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经济“双失衡”问题的解决方案
财政刺激计划的背景《摘要》中国经济“双失衡”问题的解决方案摘要1.中国经济的“双失衡”结构2.金融危机前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3.案例分析:重庆模式和广东模式4.总结和建议2012.2.8.(第12-2号)作者马兹晖(MaZihui)首席研究员审阅权圣容首席研究员《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发挥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和第二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地区发展失衡和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中国政府认识到了“双失衡”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从2000年起就已推出一系列调整政策,试图解决“双失衡”问题。但到2008年前,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问题甚至还有恶化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结构调整政策被淡化。但出人意料的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积累,结构调整在市场的力量推动下反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随着中西部快速发展,地区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地区发展均衡化和产业间均衡发展可以以重庆和广东的案例来整理。重庆模式是积极利用国有资产,提供产业基础设施,吸引外国企业,通过经济的波及效应拉动地区发展的代表性案例。这个模式因地区性强,其他地区不便完全复制,但可以借鉴政府政策等。广东模式是通过分散劳动力和集中产业来发展经济的案例,随着地区经济的复杂化,产业空心化和资产投机现象恶化。通过这些案例,未来各地方政府应推动提高土地经营的效率性、完善资金运营、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升级。我们认为,目前西部承接转移产业和东部推动产业升级的时机已经来临,政府从国家的角度,推进中西部为中心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战略。这个过程当中,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应当认识到产业调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多地通过宏观政策引导而避免微观干预,并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情况进行模式创新。政府应当特别重视进行财税改革,为企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提供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1-1.中国经济的“双失衡”结构中国经济地区发展失衡□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1借助地理优势和优惠政策,迅速发展起来–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政府担心受到外敌攻击,政府为中心的沿海经济发展进展缓慢从1952年到1978年,东部地区总产出站全国经济总产出的比例基本保持43%–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在人力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凸显出来,并享受了较多的优惠政策,经济发展远远抛离内地例如,在开放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经济特区,都设立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央政府给予特区政府较大的行政权力和财政支持,使得广东深圳、上海浦东等地迅速从贫困农村发展成现代化都市到2010年,东部地区总产出占全国总产出的比例已经上升到51.1%各地区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图各地区人口比例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资料来源:《新中国统计资料5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目前,中国地区发展已经严重失衡,引起了一系列问题–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源被东部地区吸收吸引,而中西部地区则陷入恶性循环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后,政府财政实力充裕,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力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流入东部地区工商业繁荣,发展机会更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流入,而内地则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经济发展使得东部地区重要性提升,掌握了更多的政治经济资源–东部与内陆地区发展已经严重失衡到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产出分别是西部的2.03倍,中部的1.90倍和东北的1.34倍,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分别仅为1.87、1.75和0.98各省差距更大,即使不考虑京津沪渝直辖市,东部富裕的浙江省人均GDP是西部贫1根据习惯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2-穷的4倍以上–由于地区发展失衡,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产业、人口空心化严重,而一些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城市病,环境资源承受能力已接近极限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已经发展成大城市乃至超大型城市,人口超过千万,土地、水等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与之相反,内陆很多省份特别是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产业凋零,基础设施破败–地区发展失衡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东西部地区环境资源的失衡现象更加严重,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甚至产生社会冲突2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失衡□中国经济产出结构中,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二产业如制造业、建筑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从1991年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计增长了6.31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20倍,第二产业增长了9.53倍,第三产业增长了7.78倍总体来看,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贡献了6.1%,第二产业贡献57.2%,第三产业贡献36.7%–中国的投资驱动、外向型经济是造成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各级政府主要依据经济增长评判政绩,因此各级政府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从需求角度来看,推动经济增长可依靠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和净出口增长,但消费增长速度较为平稳且较难控制,政府倾向于推动投资增长和净出口增长在净出口方面,农产品海外流通难,服务业出口竞争力不强,因此出口规模有限,而以廉价劳动力为中心的第二产业出口形成主流–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储蓄倾向强,是造成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原因□中国经济产出结构已经出现较严重的失衡,未来发展不可持续–到2010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经济总量的10.1%、46.8%和43.1%–相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中国第二产业比重严重偏高,而第三产业比例却严重偏低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除了部分高度依赖资源的如沙特阿拉伯、部分非洲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例都低于40%与之相反,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却严重偏低,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很低的水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超过70%,即使是落后于中国的印度、巴基斯坦,这一比例也超过50%–第二产业比例过高,反过来加剧了投资依赖和出口依赖,继续这种增长模式必然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2例如,2011年6月,广东广东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由于当地治安管理人员与外地经商人员发生矛盾,随后引发当地人与外来人口的大规模冲突,造成交通堵塞和财产损失。