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解析课件
2019年全国二卷试题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解题思路】由第2段内容可知,杜甫在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且“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文中并没有具体介绍杜甫论诗作品,亦未涉及“正面评价”的信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解题思路】强加因果。由文章第3段中“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可知,杜甫有担荷之力量,是因为他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察,还有博大、均衡、正常的健全才性。因果混乱的两种情况因果混乱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解题思路】由材料三最后一句话可知,数据层只能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才能实现“数据融合”。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8.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法家学说,侍奉魏国丞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本事,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恰逢公叔座生病,魏惠王亲自前往探问病情,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大王假如不听从我的举荐任用公孙鞅,(那就请您)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公叔座去世以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内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于是就向西进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秦孝公和(他)交谈,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景监说:“您凭什么能合大王的心意呢?我们的国君(和你谈话后)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用使国家富强的方法劝说他,他特别喜欢这些罢了。”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在秦国)(实行)变法,(孝公)害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修养德行如果犹豫不定就不能成名,办事情如果犹豫不定就不能成功。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必仿效旧法度。•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所以商汤和周武王不沿袭旧法度而称王,夏桀和殷纣不改变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度的人不能否定,而遵循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法的条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国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处罚了太子的太傅公子虔,对太子的老师公孙贾施以黥刑。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行新法了。•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一片太平。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秦孝公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士兵突袭,俘虏了魏公子印,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击溃魏军后返回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国、秦国击溃,国内空虚,(国势)一天天地变弱,(魏惠王心里)害怕,就派使者割让河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求和。而后魏国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梁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劝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的十五个都城封给了他,称他为商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国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钓鱼见地,缘由。平白无故•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诗人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16.(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
本文标题: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解析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34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