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12半截蜡烛五年级下册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1.读读记记“解释、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剧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对德国法西斯的仇恨。教学课时一课时。112*半截蜡烛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2[①“小心翼翼”删除可以吗?]段导读: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伯诺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3[②“该死的德国佬”表明了伯诺德夫人怎样的态度?]杰奎琳(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4伯诺德夫人(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③“对谁也不能讲”强调了什么?]5杰克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1知识点详解☜2①不可以,因为这个词写出了伯诺德夫人的动作非常谨慎,暗示了小金属管的重要性。3②表明了伯诺德夫人对德国侵略者的厌恶和仇恨。4③强调了秘密的重要性。④说明了伯诺德夫人为藏情报费尽心机。5杰奎琳(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伯诺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④伯诺德夫人的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6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⑤“守”改为“看”好吗?]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伯诺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第一部分(开始至“包括我们的生命”):写伯诺德夫人将小金属管封在半截蜡烛中,并告诉孩子们要不惜生命地保护它。〔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⑥“嘭嘭嘭嘭”“粗暴”衬托出了什么?]很奇怪,检查完了,他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外面风太大了。7[⑦“也许”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中尉甲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段导读: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情况危险。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8[⑧伯诺德夫人的动作和语言表明了什么?]中尉甲(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段导读:伯诺德夫人为了保护情报想出拿油灯换蜡烛的办法,但失败了,情况危急。9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⑨从“若无其事”可以看出杰克的什么特点?]中尉乙(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10[⑩中尉乙的话是什么句式,说明了什么?]〔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6⑤难点句解析:不好。“守”字表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不惜代价”与秘密共存亡的决心,也可见保住秘密这一任务的艰巨与重要。同时,“守”字还可表现出法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恨和誓死赶走侵略者的决心。“看”字表达不出这样的效果。⑥“嘭嘭嘭嘭”“粗暴”衬托出敌人的凶狠。7⑦一个“也许”让人心急如焚,也许是德国军官发现了什么……可能是作者自我安慰的话吧!8⑧“急忙”表明伯诺德夫人动作麻利,沉着冷静。同时又通过语言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可以看出她的勇敢机智,镇定从容。9⑨从“若无其事”可以看出杰克十分镇定、沉着。从他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很聪明,杰克生火的目的是为了拿走烛台,不让情报暴露。而且,他这样说,德国军官不会怀疑他。10⑩一个反问句,说明中尉乙的凶恶。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11中尉乙(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段导读:杰克借口去柴房抱柴拿走烛台的努力也白费了——德国军官夺回了烛台。情况万分危急。〔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12[杰奎琳为何称德国少校是“司令官先生”?]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她为什么说“和您聊天真有趣”呢?]13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第二部分(从“过了不久”到结束):写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地与德国军官周旋,巧妙地保住了“小金属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录像以及德国法西斯对法国人民的残酷迫害的资料。一初读课文,了解剧本的特点1.(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在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3.课堂交流。(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神态等。4.老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一般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1112这个称呼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多么机智的小姑娘啊!她把少校称作“司令官先生”,语气又那么亲切,神态那样可爱,让德国少校不由得对她有了好感。为她的行动提供了有力的帮助。13杰奎琳不愧是个聪明的小天使。这是一种策略,以甜言蜜语迷惑敌人,因为她懂得,这半截蜡烛里的秘密是要用生命去保护的。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1.我们今天学的是剧本,剧本和一般文章在形式上不同,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3.说说读剧本和读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你又是怎样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1.过渡:最终,绝密情报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人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呢?在他们一家人与德国军官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2.学生自读感悟,作批注。3.同学之间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4.在交流“谁的贡献最大”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语言。(1)伯诺德夫人贡献很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机智。)①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②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一下子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谁想演一演呢?请同学们好好儿地准备一下,仔细揣摩伯诺德夫人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老师指名表演。)③老师读旁白,一名学生表演。(“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国军官面前非常从容。)④再表演一次。一名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老师读旁白,另一名学生表演。其他同学评价。(2)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并带动了妹妹杰奎琳,她才会勇敢地和德国军官作斗争。)①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从他说的话“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中可以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使德国军官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镇定。)②让我们用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3)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她很勇敢,也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了。杰奎琳选择了少校,而没有选择中尉,是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而且少校军衔最大,拥有决定权,这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少校的喜爱,这样德国军官就不会刁难她了,说明她很机智。)①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天真、纯洁。)②有感情地朗读。(自读、指名读、评读。)5.老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播放录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四总结延伸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哪!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剧本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能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课下找些剧本来读一读。1.根据文章的特点,可以对三个情节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可以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可以让学生采取表演的方式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可以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2.讲完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排演,无论是参与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会对课文有深刻的认识。半截蜡烛(机智、勇敢)爱国主义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939年~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反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精彩教案——情景设疑。《半截蜡烛》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时,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又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真是难办哪!学生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
本文标题:12半截蜡烛五年级下册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2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