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红楼梦》研究阅读、参考书目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社1982年版2、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3、孙爱玲:《红楼梦本真人文思想》齐鲁书社2007年8月版曹雪芹雕塑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导论:“大旨谈情“——“以情悟道”专题一导论《红楼梦》的读法专题二《红楼梦》的思想意蕴专题三《红楼梦》的艺术造诣专题四附录作者及作品版本一、《红楼梦》研究课程提纲专题二《红楼梦》思想意蕴提纲:“以情悟道”——“悟道”之情——本真情感(“致广大而尽精微”)第一部分前五回:人类本真情感诗性哲思的总纲(致广大)第二部分六回到八十回:人类本真情感诗性哲思之文学展开(尽精微)第一部分前五回:对人类本真情感的诗性哲思第一个问题:开篇的“通灵”之说与神话(“情根”——情对人具有的本根性——本真情感)第二个问题:“正邪两赋说”(本真情感内在作用机制)第三个问题:“太虚幻境”与“警幻仙姑”(本真情感之独特寓意)第四个问题:“意淫”说(本真情感之精魂)第五个问题:“本真情”(主讲老师对《红》“悟道”之情的阐释)这五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难点第二部分第六回—第八十回:本真情感的文学展开首先,从人物描写看:以宝玉为例1、概说2、宝玉本真情感之适情(情感的天机自张,率性而为)3、宝玉本真情感之尽情(对人、对物,尤体现在与黛玉的爱情关系)4、宝玉本真情感之悟情(对生与死的感悟)其次,从情节描写看:以游戏、作诗之意象为例1、小说游戏描写及其意义;2、小说作诗描写及其意义。以上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二、解读《红楼梦》的思路:“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模式:1、体制思维: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2、积习思维:世俗名利化的思维方式。3、本能思维:世俗欲望化的思维方式。4、实相思维:实相本是佛法用语,指宇宙万物的真相,明清时期指代传统的“道”;在一定范畴内即存在本真。实相思维是以是否符合生命真谛为归的思维方式,它是传统三教合一思想孕育的结晶。《红楼梦》就是以实相思维的方式观照生命存在的范本。由于实相思维的观照,《红楼梦》作者对人类生命及其情感有着卓绝深邃的体认,他把这种体认绝妙地呈现在了小说中。主讲老师用“本真情”思想尝试解读文本的思想实情;力图带领大家深入到《红楼梦》展现的情感精神世界内部去遨游、感悟。在实相思维的引领下,用心理解小说的“悟道”之情,从而对小说呈现的人类精神、情感世界有切身的体悟,实现人文素养的真实改善与提升以及应对内、外环境之能力的根本改观。这也是本课开设的主要目的之一。三、怎样实现本课程的学习目的:1、深入文本的阅读:精读与通读(前五回与八十回);2、关注阅读思维习惯(转变以往的思维定势、个人好恶、猎奇等习惯);3、紧跟老师所讲内容的思路,努力尝试理解实相思维方式(由小说开启的“通灵”—“情”—“道”—到主讲老师本真情的解读)并藉此思维路径进入作品中,感悟其不朽的思想魅力。(导论结束)专题一《红楼梦》的读法一、非文学性阅读(以“索隐派”红学为代表)1、“索隐派”红学:对文本的“本事”(隐藏的史实)的索解,探寻所谓文本背后的事情真相、生活原型。索隐派红学的学术前提:影射,还原;索隐派红学的方法:探求本事:历史事实;索隐派红学的结论:家事,谶纬,民族主义.从研究思路上具有牵强附会,极强的主观随意性;从研究方法上用“推测”,把《红楼梦》当作“谜语”来猜;从研究意趣上具有鲜明的猎奇倾向。代表人物、作品:旧索隐派代表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新索隐派代表有:刘心武的“秦学”。2、“索隐”派红学出现的原因:第一从历史渊源看:索隐,事实上是传统国学解读文本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作为一种解读方式的产生是以“隐”的问题为对象的,顾名思义,是对“隐”的索解。“隐”,隐秘(把要表达的意思隐藏起来,以讲故事做譬喻的方式传达意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重要的思维方式、撰写方式和美学原则。作为一种撰写原则,孔子的“春秋笔法”是史学领域中“隐”的撰写原则的创始者。所谓“春秋笔法”:古代论者认为《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含有“微言大义”。后来就把文笔深曲,寓褒贬于叙事的叫“春秋笔法”。“隐”作为一种撰写原则向文学领域的渗透,如诗歌比兴手法所蕴含着“隐”的意趣(意在言外)。实际上,传统的“索隐”,不仅是指探求、索解文字所影射的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而且指隐藏于字面之外的意义、本质、情感等。传统“索隐”之意义:就历史而言,有“《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的用心;就文学而言,传统美学更强调探寻文字背后的不可穷尽的意,这是一个意义注释过程。(索隐派红学恰恰是没有很好地传承这个旨趣)就此而言,传统“索隐”有着重要的社会以及美学价值。第二从小说的学术传统来看:传统强调小说的经史论述意义。明清时期小说是“以文运事”,还是“因文生事”,表现着小说理论家的不同主张。主张“以文运事”者认为小说是正史之补说,所以反对虚构,提倡“一据实录”,是为索隐派红学出现的时代土壤。第三从《红楼梦》与史实的特殊关系看:小说一开篇就说:“作者自云……故将真事隐去……何妨用假语村言……。”在第一回还开宗明义式地说道:“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作者反复强调“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不过实录其事”,包括真假(“甄贾”)意象设置,其中有艺术真实的含义,确实也有生活真实的含义。由上可见,索隐派红学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如何理解小说与史实关系的这种独特意义?作者写作的根本意旨真的是向世人披露一段家族秘史吗?