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乙型肝炎常识及其临床诊断
乙型肝炎常识及其临床诊断2011年10月第一部分:乙型肝炎及流行病学调查第二部分:乙型肝炎病毒生物特性介绍第三部分: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意义第二部分:乙型肝炎防治主要内容:乙型肝炎及流行病学调查:乙型肝炎: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乙型肝炎及流行病学调查:1、全世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3.5亿,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2、我国约有1.2亿人,其中3000万人为慢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2、培养特性3、抵抗力形态与结构:1.1、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型颗粒——无核酸及DNA多聚酶管型颗粒——同小球型颗粒乙型肝炎病毒(HBV):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HBV的小球形颗粒:HBV的管形颗粒:HBV的管形颗粒:Dane颗粒形态与结构核酸:双链DNA、长(负)链、短(正)链S区:编码preS1、preS2、HBsAgC区:编码preC、HBcAgX区:编码HBxAg(调控蛋白)P区:编码DNA多聚酶衣壳——HBcAg组成(水解后形成HBeAg)包膜——含大分子、中分子、小分子三种蛋白1.2、结构C区X区S区P区正链负链重复序列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培养特性1、动物接种:黑猩猩。2、细胞培养:肝癌传代。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30℃-32℃至少可存活6个月,-20℃可存活15年。100℃干烤1小时;100℃直接煮沸2分钟;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500W、75℃)1-3分钟,0.5%过氧乙酸,3%漂白粉溶液,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均可灭活HBV。抗原结构1、HBsAg:共同决定簇——a型特异决定簇——d/yw/r四种亚型:adr、adw、ayw、ayr2、HBcAg:内衣壳3、HBeAg:由PreC及C基因编码,整体转录翻译后成为e抗原。1、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HBsAg阳性--HBV感染的一个指标。抗HBs阳性--标志着感染恢复、病毒清除、传染性消失和免疫力产生,也是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2.e抗原抗体系统(HBeAg和抗-HBe):HBeAg阳性---感染早期,HBV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HBeAg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抗-HBe阳性---HBV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3、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和抗-HBc):HBcAg阳性---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检测血清中HBcAg。抗-HBc持续阳性---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易转为慢性。抗-HBcIgM消失后,抗-HBcIgG出现,它可在血清中长期存在,是HBV既往感染的标志。通常将5项HBV感染血清学标志(HBVM)称为“两对半”。“大三阳”指HBsAg+、HBeAg+、抗-HBc+,多表示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量大,传染性强。“小三阳”指HBsAg+、抗-HBe+,抗-HBc+,表示病毒复制能力下降,预后较好。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急性乙型肝炎病程中各种血清学标志动态变化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播方式。2、致病机制。3、免疫性。传染源1、乙型肝炎患者。2、无症状HBV携带者。乙肝患者:1、乙肝病人的潜伏期一般为50-150天,平均为60-90天。2、急性期病人是危险的传染源;无黄疸型肝炎是重要的传染源;慢性乙肝病人,也是重要传染源。传染源:无症状HBV携带者:HBsAg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HBV母婴传播具有重要的传染源意义,幼儿及儿童HBsAg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要比成人大的多。传染源:传播方式1、血源性传播。2、垂直传播。传染途径1、注入带病毒的血液、血制品。2、污染了病毒的注射器。3、性行为。4、器官移植。5、血液透析hemodialysis。6、母婴传播等。致病机制成品1、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2、免疫复合物所致的免疫损伤。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伤。乙肝病毒四大特性:1、嗜肝性;2、泛嗜性;3、变异性;4、不可杀性。乙肝病毒四大特性:1、嗜肝性: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随着血流进入肝脏,通过肝细胞膜上的乙肝病毒受体直接与肝细胞膜结合,先脱去外壳,其核心进入胞浆;然后脱去核壳,其病毒基因进入吒扣胞核内复制(即相当于繁殖)。治疗药物必须是小分子才能进入细胞内,而且还要对肝细胞无毒性作用。