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电子商务 >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案2完美版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教学用时】二课时一、导入你喜欢读诗吗?“诗”其实是“干”的,是干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比较鉴赏下列几首爱情诗的特点: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爱过你俄·普希金我爱过你,也许,爱情还没有完全从我的心灵中熄灭,但愿它不再扰乱你的心,我一点也不想使你悲切。我默默地无望地爱过你,为胆怯和嫉妒而暗暗伤悲,我爱你是如此真挚缠绵,但愿别人也能象我一样爱你。赏析:诗的前两句追忆去年的光景。“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地点,这是诗人决不会忘怀的,出语平淡,但是暗含幸福的情愫。接着写到那时“此门中”的人。桃花,热烈、艳丽、烂漫,引人爱恋,可是这美丽的桃花只有与姑娘的面孔“相映”,才显出它的明艳来。“相映”下,更见出人的青春神采和她那动人的美丽。诗人的深深爱恋和思慕之情,流漾在这字里行间。诗的后两句从回忆转到眼前:如今不知那位姑娘哪儿去了,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热烈地开着。这首诗没有正面写人物,而是从桃花的盛开来“暗传”出姑娘的美丽和含情脉脉;也没有正面写相思爱慕之情,而是用时过境迁,满怀惆怅来表示。清隽雅致,含蕴宛转,节奏鲜明地奏出一曲意味深长的“爱之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简介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钱钟书: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会今古,匠心独运,自成一家。渊博和睿智是他成功的秘诀。评价:有麝自然香,何须春风忙;大智如海默,小溪爱喧嚷。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2.创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课件出示补充注释)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3.研读课文①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明确:这篇演讲稿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所以,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②你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③请同学们迅速筛选信息,找寻关键句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总结: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④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明确:第11段中“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⑤文章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结】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板书】发展:早熟(最先产生的是抒情诗)形式:篇幅短小(韵味悠长)比较文学之观点技巧: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外国诗会回到本国诗语言:笔力清淡、词气平和内容:中外诗无甚两样四、探究论证方法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1.举例论证:第10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2.引用论证:第5、6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及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可见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3.对比论证:第2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第5、6段,阐述中国诗暗示性的特点时,说中国诗歌中有许多疑问句式,引用大量诗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对比论证中国诗和外国诗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作者把引用与对比论证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了。第11段“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就是在第10段引用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对比后得到的结论。4.比喻论证(重点)第3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第5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第9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更多例子参见教参P98)五、品味文章的语言本文除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语言轻松、幽默,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下面我们就品味一下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请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或质疑问难。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提示: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3.“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他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提示:巧用比喻,诙谐中带有无恶意的轻微嘲讽。先用狗做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然后紧承这个的比喻,用语幽默,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4.“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来比喻“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用“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思家病”来比喻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对本国文化的依恋。用“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来比喻“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六、课文总结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七、课后作业: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相同点: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不同点:《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
本文标题:【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案2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4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