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语文复习教学的二重目标—规范与素养
语文复习教学的二重目标—规范与素养现状与困惑•教不完•不必教•教什么•考什么规范•素养个性•创新“规范”与“标准”是不同概念•[规范:①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②合乎规范③使合乎规范]•达到“规范”——•课文“规范”•方法“规范”•考试“规范”示例•落叶是疲倦的蝴蝶•12.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意思对即可)•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05年“雁引愁心去”“雁别愁心去”•08年省检二卷“怀旧”执行说明:•1、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白描、工笔细描、拟人、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给1分;•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1分;•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如燕子的活泼可爱、充满情趣、自然和谐;生活艰辛、环境恶劣等,2分;•4、指出诗中所蕴涵的诗人情感,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2分;•5、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要点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多,有明显语病的,扣1分。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2分)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2分)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1分)•“关女儿禁闭”和“抢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两个情节,这些均与那个梳妆匣有密切的联系,请简述梳妆匣的来历。•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伯父葛朗台,但葛朗台不念亲情要打发他走。(1分)查理为了替亡父还债,选择去印度经商.却缺少盘缠。(2分)欧也妮十分同情查理的遭遇,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查理把嵌有母亲肖像的镶金梳妆匣作为定情物托付她保管。(2分)•叙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文言文的直译(信、雅、达)•分“点”踩“点”:•示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藏”、“是”各1分;(或另加语句通顺1分)•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1分)不任用我,我就退隐。(1分)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关键词•美国卡地夫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起程,前往调查大西洋深处地壳失踪之谜。•1、地壳失踪考察(调查)•2、大西洋深处地壳失踪考察(调查)“考查”与“地幔”不得分。“考查”文章中无;“地幔”不是关键(中心)词语用题的“变”与“不变”•中考的探索•学科综合(语文与美术;语文与地理;语文与历史、语文与政治)•做读书笔记•综合实际活动•口语交际•情境网络连词组段•作文形式多样(半命题)例:为了迎接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召开,学校组织一次调查社会上常见错别字的“啄木鸟行动”,假定你是这次活动中一个调查小组的负责人。(1)你准备怎样带领你的小组开展调查活动?请你写出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2分)(2)你们小组调查得来的错别字,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①锦上天(添)花②签(鉴)定书③桂林三花氿(酒)④孤注一置(掷)⑤(整)齐⑥相形见拙(绌)请你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造成错别字的原因作一个简要分析。(3分)(3)请你就如何规范街头招牌用字向文字管理部门提出一条建议。(3分)例:综合探究结合《猎人与狼》,就链接的四则材料,以及你所知道的有关“狼”的知识或故事进行探究,多角度阐述你对“狼”的认识。作文的“规范”•写作基础能力观察力:超越法、透视法、注意法、区别法……•感受力:个性化、独特化、生动化、生活化……•想象力:联想轨道、科学想象与文学想象,特殊想象与普遍想象……•思维力:语言表达写作专门能力•审题能力:先放后紧;细致(不偏题);深入(有新意)•立意能力:逆向思维(创新思维)、个性化•选材能力:有意义——亲爱、友爱、乡国之爱、人生之思……有意思——喜、怒、哀愁、尴尬、无聊……•构思能力:“材”剪——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布“局”——选择体裁(记叙、议论、说明)讲究方式(叙“序”、议论或说明方法)注意“装饰”(开头、结尾、过度、线索)*分项训练与淡化文体•表达能力:•通顺------堆砌•具体(各种感觉描写)------细节(外貌,动作,)•形象、生动——运用修辞、句式:•(比喻、拟人、通感、象征、排比——叙事写人)•(反问、设问、反复、排比、感叹、双重否定——议论抒情)•风格——活泼、幽默老练、辛辣秀美、纤柔华美富丽……•修改能力:评价、推敲反复作文教学的弊症:•1、重“知识”(写作理论),轻“能力”(写作能力)2、重“写法”(写作技巧),轻“内容”(写作素材)3、重“训练”(机械训练),轻“态度”(写作兴趣)4、重“结果”(文章作品),轻“过程”(写作体验)5、重“语言”(外部言语),轻“思维”(内部言语)6、重“写作”(写作成文),轻“修改”(批改自改)7、重“指导”(写前指导),轻“讲评”(写后指导)8、重“范文”(名家例文),轻“下水”(教师写作)走出语文考试研究与复习的误区•两大误区:一是猜题、押题;二是以大量的练习、模拟考代替复习。