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药学基础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科张荣华什么是中医学?•当代中国的医学包括中国的现代医学及中国的传统医学如藏医、壮医等•汉译英: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Science,即传统的中国的医学科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刮痧、推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一个典故•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八纲•中药学基础知识•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藏腑等与中医学的密切关系•简单运用四诊八纲等基本诊疗手段•初步了解四气五味等中药学基本理论•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熟练掌握中药的煎服法、服药禁忌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养生学所包含的精神养生、饮食养主、四季养生等相关内容•能简单运用几种中医常用的非药物保健治疗方法,特别是针灸、推拿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中医阴阳不是迷信•中医有理论•中医不难学•中医怎么学?•中医阴阳不是迷信,有所指,是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有理论,能指导临床。不同理论,不同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不难学:虚、实;胁――肋;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人们常说“感人肺腑”•中医怎么学?两个体系,抓住特点;全面理解,重点记忆;课堂听好,加强思考•对中医和中医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迷信,也不要轻易地否定,更不要看不起中医和学中医的人•要注意正确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之处,尤其要注意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即基本特点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1)组织结构的整体性•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五脏六腑五体五官•心小肠脉舌•肝胆筋目•脾胃肉口•肺大肠皮鼻•肾膀胱骨耳及二阴(2)生理活动的统一协调性•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各脏腑组织功能之间的这种整体作用是在心的统一指挥下完成的。(3)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必然会相互影响,即脏腑发生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组织、或器官;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脏腑;脏腑之间也可以相互传变。(4)诊断上的整体分析•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在诊断疾病时就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五官、形体、色脉的变化,来了解判断内脏的病变而作出诊断__察其外而知其内。(5)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在整体层次上进行调理。有扶正祛邪,调理阴阳;局部病变,从整体出发,如舌疮清心,目赤泻肝等;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2.人与自然的关系(1)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①在一般情况,人是可以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②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生理:随着自然界一天之中有昼夜晨昏阳气的消长盛衰过程,人体与之相适应即“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己虚,气门乃闭”•病理:病情也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③地区方域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生理: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对人体的生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病理:南方多湿热病,北方多风寒病(2)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影响人的精神情志和心神健康,成为“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基本概念(1)症:即症状。是指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客观反映(体征)。如恶寒、发热、无汗、苔白、脉浮紧等,是辨证的主要依据(2)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的一组症状的病理概括。它反映了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的关系等。它比症状更深刻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是辨证的结果。上述症状可以概括为风寒表证(3)病:即疾病,可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有一定的病因和病变规律,有较固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麻疹等等(4)病、症、证的关系•“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而“证”则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一组症状能概括为某一种证候,而一种证候也包括若干症状•“病”既包括几组症状,又可包括几个不同的证候。某一种疾病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但表现症状不同,而且形成不同的证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用方遣药。•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即理法方药3)同病异治的概念•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如麻疹,初期解表透疹,中期清泻肺胃,后期养阴清热4)异病同治的概念•即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如脱肛、子宫脱垂都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5)对症治疗、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的应用•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辩证。但首先是着眼于证的分辨,病机的区别。相同的证候,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对症治疗,因“症”是外在表现,此方法只是治标之法,权宜之计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一)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古代思想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阴阳的特征: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都属于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是既抽象又规定了具体属性的哲学范畴阴阳学说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天与地、出与入、动与静、水与火等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阴阳学说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阴阳的可分性:指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阳阴大体部位上部下部体表体内背腹背部腹部四肢外侧内侧筋骨皮肤皮肤筋骨脏腑六腑五脏五脏心、肺肝、脾、肾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则疾病发生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发热、口渴、脉数(快)等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阴阳偏衰:指阴或阳的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胜而出现寒象,为“阳虚则寒”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胜而出现热象,为“阴虚则热”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阴阳互损: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阴阳转化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指导疾病诊断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归纳药物性能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中药有辛、甘、酸、苦、咸、淡、涩等味,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指导疾病的治疗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具体用法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阴阳在预防疾病中的应用指导疾病的预防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应保持与天地间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则能驱病延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四时,调节阴阳(二)五行学说五行又称“五材”,即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五行的特性木-“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明亮、化物的特性土-“土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万物土中生,土为万物之母”金-“金曰从革”,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的特性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特性自然界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行酸青生风东春木苦赤长暑南夏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辛白收燥西秋金咸黑藏寒北冬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学里,五行分类方法主要用于人体人体内有肝心脾肺肾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五腑;外有目舌口鼻耳五官,筋脉肉骨皮五体人体排出
本文标题: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18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