不一定表现浪漫主义的风格或倾向。答案C10.对艾青《煤的对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解析这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咏物诗,全诗采用了对话形式。答案A四、语言运用(10分)11.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现成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4分)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答案①随着中国②更应该③但某些人④总要夹上⑤却是白字12.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两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6分)例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答案示例:机遇对于天才是一双翅膀,对于强者是一把火种,对于弱者是一堆灰烬。五、随堂练笔(40分)13.以“新旧诗之比较”为题,写一篇小短文。答案略。;君必强ath41cwb的穷孩子忽得个千金的玩艺儿,未必实用,也觉新鲜。第十二章故纵倾颜成一怒(4)于韩玉笙亲笔画的一堆卷轴中,宝音忽见幅画儿,相当特别,力气是实在弱,笔触都乱了,画面不怎么美观,好歹画的是什么,倒也清清楚楚:一口井,井里映着一钩冷月,地上疏疏落落一些纹路,似石纹、又似霜迹,天上几抹云痕,无星,竟连月亮也没有,不知井中月影是从何处映来。画技不论,构图实在带着飞寒鬼气。宝音看这井,极其眼熟,莫非便是宝音居所到老太太屋里路边经过的那口井?外头所谓宝音“落了水”,便是落到那口井里,编排得倒是很顺!但、但韩玉笙怎会知道!宝音手攥着画轴,发一会怔,强笑着问洛月道:“我是什么时候画的它?怎么画成这样,大约病得狠了罢!我现在想过去都有些恍恍惚惚的。”“是上月底画的。”洛月怯生生道,“姑娘是病着,画了这幅,病越发凶了,笔都持不得,到今日,幸是安好了,且再将养两日?养得再好些再改罢!”所以它是韩玉笙生前画的最后一幅了,上月底,金钟魁像根本没送来,韩玉笙便画了井,想必是巧合罢!宝音又问了洛月几句,问不出什么来,乌云已压得低了,一道小小的闪电,似灵蛇,撕破天际。宝音等候的时机来了。为天色不好,嘉颜早早先下山回府准备,补理了大批雨具命人送上山,又叫各院预备各色祛寒祛潮之物,等主子们回府来用,原来准备的夜宵,也要改了,正极忙的时候,又听说大少爷等得不耐烦,自己下山,跑了,却又没回府。众人全都叫苦:“这是怎么说的?”又嘀咕:“问问宝音姑娘,或许还猜得出来……”“可宝音姑娘出府养病了,这……”嘉颜眼皮剧跳了一下。宝音已经死了。老太太亲自吩咐,宝音是落井。这孩子心好,想着给老太太汲些温温的井水来洗面,从前也经常汲的,谁知那夜绳上钩子锈坏了,汲水瓶掉下去。宝音大约是一急,伸手想去捉,失去平衡,这才掉进了井里去。可怜是可怜,但重阳佳节呢!不方便办丧事。于是说起来,只道宝音失足落井,虽经救起,身体还是不好,暂时出府休养,也算祸事,但总比死人的好。等到明儿后儿,再宣布:嘉颜姑娘本来好些的,结果水寒入肺,失救了。老太太作主,准给她办个对丫头来说挺体面的丧事。避过重阳正日子,也就不忌讳了。宝音的尸身,还是嘉颜亲自装成病人,送出府去。唏嘘么?或许有一点。丫头连死都要挑个好时候,否则为主子不喜,物伤其类,怎不悲凉?但话又说回来了,谁死不该挑个好时候呢?桃花潭水深千尺,各饮各的那一盏,除此之外,都属逾份。自己不照顾好自己,反要别人担待身后事?再没这个道理的!老太太还算仁德,单叫错过这节日,之后丧仪给她做足,亲眷也多赏些银两,全由老太太体己开支。宝音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二首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7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