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7-《劳动法》法第1阶段测试题
1江南大学劳动法2017年第一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劳动法》第1章至第4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D)A、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关系B、劳动者与他所在单位之间所发生的所有关系C、劳动者在单位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D、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2、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B)A、劳务关系B、劳动关系C、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D、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3、下列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A)A、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B、某私营企业与职工因培训而发生的关系C、某公司与其职工因支付加班费用问题而发生的关系D、劳动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查处某建筑公司雇佣童工的关系4、以下关于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A、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叶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B、资本家运用暴力手段强迫农民放弃土地,强迫他们服从雇佣劳动制度,因而他们丧失了人身自由C、《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工厂立法”的开端D、社会主义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没有雇佣关系的内容5、以下关于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正确表述是(D)A、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在公民出生时享有B、中国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早于劳动行为能力C、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没有劳动行为能力D、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是受限制的6、关于试用期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A、约定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B、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C、对再次就业的职工不得约定试用期D、是否约定试用期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7、李某(17岁)是甲公司招用的职工,双方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李某为发泄对公司的不满,在公司生产的饮料中放入了污物。请判断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B)A、李某与公司之间成立的劳动合同无效B、甲公司可以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2C、李某与甲公司之间成立的劳动合同是可撤销的合同D、在试用期内,公司不能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8、劳动法的任务侧重于(A)A、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B、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C、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D、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9、实践中较为普遍适用的一种劳动合同类型是(C)A、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B、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C、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D、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10、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权归属于(A)A、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劳动合同公证机关C、劳动合同鉴证机关或者劳动合同公证机关D、劳动合同鉴证机关或者人民法院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征(ABD)A、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直接的联系B、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C、劳动关系双方是平等的,不具有从属性D、劳动者要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E、劳动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2、在劳动关系中,劳动使用者提供(CD)A、体力B、智力C、工作条件D、生产条件E、劳动能力3、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具有以下哪些特征(BD)A、劳动权利能力在公民出生时享有,劳动行为能力在公民年满16周岁时享有B、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须由本人实现C、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既可由本人实现,也可以由他人代为实现D、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E、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不受任何限制4、以下各项属于劳动法所称的劳动关系的范畴的是(CD)A、同一用人单位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之间的关系B、承揽人与定作人之间的关系C、个体经营单位与其所请帮工之间的关系D、外资企业的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E、雇主与其雇用的保姆之间的关系5、下列情形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的有(ABC)A、用人单位甲与劳动者乙签订劳动合同,为期一年,工作内容是甲安排乙在衣服中夹带摇头丸交于广州某人3B、某公司招聘启事中称,拟招聘文秘人员3名。3名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后,发现他们的实际工作是筛选砂石C、用人单位甲与劳动者乙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缺少劳动保护条款D、用人单位甲与劳动者乙签订的劳动合同没有约定试用期。E、用人单位甲与劳动者乙签订劳动合同,其中乙刚满17周岁6、下列情况中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有(ABCE)。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B、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C、双方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D、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而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E、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致使劳动者辞职的7、下列法律事实中,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消灭的是(ABE)A、劳动者申请辞职B、劳动争议仲裁裁决C、劳动者怀孕D、劳动者因工负伤E、劳动者死亡8、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一般包括以下哪些方式(BCE)A、返还财产B、撤销合同C、修改合同D、追缴财产E、赔偿损失9、我国实行劳动就业的原则包括(ACD)A、平等就业原则B、充分就业原则C、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原则D、劳动者竞争就业原则E、按需分配就业原则10、经过批准,可以招用未满16岁的少年儿童的用人单位包括(ABD)A、文艺单位B、体育单位C、某创作公司D、特种工艺单位E、校办企业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2、1802年英国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标志着劳动法的产生。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行为。4、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5、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只能是合法行为。6、平等就业是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和就业机会。47、在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规范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以前,应按照订立合同的一般程序法则进行,即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基本阶段。8、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9、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1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劳动关系:是指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老东莞。也即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3、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4、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范围,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劳动法的作用。答:1.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2.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3.保障劳动力市场的有序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4.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2、试述劳动关系的特征。答: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或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主体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经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3、试述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答:1.产生劳动关系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只能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违法行为不产生劳动法律关系;2.引起变更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一般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因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违法行为也可能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此外,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也会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3.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包括行为人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及事件。5但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消灭的行为,大多数的是合法行为。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也会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4、试述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答:1.撤销合同的处理方式,适用于被确认全部无效的劳动合同。没有履行的,不得履行;正在履行的,要停止履行。对于已经履行的部分,应按事实劳动关系对待,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应得到相应的报酬和有关待遇。2.修改合同的处理办法,适用于被确认部分无效的劳动合同及程序不合法而无效的劳动合同。修改后的合法条款应具有溯及力,溯及到合同生效之时。3.赔偿损失。劳动法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六、案例分析题(共10分)1、甲为经营服装的个体老板,与其妻乙工作服装生意。由于生意红火,又请了丙(15周岁),丁(17周岁),为其帮工。问:(1)甲与乙之间是否发生劳动关系?为什么?(2)丙、丁与甲是否发生劳动法律关系?为什么?答:1.甲与乙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一种婚姻家庭关系。因为作为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的劳动者非同自有或直接支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而是与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2.丙与甲未产生劳动法律关系。因为丙未满16周岁,尚无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丁与甲产生了劳动法律关系。其为甲帮贡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行程劳动法律关系。
本文标题:2017-《劳动法》法第1阶段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9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