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
1一、填空2.斯金纳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利维)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苏格拉底)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卢梭)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古德莱德)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维果茨基)7.(斯腾豪斯)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克伯屈)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课程审议)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发展性教学论)是其中之一。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帕克赫斯特)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主动作业)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2、德国的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人。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更能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为此他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消退作用。4、在认知学派中,皮亚杰提出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个人的图式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布鲁纳主张采用发现法;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和“先行组织者”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5、在帕森斯等人的影响下,杰克逊第一次在他的著作《教育生活》中使用“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lum。)一词。14、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具体而言,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3、儿童中心、“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实用主义哲学流派的影响?13、新教育派认为,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学生应该是中心。5、下列哪位是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主张者?(泰勒)7、根据艾斯纳(E.W.Eisner)的三种课程与教学目标类型划分,我国目前开展的研究性课程,很多就是使用问题解决目标。24、从上至下的课程实施策略有两种模式,即调查与发展模式和多因素策略模式。在多因素策略模式中,雷伯曼(A.Lieberman)等人的研究提出三个关键性的概念:发展、参与、支持。15、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清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4.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5.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6.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和受传者。1、儿童、社会、知识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6、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教学。9、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10、我国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也属于一种超学科的综合课程7、课程设计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大体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为价值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技术层面上的课程设计。8、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课程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价四种。12、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的目标、生成性取向的目标、表现性(表意)取向的目标三种。13、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控制、激励和评价功能。11、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形成了一个从抽象、宏观到具体、微观的目标网络。该网络包括了下列三个维度的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17、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围绕以下几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18、从教育发展过程看,基本形成这样几种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19、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本着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原则进行,努力使新课程结构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20、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21、学校里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和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22、在新课程计划中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23、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有不同的层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层面: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或行为的改变、知识和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25、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26、从总体上,各个国家的改革呈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走向融合、平衡的趋势,而已体现出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共同特点与性质:民主化趋势、规范化、多元化、弹性化、整合化趋势。27、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28、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如下功能: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情愿与态度。教学过程有如下的特点: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2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30、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是: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31、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学各组成部分的艺术,而狭义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332、教学艺术具有如下特征:创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3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4、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行为目标较为适用;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_表现性目标更佳。6、下列哪种课程设计模式主张教师参与课程设计?(集体审议模式)8、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和心理呈现方式,越低年级越适合心理组织,越高年级越适合学科的逻辑组织。9、按照课程的类型,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属于隐性课程。11、根据课程实施的五个层面,_角色或行为的改变是课程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重要标志;根据霍尔和劳克斯的使用水平测量量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使用新课程水平的最低限度要达致常规化水平,才算已经实施了新课程。12、以下哪国主要实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美国)14、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争,集中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什么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15、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是操作性。16、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指导思想、目标、程序、策略和评价等基本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自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这体现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17、是教学模式结果要素中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具有指向和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实现条件)18、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是人类传播系统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之一,也是我国基本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19、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20、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确切来说,叫做复式教学。21、阶段,标志着教学手段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视听媒体阶段)22、现代媒体的作用是对于人类感官的延伸,是对人类视、听觉同时的延伸。(视听媒体)23、以某一类评价对象的群体的整体状况为参照系的评价叫做相对性评价;西方的目标参照测验,属于一种绝对性评价。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5.(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目标模式)14.(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自我实现)18.(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20.(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超越论)的观点。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技术理性)支配。26.(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28.下列各项中(问题教学)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学术中心课程)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促进者)存在的。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42.(生成性课程)是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由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相互“对话”过程中创造出来的。3.下列不属于过程评价的是(纸笔测验)。4.根据事物之间在形状、结构、性质、作用等某方面存在着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特点,进行联想,引发出某种新思考、新设想叫(对比联想)5.(原创想象)是不以现成的描述为依据,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塑造出全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6.(横向思维)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考察事物运动的特点和它的本质的一种思维特征。11.(多向思维)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考察事物运动的特点和它的本质的一种思维特征。12.一种让思路不受任何限制地向四面八方任意展开的辐射性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13.如果说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内核。8.课程资源是(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9.(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10.一个人期望自己成为什么人,他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我们称这种执着追求而成真的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11.(探源索隐学习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所接受的某项知识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并经过分析、比较和求证,以掌握该知识的整个体系。12.下列不属
本文标题: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5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