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史实、史观、史论。。。。。。。
史实、史观、史论、•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四者关系史料史论史观整合载体统领载体历史基础史识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1.按内容分类(1)文字史料传世文献、档案、文学作品、碑刻、摩崖以及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和墓志,报刊杂志以及日常生活的文字遗留。一、史料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墓葬和考古文物等。实物资料是“重现”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2)实物史料(3)口述史料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4)图像、影像史料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2.按学术价值分类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特点:当时那个年代留下来的,特别是当事人提供的特点: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也较低。注意: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献史料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6.上网搜索4、获取史料的途径3、历史研究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5、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6、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2013年新课标2卷)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010安徽卷)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2011安徽卷)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二、多元史观1、近(现)代化史观;2、全球(整体史)史观:3、文明史观;4、社会史观;5、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6、生态史观:7、唯物史观;概念:•1、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2、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导致产生了不同的史学观念。•3、近年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此应有所了解。•4.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会差异,甚至对立。二、史观(一)唯物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基本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概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新课程下的高考中已经开始淡化这种传统的史观。例举:在新课程必修一教材中,反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主题中,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先后领导了革命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渗透了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推动社会的演进,中国近代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比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蕴含的革命史观其实也是渗透了文明史的演进。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或“反帝反封建史观”15关键词:生产力,革命,阶级斗争侵略,反抗等(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也被称之为全球史观。关键词:分散到整体;世界市场;全球化、区域化等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三)“现(近)代化史观”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政治现代化(主要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如城市化)现代化不是完全西化。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现代化不等同于社会进步,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正确认识(重要)备考指南a.工业革命与蒸汽时代b.二次工业革命与电气时代c.俄国十月革命、苏联实现工业化d.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确立e.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思想f.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两大主题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例1:概括19末20初中国近(现)代化的表现:经济----工业化(器物)A、1861---1895洋务运动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三浪潮: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后初步发展,一战间进一步发展。政治-----民主化(制度)A、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B、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文化-----三次思想启蒙(思想)A、维新思潮B、民主共和思潮C、民主科学思潮(新文化运动)D、马克思主义思潮。生活习俗------时尚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西装,西餐,洋楼,断发易服,禁止缠足,简约文明婚姻,同志,先生,国庆,元旦等。例2、西方世界1500---1900近(现)化的表现:经济----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由手工操作到机器大工业。史实:14、15世纪萌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16—18下)工场手工业发展、(1765—1870)工业革命、1870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史实: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17、18、19世纪)英法美德日确立民主代议制,颁布宪法。文化-----由神学压制人性到个性解放,民主科学理性。史实: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近代科技兴起。近代文艺产生。社会生活-----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习俗变化。史实:交通,通信工具,生活丰富多彩。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现代化,全球化(四)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备考指南a.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古代)b.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近现代)c.中西文明碰撞、融合下的中国近代化d.从文明的差异、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合、文明的发展分析中西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e.政治文明要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经济文明应突出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精神文明要注意思想文化现象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及与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对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性认识:•1、人类文明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2、人类文明交流的特点: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3、影响文明进程的因素: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而且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不同地区人群的相互交往是决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4、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总趋势是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5、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态度和基本方法:立足本土文化,结合本国国情;必须弘扬笨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前代优秀文明成果;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结合国情进行文明创新。(五)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去认识历史。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关键词:社会、生活、环境等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重要的一次转型;另一方面,在其准备时期的圈地运动中,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与完成,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如美丽的泰晤士河变成排污沟等)出来了。美国经济危机时的社会问题,罗斯福新政社会福利措施,社会保障制度,劳工关系法。二战后社会福利制度的评价,第三产业的上升。(六)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代:人地关系(天人合一);•近代以来的资源、能源、环境、粮食、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都是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社会史观课堂练习:多元史观的综合运用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市场雏形出现,分散走向整体欧洲资义发展,落后地区开发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主要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三、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根据以上的了解和分析,回
本文标题:史实、史观、史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9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