-3-1978-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比例构成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金融危机前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金融危机前的政策□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地区发展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提出推行了多项政策加以调控–在地区发展方面,中央政府在2000年后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政策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战略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其后在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更多具体的战略目标–从具体政策来看,主要是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给予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落后地区发展–在产业政策上,通过节能减排、宏观调控、刺激消费等政策控制第二产业增速,鼓励第三产业发展,部分省份提出产业升级政策在2008年之前,广东就提出过双转移政策——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但地区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效果都不明显,失衡现象反而有恶化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8年,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出方面的差距并未明显缩小-4-在此期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例从52.5%上升到54.3%,经济总量的差距反而扩大了–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攀升,调结构收效成果甚微从2000年到2008年,第二产业产出占比从45.9%上升到47.4%,比例反而增加,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占比从2000年的39.0%上升到41.8%□宏观环境与政策目标不一致而产生冲突,削弱了政策的执行力和效果–以前,支撑原有发展模式的国际环境依然存在,外部需求继续拉动东部沿海和第二产业高速增长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欧美等国消费市场兴旺,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东南沿海地区外贸产品生产基地一片繁荣–中国国内环境虽然已经开始变化,但原有模式的惯性仍在维持,使得失衡现象还在恶化从2005年后,中国东部地区已经面临“刘易斯拐点”,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通胀压力逐渐抬头,人民币也开始升值–中央政府调控双失衡的政策有冲突,政策效果不佳例如,中央政府在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时,往往设定量化指标,向下级政府层层分解摊派,各地承担一定比例的任务,结果,资源供应难得的中西部地区为实现目标利用权宜之计,而繁荣的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的意志被弱化金融危机后的变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把政策重点转向保增长,调控力度有所下降–在全球经济可能陷入大萧条、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风险的环境下,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和极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中国政府还停止人了民币升值和各种“调结构”政策,对区域平衡的关注度也有所下降□调控政策放松之后,“双失衡”现象有所改善–从地区差距来看,东部地区总产出占比下降,中西部地区上升,人均收入差距大幅缩小从2008年到2010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总额的比例下降了1.2%,中西部则上升从各省经济增长率来看,中西部各省也远远高于东部各省,例如2010年重庆和四川增长率分别高达17.1%和15.1%,而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都只维持在10%~12%之间–从2008到201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41.8%上升到43.1%,第二产业增速放缓,比重下降□依赖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面临瓶颈–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最大的影响是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时期,中国长期依赖的外需拉动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东南沿海制造业增长面临越来越恶劣的外部环境金融危机后,中国外贸顺差从2007年的2981亿美元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1815亿美元,预计2011年顺差将低于1500亿美元,四年减少约50%美欧等国已不可能在维持原来的低储蓄高逆差的模式,未来储蓄率将稳步上升,贸易赤字逐步下降,中国贸易顺差也将相应减少-5-–东部地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劳动力拐点已经到来,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限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土地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地方政府征地、招商经常引发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冲突3 内地农民工在东部打工,离开了故乡家族、朋友的社会环境,在打工地区又由于户籍等有形无形障碍无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4 由于东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在外需萎缩的环境下、东部地区出口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弱化,而成本劣势凸显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西进,向中西部地区投资,设立生产基地;而在东部地区的企业则开始产业升级,尝试发展设计、服务、金融等产业 □政府的部分经济政策也加快了结构调整的进程,有助于中西部崛起–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包含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的内容,这些政策推动了物流、批发、零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大量增加了对铁路、公路等基础建设的投资,中西部地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的缺点得到缓解–在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四川地震重建是重要内容,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投入和一定的自主权,加快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除了巨额财政投入外,中央政府还允许四川各级政府在土地政策上进行大胆试点,推动市场化土地流转,极大地刺激了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西部地区的经济核心—
本文标题:中国经济“双失衡”问题的解决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0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