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职能
第十五章0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020103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干预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市场失灵,滞胀出现,80年代经济自由化浪潮中人们重新认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20世纪30年代危机和凯恩斯革命,西方政府具有了干预经济的积极职能。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协调20世纪西方国家两次重大危机和理论上否定之否定,使人们重新考量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政府失灵到市场协调市场不足01特殊国情02社会主义0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的经济职能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经济不健全,在发达国家由市场和社会履行的经济职能还不得不由政府代行,这使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多于发达国家。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健全,目前国家的许多职能转移给市场和社会后,才可能实现“大市场、大社会、小政府”的模式。0502计划统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国有资产监管调节收入分配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0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调控法制手段舆论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计划手段计划手段计划是指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基础上,对未来国民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安排。从计划的范围上讲,可分为总体计划和单项计划;从计划期的长短来看,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从计划实施方式上看,可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我国是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这使计划手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首先,从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来看,由于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计划手段的作用范围和力度要比原来计划体制时期小得多,但比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要大。其次,从计划的范围上讲,我国既存在单项计划,也存在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计划。再次,从计划期的长短来看,中长期计划居于核心地位,年度计划地位明显下降。最后,从计划作用方式上看,指导性计划是计划的主要形式,指令性计划虽然还存在,但地位已大大下降。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十九大提出新的“两个一百年”: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背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近期目标(2016—2020年):努力实现中国足球保基本、强基层、打基础的发展目标;中期目标(2021—2030年)奋力实现中国足球动力更足、活力更强、影响力更大,跻身世界强队的发展目标;远期目标(2031—2050年)全力实现足球一流强国的目标,中国足球实现全面发展,共圆中华儿女的足球梦想,为世界足球运动作出应有贡献。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指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的总称,它是通过改变市场参数影响经济主体利益,从而改变行为来实现调控目标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价格政策等。法制手段是依靠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通过立法和执法来确立、保护经济主体权利、义务,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来调节经济的工具。法制手段可以分为立法和执法两方面内容。在更广意义上,行政机构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行政性法规和行政执法也属于法制手段范围。法制手段基础性强制性全局性稳定性法制手段以国家强制性权力为背景,所有犯法和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制强制力的约束或制裁。因立法和执法都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可以将主观性、随意性降低到最低限度。法律不仅厘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主体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基本行为方式,而且也规定政府调控经济的领域、方式,是其他政府调节经济手段的基础。法律是覆盖全社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接受法律的规范。A规定经济主体基本权利、义务和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法律,如宪法、民法、商法等;B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法律,如公司法、中小企业法、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等;C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D规范宏观经济主体行为,厘定其他调控手段的调节范围和程序的法律,如计划法、财政法、以及税法、银行法、行政法中的相关规定。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国家行政力量,依靠行政机构通过具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性质的任务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部门)、行政区划(地区)、行政层次(上下级)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工具。行政手段的特点:具有收效快和干预力度大等优点,又具有决策随意性强、实施简单划一等缺点。2016年9月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以“打压、收紧”为基调的调控政策,自此“调控补丁”频出。具体而言,2016年9月30日各地开启限购政策被认为是打响楼市调控的第一轮。2017年3月17日,以北京为调控范本,各地开启楼市调控升级,各地开启限售模式。第三轮调控政策则从2017年7月开始,租赁成为政策的主要内容,2017年9月开始,第四轮调控开启,三四线城市不断加入楼市调控行列。而从2018年3月份,特别是两会前后开启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被业内认为是2016年“930”后的第五轮楼市调控。其主要特征是热点城市购房出现刚需优先摇号以及出现限价房。舆论手段舆论手段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有助于“体制政策”的实现,如对市场经济的宣传、对制度创新的鼓励;有助于“过程政策”的实现,如政府通过对经济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态势和走向的判断和预测,来影响公众的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以达到把社会的预期调整到既定的经济目标上。现代经济日益成为一种信心经济,社会心理和公众舆论对未来经济走向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其经济决策进而引发经济变化。