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讲表意恰切训练教学目的通过训练,使同学们掌握表意准确、清楚、得体的方法,学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象、场合,运用规范化的口语,准确、清楚地表情达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内容一、表意恰切的意义:所谓表意恰切是指在运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内容时要做到准确、清楚、得体。人与人之间进行口语交际,表情达意恰切与否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掌握了表意恰切的要领,在交际中会收到预期的甚至是超出预料的效果,从而促进工作的开展;反之,则可能会产生言不尽意,造成模糊、歧义、误解、尴尬的局面,乃至影响工作的效果。二、表意恰切的基本要领(一)表意要准确。表意准确是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用词贴切。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教导莫泊桑说:“无论描写什么、叙述什么,只要有一个确切的字眼可用,作者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地去寻找那唯一确切的字眼来表达。”中国古语也有“吟一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嘛。如众所周知的“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就是一个明证。再比如,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描写了他与叫马玉祥的青年战士之间的一段对话。魏巍说:在炮兵还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马玉祥回答说:“那,不同!”又接着说:离敌人越近,越觉得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在此,马玉祥用的是过瘾和解恨,而没有用有劲和解渴。有劲是有力量,有力气,有积极的情绪的意思。过瘾则是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的意思。解渴是消除渴的感觉,词义可以引伸。解恨则是消除心中的愤恨。用解恨较解渴更能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憎恨的程度,具有强烈的爱憎感和说服力。同时,如果前面用过瘾,后面再用解渴,就会显得分量不足了。其次,委婉表意要概念明确。有时为了委婉、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要使用多义词或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这时,要注意运用得当,不要造成概念不明确,甚至歧义或误解。该使用单义词语时,不使用多义词语;使用多义词语时,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恰当地使用。恩格斯于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曾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中,他说:“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我们说恩格斯不直接说马克思逝世,而用“讳饰”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永远睡着了、不到两分钟,表现出恩格斯深感遗憾的悲痛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工作到最后一息,同时也再现出这位伟人庄严神圣的形象。所有的用语,都饱含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切哀悼和衷心爱戴。恩格斯这一讲话是说话准确的典范。要把语言表述准确,首先必须用词贴切;有时,为了委婉、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要使用多义词或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要注意运用得当,不要造成概念不明确,甚至歧义或误解。生活中有很多双关语、歧义句,我们都要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做到使用正确。诸如:“我的弟弟正在做手术”。你知道他的弟弟是医生啊还是病人啊,意思根本就不清楚。(二)表意要清楚所谓表意清楚,主要是指语言要有条理,句与句之间要连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层次要清楚,使表达的意思符合事理,便于听者了解和把握事情的实际情况和本来面目。