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1]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产生于金末元初的中国北方。•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关于元杂剧的知识:•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关于元杂剧的知识:•杂剧的语言采用口语、方言,比较通俗易懂。关于元杂剧的知识:•角色名称•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包公、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关于元杂剧的知识:作者简介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亦作一斋),大都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他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称自己“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救风尘》元·关汉卿作。写恶棍周舍骗娶妓女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救出。全剧共四折。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望江亭》元·关汉卿作。写谭记儿在望江亭内设计对付权贵杨衙内的故事,剧本表现了谭记儿的机智。全剧共四折。剧情是:才貌双全的谭记儿新寡,暂居于女道观中。观主的侄儿白士中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访观主,告知自己失偶之事。观主于是从中作合,使得白士中与谭记儿结成夫妻。权贵杨衙内早已看中谭记儿,本想娶她为妾,此时对白士中怀恨在心,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前往潭州取白士中首级。白士中得到消息,愁眉不展。谭记儿不愿让他受自己连累,想出妙计。时逢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卖鱼,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及其随从,将势剑金牌窃走。杨衙内欲绑缚白士中却没有凭据,白士中出示势剑金牌,说有渔妇告杨衙内中秋欲对她无礼。等到再见谭记儿,杨衙内方知中计。恰好湖南都御史李秉忠暗中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杨衙内到惩办,白士中依旧治理潭州,夫妻和美。《望江亭》又名《切浍旦》,全名《望江亭中秋切浍旦》。《拜月亭》元·关汉卿作。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拜月亭》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元代穷苦书生窦天章要进京赶考,因欠下蔡婆的高利贷,被迫将7岁的小女窦娥抵给蔡家做童养媳。窦娥成婚两年后,年仅17岁就成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她婆媳俩为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婆,不料被他的父亲误食而死,于是张驴儿嫁祸于窦娥,并告到官府,窦娥被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誓,痛斥官府。她立下的三桩誓愿都一一应验。最后,窦天章做了大官,复审此案,替女儿报了冤仇。故事梗概理清情节:三个场面•1赴刑途中•2后街诀别•3三桩誓愿(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关于《滚绣球》的思考:•1本曲的主旨是什么?•2天地鬼神象征着什么?•3本曲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关于第二部分的思考1.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起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这是一幕悲剧,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把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要有感染力,首先是悲剧的主人公要有善良的性格。2.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3.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显出窦娥冤屈之深,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①这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4.窦娥临刑前为什么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关于三桩誓愿•窦娥发下了哪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由什么典故想到的?•这三桩誓愿的侧重点是否一样?•这三桩誓愿是否可以调换次序?•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有什么关系?是否矛盾?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苌弘化碧•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徒。•孔子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苌弘,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手下的大夫。字叔。《国語‧周語》:敬王十年(前510)刘文公与苌弘欲城成周。卫大夫彪溪闻之曰:〝周若无咎,苌叔必为戮〞。后者有范、中行之难,刘文公与晉范氏世为婚姻,弘事刘文公,身与(参与)范氏之难,晉人以让(责备)周,周殺之。•《拾遺記》謂苌弘能招致神异,周人以其媚諂而殺之,流血成石,或言成碧,不見其尸。《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苌弘》十五篇,題周史。今佚。•《史記.封禅书》: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貍首。貍首者,诸侯之不来者(貍首者,一种魔腥巫术,表示諸侯不來)。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苌弘冢在河南洛阳东北山上。•《搜神记》:周灵王时,苌弘见杀,蜀人因藏其血,三年,乃化而为碧。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晋代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因以为杜鹃的别名。望帝啼鹃•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相》。•《太平寰宇记》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民间传说:杜宇有贼臣,常羡杜宇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六月飞霜•邹衍亦作驺衍齐人,战国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是五行转移,五德主国运,在当时大受欢迎: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避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邹衍的地理假说,测算出中国只是地理表面的八十一分之一。而且世界分九州,中国是其中神州的赤县。而且九州被海洋包围,相互间无法通行。•由于文献缺略,邹衍的生平行事,只保留在《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平原君列传》、《封禅书》,《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中。邹衍在齐国稷下住过,到过魏、赵、燕等国,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特别在燕国,燕王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因阴阳五行学说具有神秘因素,因而关于邹衍的记载,也涂上了一些神话色彩,如《后汉书·刘瑜传》“邹衍匹夫,……有霜陨之异”。李贤注说:“《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列子·汤问》载,“邹子吹律。”张湛注说:“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于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邹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著有“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已亡佚。六月飞霜东海孝妇山东省郯城县城东不远处,有一座高20米、周长150余米的孝妇冢,冢上芳草萋萋,四周松柏葱郁、冢前的石碑上刻记着一位东海孝妇的事迹,冢中所埋的孝妇,就是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所塑造的窦娥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轻女子,结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婆,人们都称她为“孝妇”。后来婆婆也多次劝她改嫁,她都婉言谢绝,因为她知道若自己改嫁,年老的婆婆生活就要失去了依靠,这样过了十几年,孝妇就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一天,她的婆婆对邻居们说:媳妇伺候我这样苦,又守着寡,等我老了以后,她无依无靠怎么办,我不能再这样连累她了。这不久,婆婆为成全孝妇上吊自杀了。听说老母上吊死了,她那已出嫁的女儿便到官府告状,说孝妇逼死了母亲,县吏便将孝妇捕去,施以酷刑逼供,孝妇最后被屈打成招,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一案件,他得知孝妇敬养婆婆十几年,又经过调查断定孝妇的婆婆是自杀,于是如实禀报了。但太守却不听于公的正确意见,坚持判孝妇死刑。于公十分痛心,他抱着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后辞职回家,最后太守竟然杀了孝妇。恰好东海郡在此后连续大旱了三年,新的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冤案,并说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屈杀了孝妇。新太守便杀牛率众到孝妇冢前祭典,并为孝妇昭雪,此时天空忽然下起大雪,此后三年这里风调雨顺。斗转星移,东海孝妇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广,最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加工,变成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孝妇在临死的时候当众说:“我如果有罪,
本文标题:关于元杂剧的知识[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3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