《红楼梦》是文学作品,还是一堆史料?答案是不难得出的。问题在于怎样从文学角度阐释《红楼梦》与史实的这种特殊关系。从本真存在(实相)视阈下看:作者通过《红楼梦》艺术之真与现实之真的巧妙结合将小说虚构的艺术世界拓展到真实的现实世界,将主人公宝玉之情感人生由艺术作品切入到现实人生。曹雪芹的“一据实录”不同传统的超拔之处在于他运用真假意象结构,使《红楼梦》及其人物突破时空局限而成为一种“可能性存在”:即超越了作品之封闭性(现成性存在的作品),使文本具有了开放的品质,文本与现实形成一种对话机制:文本→作者、←读者→←现实回还往复——无限的阐释(结合《红楼梦》的未完成及其探佚学存在的意义)——化古典小说注重“实录”学术传统之僵腐为神奇,在存在的本真境界中将其神奇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二、文学性阅读(文本的外围研究;文本本身的研究)(一)文本的外围研究(以考证派为代表)1、考证派: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称考证派。研究内容:曹学,版本,脂学,探佚学。2、考证派研究方法:用考证方法研究《红楼梦》的作者生平家世和版本等问题。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是奠基之作。周汝昌《红楼梦新证》是集成著作。3、新红学派不可磨灭的功绩:第一、破除了人们对旧红学的迷信,为《红楼梦》文本的文学研究廓清了迷雾,使红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二、有意识地对作家的家世生平和交游作了考证,为更好地研究《红楼梦》的作者和小说本文打下了基础。第三、肯定前80回为曹雪芹原著,后40回为高鹗所补。第四、根据脂评和其他材料,校勘出前80回的残缺情形,探索出80回以后的情节线条,使研究者的眼光更加开阔等等。新红学派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如他们把小说与“自传”等同,把贾家与曹家,贾宝玉与曹雪芹机械地类比等。(二)文本的解读(文本的文学批评)脂砚斋点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脂砚斋点评:“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作者发无量愿,欲演出真情种,性地圆光,遍示三千,遂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画一幅大慈大悲图”;“作者之用心,诚佛菩萨之用心也”。王国维:运用叔本华的悲剧美学思想分析《红楼梦》一书的基本精神是展示了生活之欲造成的巨大苦痛,从而走上了解脱之路。“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这一观一悟,写出了彻头彻尾的悲剧,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人生――欲望――痛苦”。“人生者,为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减轻痛苦的办法就是文艺:可以“使吾人离生活之欲”。《红楼梦》伦理学上的价值:“以解脱为理想者”:“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以丰厚的中西文化之学养,对传统文化与《红楼梦》有着独到而富有灵性的解悟。主讲老师:《红楼梦》为世人们展示出了无情无以为人的生动生命镜像。《红楼梦》通过主人公“情”之“历劫”来体悟生命意义的“道”(“青埂”即“情根”:“情”具有根本性,道情不二)。由于《红楼梦》作者对人类情感实相(“通灵”)的观照彻底摆脱传统意识形态思维模式的桎梏,从而使小说契入了博大深邃的“道”之境界。。对元明清文学总体特质的认识专题二《红楼梦》的思想意蕴引言这是一部不可思议的、伟大的“情”书。脂批:出口神奇,幻中不幻。文势跳跃,情里生情。借幻说法,而幻中更自多情,因情捉笔,而情里偏成痴幻。(蒙:一回回末总评)《红楼梦》思想意蕴的核心在一“情”字。1、小说开篇开宗明义:“大旨谈情”;2、第五回太虚幻境中曲演《红楼》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3、第五回末的下场诗: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4、尤其是第一回空空道人一段:…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空——色——情——色——空道——实相5、还有第五回(甲戌本)结尾处:警幻“携了宝玉可卿遊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忽尔大河阻路,黑水淌洋又无桥梁可通,宝玉正自彷徨,只听警幻道:‘再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宝玉忙止步问道:‘此系何处?’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度之。而今偶游至此,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一番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之言。”由上可见,小说“大旨谈情”,其情最终归结到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意义的悟道之情。这种可以悟道的、具有永恒意义的情感就是小说作者对人生真谛、生命实相的理解。作者把自己对人类情感的深邃理解通过作品以精彩绝伦的内容与方式呈献给了读者。第一部分:前五回——对人类本真情感的诗性哲思的总纲第一个问题:“通灵”之说与开篇神话(实相思维路径的开启→情根→人类的本真情感)一、小说“通灵”之说清人洪秋蕃曰:“欲读是书,请先于云水光中洗眼来。”超功利——回归实相——由“通灵”路径开启从回目看: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一回)从文中看: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士隐接了看
本文标题:红楼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8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