比如:长春光机学院职工的三个孩子私下带了六元钱,从长春偷偷出发前往大连,打算去蛇岛捉蛇,然后去西沙捉龟,最后去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进行动物考察。有人说,这三个孩子是“异想天开”。然而我们知道,爱迪生十二岁就开始做各种试验,瓦特小时候常望着蒸汽出神,袁隆平年轻时,梦想稻谷能像花生那么大。令人感动的正是这种“异想天开”。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既有先后顺序的交代,又有排比句式的运用,给听者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感受。(三)表意要得体所谓得体就是要符合交际的目的、符合说话人的身份,要根据对象、要适应场合等。1、说话要符合交际目的的需要。说话也像写文章一样,首先有个立意的问题。说什么话,要根据说话的目的而定。这个立意的要领,就在于准确地把握体现交际目的这个关键。请看这样一个错例:李明和王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议论起当天班主任老师组织的讨论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主题的班会情况。李明问王强:王强,今天的班会你觉着开得如何?王强答:开得挺好,多热闹啊!李明又问:你觉得大家的发言怎么样?王强答:我觉得大家的发言挺实在,挺诚恳,尤其是咱们老师的总结发言,我很受教育。〈沉默一分钟〉王强接着又说:今天讨论会,我就觉得赵小红好笑。李明问:好笑什么?王强答:老师刚说完班会的内容,让大家思考一下再发言。可赵小红思考还不到一分钟,就首当其冲地作了发言。你说,她急什么?李明听到此,嘴里噢了一声,两人不再说话,继续走路……。[分析]第一次人家问班会内容“开得怎么样”,他答形势“开的热闹”;第二次人家问“同学们发言怎么样”问内容,他继续答形式“发言实在”;第三次“好笑”问题也是谈形式而不谈会议内容。因此李明失去了与之交谈的兴趣,二人没有达到交际目的。2、说话要注意身份。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各自的出身、经历、角色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不相同。人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中又具有相对性。人们在说话时,总是受自己的身份制约的。比如,《红楼梦》第九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宝玉上学前去见父亲。贾政正在书房与清客说闲话儿,忽见宝玉进来请安,因说上学去,笑道:你要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玩你的是正经。看仔细站腌臜了我这个地,靠腌臜了我这个门!又对跟宝玉的奴才李贵说: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没长进的东西算账!贾政在转眼之间,就以三种身份和角色出现,并以三种方式说话。他与清客是主宾和朋友关系,可平心静气的闲话;与宝玉是父子关系,父对子恨铁不成钢,一顿申斥挖苦;与李贵是主仆关系,一顿训骂。这些都是符合贾政的身份的。3、说话要看对象南朝曾佑《弘明集》中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公明仪为牛弹奏悲凉的清角之音,牛伏食如故。不是牛没听见,是声音不能触动它的听感。公明仪转而弹出蚊虻之声,或孤犊的叫声,牛便摇尾立耳,或倾耳静听。这就是“对牛弹琴”的效果,毛泽东同志也曾教导我们说话看对象,要看菜吃饭。曾任美国总统的林肯面对一些要和他为难的同乡们,做了一篇这样的演讲:南伊里诺州的同乡们,肯特基州的同乡们,密苏里州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为难,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一样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呢?好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个。我生于肯特基州,长于伊里诺州,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认识南伊里诺州和肯特基州的人,我也认识密苏里州的人,因为我是你们中间的一个。而你们也应该更清楚地认识我。如果你们真的认识我,你们就会知道我并不想做一些对你们不利的事……面对一群要和我为难的人演讲,的确令人心慌而不安,但林肯从容不迫,整个演讲都在强调一个问题:他和听众是相同的人,同样生长于此地,同样是爽直的平民。这样,双方的距离拉近了,气氛缓和、友好多了。林肯总统的演说真的是非常精彩,他在演讲时,抓住了交谈的对象,能够与听众进行心灵的沟通,取得了最后的成功。4、说话要看场合。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是需要一定场合的。离开了特定的场合,也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根据场合说话很是重要。比如,有一企业由亏损转为盈利,而且刚刚能够保证全厂职工开支。