这使舆论手段日益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并且,其作用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金融化、虚拟化程度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政府宏观调控是指其运用经济手段、法制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运行中社会供求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宏观调控目标大体上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前者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它是基于一系列基本价值判断而制定出来的规范性目标。阿罗认为,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三类。后来的经济学家将其发展为以下三类:效率、增长、稳定,经济福利,分配公正。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优化经济结构国际收支平衡协调收入分配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适度指标因国而异。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资大量涌入和外需增加,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使我国的经济增长空间很大。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指存在自然失业条件下的就业水平。实际失业包括自然失业与经济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消除的失业,自然失业虽然有可能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却不能消除。自然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因种种原因不愿就业,或者不接受现有就业条件而形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也称摩擦性失业,它的存在与经济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经济结构高级化演进、市场竞争等因素有关,尤其与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有密切关系。经济周期性又称非自愿失业,指劳动者接受现有的就业条件仍然找不到工作,是由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失业。作为短期宏观目标的充分就业不是消灭失业,也不是降低自然失业率,只是消除非自愿失业,使实际失业率达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以发掘现有制度安排下就业潜力。因各国家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别,自然失业率也存在差别:美国由于就业制度灵活,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其自然失业率较低,通常被认为在4%左右;欧陆国家由于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差,社会福利标准高,自然失业率明显高于美国,许多国家接近或达到10%;日本由于普遍实行终身就业制度,在战后一段时期中自然失业率低于美国,后来由于这一制度松动,自然失业率有上升趋势,近年来开始接近美国的水平。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科学的失业指标(劳动部门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包括城镇未登记的失业人口,也不包括农村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5-7月份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9.6%。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项目在去年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则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的失业率在4.4%—9.2%之间。而西南财大《中国城镇失业报告》则称2011年中国城镇整体失业率为8.0%。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出版的调查报告,中国2012年失业率为6.5%。2013年则为6.4%。这一目标指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价格的基本稳定,不等于物价保持不变,通常认为,价格水平上涨率维持在1-2%以内较为理想。否则易演变为通胀或通缩。通胀的危害: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具有传递信号和影响利益结构的双重功能。其危害主要是:造成信息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还会刺激投机、抑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改变政府与公众、社会各个阶层间利益结构。此外,通胀还具有一种自我强化机制,因价格持续走高,公众会产生通胀预期,它会进一步推动价格水平上涨。相反,如价格持续走低,经济可能陷入通货紧缩泥淖,出现企业销售困难、开工不足、失业增加、经济增长下滑等问题,最终可能酿成危机。国际收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涉外经济往来中全部货币收支状况,即一国外汇收入与支出间的关系。它由两部分组成:经常性项目,主要指由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形成的国际收支;资本性项目,指由投资行为引起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形成的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目标要求一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外汇收支的大体平衡,即上述两个项目下的综合平衡。长期大量的逆差和顺差都不利于本国经济发展。因为:当逆差出现时,它会引起外汇储备减少、汇率下降。长期大量的逆差会使本国金融实力和国家信誉的下降。当顺差出现时,它会引起外汇储备增加、汇率上升。长期大量的顺差会使汇率上升,削弱本国商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出口下降;如维持原来汇率,则会使外汇储备增加,可能引发国内通货膨胀,还会引起国际经济摩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影响其对外经济关系,也涉及国内经济稳定,大小与对外开放度存正相关。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间的关系及数量比例。广义地讲,它包括经济生活中所有的结构关系,如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所有制结构、市场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技术结构、资源结构等。但作为宏观调节具体目标的经济结构,通常只是在狭义上指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尤其是指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的宏观目标指,政府通过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合理化通常指各个产业之间保持合理比例,防止“长线”产业与“短线”产业之间比例失调。高级化通常指由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推动的产业组合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发达国家一般不把结构优化纳入宏观目标中,主要原因是:因市场机制健全,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依靠部门间竞争、资源在各个部门自由流动实现;因发达国家在技术进步方面领先,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向、路径和市场后果很难事先准确判定,这一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市场自发调节结。
本文标题: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职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4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