这两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违背语文学习、语文考试的规律的。第一、从学习心理学角度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喜欢某一学科,是学好这一学科的前提。本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强的学科,应该受到学生欢迎。可是,我们让学生镇日埋首于枯燥、琐屑的试题、练习,而导致他们没有时间与鲜活、睿智、有趣的书籍交友,学生怎么会爱上语文?•其二,从学习规律角度说,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有自身的特点。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知识点、能力点区分不明显,更多的是一种综合能力、整体素养的呈现。而试卷、练习的呈现方式则是人为的知识分类、能力分层,试卷、练习可以检测出学生的某些知识、能力的缺漏,却不利于学生的整体能力、素养的提高。大量的练习与考试造成的结果往往是“高分低能”。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试卷“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素质立意”,靠做练习、做考卷的方式取高分也变得行不通了。•其三,从考试科学角度说,滥做练习甚至导致反效果。用大量的练习来“网住”某些“试题”,这种做法可谓“得不偿失”。中考、高考的试题具有原创性,即使撞上相似的题目或相同的文本,练习与试卷在具体题目和答案的规范性上完全不可比,反而使得学生走入练习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回答”,学生把练习中不准确、不规范的答案写在考卷上,怎么可能取得好分数?•再做一个假设,猜到、押到某一个作文题,学生把他写过的作文搬到试卷上,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平时60分的作文考试时还是60分,70分的作文还是70分。教学中作文的修改环节基本上都没有实施或实施不到位。作文最能体现语文的综合能力与整体素养,作文教学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用猜题、押题的办法毫无作用。科学地进行语文考试研究与复习:•首先要把握的是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的大方向,传统的考查知识点的命题方向已经转向《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其次,要正确地把握语文考试的特性——考查的第一层级是语言表达的规范,考查的第二层级是语文能力素养。•第一层级:表达的规范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和可以做到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规范示例;练习要少而精,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真正可供学生示范学习的。•第二层级:要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语文考试的高层级决定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光靠读几本教科书、做练习是不可能做到的。唯有广泛的阅读,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用”例)•《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高中三年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经典名著不能以读梗概、读连环画来应付,更不能把读名著变成做名著练习题。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要有阅读习惯,语文老师语感的保持,对文本的准确把握,都有赖于长期的阅读。可以说,阅读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教学案例分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精读•《森林中的绅士》(茅盾)•略读•《云霓》(丰子恺)•《埃菲尔铁塔沉思》(张抗抗)现代散文的虚与实•教学目标理解、感悟作品的人生情怀,对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形成初步的感知。•教学重点展开想像,体会六、七、八段虚实相生之趣,领悟人生哲理。•教学难点电梯疾速上升瞬间,似不真实而极真实的人生体验。•课前准备学情预测:对埃菲尔铁塔知之甚少。建议利用网络增加对埃菲尔铁塔的了解•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虚实结合是现代散文一个重要的审美原则。本课的教学以“虚”与“实”为切入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本文所要表达的“虚”(主旨),二是作者处理“虚”与“实”的艺术技巧。•教学内容•1、把握本文的主旨,领悟作者的人生感悟。•2、探究作者处理“虚”与“实”的艺术技巧。•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悟作者的人生感悟。•2、难点:探究作者处理“虚”与“实”的艺术技巧。•导入•1、预习了《埃菲尔铁塔沉思》,认为它什么地方写得最有新意、最令你欣赏?•2、师生交流看法,教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第6——9自然段。•有一读——再读——三读——四读•••谢谢
本文标题:语文复习教学的二重目标—规范与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