这时,另外一个企业为了摆脱困境,来向刚刚盈利的企业求救,请求提供赞助。盈利企业领导经过研究决定不向求援企业提供赞助。当领导正向对方解释本企业不能赞助,是由于自己没有余力时,突然盈利企业的一个业务员闯进来兴奋地说:这下我们又赚了10万元。实际上这10万元,厂里还急需要用呢,可经此人一嚷,闹得领导是多么的尴尬啊!这就是说话不注意场合所造成的结果。由此可见说话要注意场合,是语言表达得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小结]在表意要得体这一部分里我们学习了四点:说话要符合交际目的的需要,说话要注意身份,说话要看对象,说话要看场合。真的使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避免了很多错误:比如说话时不看对象,不注意身份,不注重场合等等。[本讲小结]在表意恰切这部分里面我们主要讲了三个问题:表意要准确,表意要清楚,表意要得体。请同学们不断加强学习。把这些要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不断的学习和锻炼,让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下面我们进入课堂实训部分:课堂实训1、阅读下面的对话,看其是否达到了表意准确的要求。如果没达到表意准确,请说一下原因。中秋节的晚上,某中专学校学生甲乙在教学楼里倚窗赏月观景,开始了对话。甲说:你看,今天天气多好啊!乙说:是呀,今天是一个多么晴朗的秋夜,繁星、明月,万家灯火,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夜景啊!甲接着问乙:你喜欢吃月饼吗?乙答:喜欢。甲又问:“那么,我问你,你知道仲秋节是什么节吗?”乙答:仲秋节就是吃月饼的节呗!甲听后哈哈大笑起来……2、阅读下面的对话,看其是否表意清楚。如果有一方表意不清楚,请说明原因。母亲〈对正在做功课的女儿〉:你打算几点钟吃晚饭?女儿:“哦,我写作业呢。写完作业还得到同学家去核对一下,最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得去问问老师。”母亲:饭要一个小时才能做出来。女儿:小弟什么时候回来呢?他回来能帮我找一下我的同学吗?省得我浪费时间!母亲:我不知道你小弟能不能帮你,我想知道你到底几点吃饭。女儿:“等我把所有的事干完。”母亲:开饭的时间只好自我来定了。女儿表意不清楚,答非所问,妈妈问她几点吃饭,女儿两次均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没有实现交谈的目的。3、分析下面的对话,看看口语交际的哪一方说话表意时没注意到身份,为什么?某足球运动队。一天,一位队员来到了办公室,准备与教练员谈一下关于球队内部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加速解决,尽快提高球队队员的技术水平,参加大赛,踢出好的成绩。可是,谈来谈去,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这位运动员却离开了该运动队,加盟另外一个运动队了,并且成了那个足球队的主力。他们之间的谈话是这样进行的:运动员:教练,占用你一分钟时间,可以吗?教练:〈埋头写字〉不行,我很忙。运动员:〈还不想走〉我想找你谈谈球队的事。教练:〈头没有抬起来〉找个时间再谈吧。运动员:〈仍不愿走〉我想现在就简单说一说,只一分钟。教练:〈头还是没抬起来〉那,好吧,请坐。运动员:我要交运动衣。教练:〈起身,不是面向运动员,而是转向衣柜〉说下去吧。运动员:我觉得……教练:〈打断他的话〉张大卫,回队去吧,我会去找你的。运动员:……我觉得留在队里没用。教练:〈背向运动员,从文件柜里取出文件〉嗬,还有什么呢?运动员:我把衣服留在柜子里了,再见。就这样,运动员离开了这个运动队,而到了另外一个运动队,并且成了另外一个足球运动队的主力。到了此时,原来他所在的运动队的教练才猛醒,才恍然大悟,可为时已晚。本讲要点回顾在第七讲里,我们主要讲了表意准确、清楚、得体的方法,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象、场合,运用规范化的口语,准确、清楚地表情达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们,说话做到表意准确、清楚、得体的确不容易。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揣摩有经验人士的讲话,多向生活学习;也可以多看书看报,间接获取他人经验。祝大家学习进步,口才越来越好!应该年说两个人都有错,首先看教练员:第一次对话,运动员强调只占用一分钟,谈球队的事。事关重要,教练员应该倾听。而教练头没抬起来勉强说“那,好吧,请坐。”由于没有注意到对方球员的大牌身份,没有体现充分的尊重。由于没有受到重视,所以第四次对话运动员提出:“我要运动衣。”这时事态已经严重了,仍不顾及对方身份继续以教练身份自居,最后球员走掉了。而运动员本身也有错,教练正忙着,说话不注重场合。4、试分析下面一段文字,看看表意是否恰当?两个人初次见面,有这样一段对话:甲问:“你叫什么名字?”乙答:“我叫赵天华。”甲问:“多大了?”乙答:“今年2
本文标题:演讲与口才第七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