乙肝病毒四大特性:2、泛嗜性:乙肝病毒可以感染淋巴细胞不能达到的组织,如周围血单核细胞、脾;骨髓、淋巴结、小肠、胰腺、肾上腺、睾丸、卵巢等。一般人认为将已肝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癌手术切除,换一个无乙肝感染的正常的肝全好些。其实不然,近年肝移置术后结果提示,在没有采取任何预防乙肝预防措施的前提下,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行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的再感染率高达90%。采取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呋定联合抗病毒措施,可使其再感染率降低至30%。可见患者体内其他组织潜伏病毒,是术后肝脏再感染的来源。乙肝病毒四大特性:3、变异性:乙肝病毒是一种易于变异的病毒,为了逃避机体对其消除和杀伤而发生的变异,可在乙肝病毒结构不同部位发生,变异可自发或在药物治疗后发生。变异的乙肝病毒不仅对人体致病性发生改变,还将影响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发生变异的乙肝病毒对以首有效的药特产生抵抗;从而降低疗效或产生耐药现象。乙肝病毒四大特性:4、不可杀性:肝病毒进入人体的肝细胞内,在细胞酶的作用下,最后形成共价闭合环状基因(CCCDNA),它是形成乙肝病毒的原始模板,稳定的生存于细胞核内,不断的复制乙肝病毒。当今尚未研究出一种杀灭这种模板的药物。目前使用的药物主要是抑制模板的复制,一旦停药解除抑制作用,这种模板又会重新复制乙肝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标本采集:血清。血清学诊断:“两对半”测定。病毒核酸测定。乙肝五项血清学诊断: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4、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乙肝五项血清学诊断: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原理:双抗体夹心法。乙肝五项血清学诊断: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检测原理:双抗原夹心法。乙肝五项血清学诊断: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检测原理:双抗体夹心法。乙肝五项血清学诊断:4、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检测原理:竞争抑制法。乙肝五项血清学诊断: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检测原理:竞争法。乙肝五项检测注意事项:1、在使用仪器和试剂前仔细阅读说明书;2、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3、控制好室内环境,避免环境因素影响检测结果;4、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检测结果;5、优良的仪器+良好的试剂+正确的操作=满意的结果。常见乙肝五项临床检测意义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检测项目临床意义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表示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急性HBV感染;健康携带者;或发生HBVDNA整合+-+--急性HBV感染早期,HBV复制活动,具有传染性+-+-+急慢性HBV感染,HBV复制活跃,具有传染性+---+急慢性HBV感染,或HBeAg阴转阶段+--++HBV复制停止或极低---++表示感染刚痊愈,HBsAg尚未产生或浓度太低而无法测出-+-++HBV感染恢复阶段-+--+HBV感染后已获得免疫力,或HBeAb浓度太低而无法测出----+窗口期(HBsAg及HBeAg消失,而HBeAb及HBeAb尚未出现的这段时间);无症状携带者,其HBsAg浓度低,无法测出;既往HBV感染而HBsAb已消失,HBcAb可终身存在-+---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已获免疫力--+--可能刚感染,HBsAg浓度太低而无法测出;或假阳性---+-假阳性,因HBeAb尚未有单独存在在可能性-++-+表示患者可能具有HBsAg和HbsAb复合物,而且HbsAb过量+--++表明患者具有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而抗体量过多;或受不同亚型的表面抗原感染;或含假阳性+-+++表示正处于血清转换期的HBV感染,即正由HBeAg转变为HBeAb;或含假阳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1、乙型肝炎传染形成高度地方性的区域与原发性肝癌流行率高的地区,在地理上有相关性。2、在地方性与非地方性区域,男性HBsAg慢性携带者中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是相对恒定的。3、HBV感染可先于并经常伴随原发性肝癌的发生。4、原发性肝癌常发生于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肝。5、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取出的组织中存在HBV的特异性DNA及抗原。6、有些原发性肝癌细胞系已能在培养中产生HBsAg,并已证明HBV的DNA已能整合到这些细胞的基因组中。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预防:乙肝疫苗。治疗:治疗型乙肝疫苗;干扰素、中药、对症处理。谢谢
本文标题:乙型肝炎常识及其临床诊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0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