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甘肃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甘肃省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大纲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6年4月目录1项目背景....................................................12依据的主要资料..............................................23主要工作任务................................................24总体要求....................................................35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内容......................................45.1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复核分析..............................45.2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55.3水资源承载能力核算......................................85.4水资源承载负荷核算......................................95.5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95.6水资源超载成因分析.....................................105.7水资源调控建议.........................................115.8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126工作计划安排...............................................126.12016年工作计划安排...................................126.22017年工作计划安排...................................136.32018年工作计划安排...................................14附件:附件一:收集的资料清单.......................................17附件二:全省市(州)、县(区)套流域三级区表及县域单元名录...18附件三:各单位需填写完成的表格...............................26附件四:县级行政区水资源量拆分方法...........................77附件五:报告编写参考目录.....................................791项目背景我省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有利于清晰认识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地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有利于科学评价不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超载问题的根源,定制差别化、可操作的管理措施,有效控制水资源开发强度;有利于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及其承载能力,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管理措施;有利于形成按水资源承载能力谋划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016年3月,水利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16]57号),要求利用三年时间,摸清全国各地区、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核算现状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承载负荷,评价水资源承载状况,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资源超载区域实行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均衡协调发展。总体计划是2016年完成试点地区及地级行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2017年完成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2018年初步建立全国县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按照甘肃省水利厅安排,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承担建立甘肃省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技术总负责工作,完成《甘肃省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成果汇总及编制,配合流域机构和水利部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成果汇总等工作。为统一全省各市(州)、县(区)开展该项工作的技术口径、技术方法、技术要求,指导市(州)、县(区)开展技术工作,特制定《甘肃省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大纲》。2依据的主要资料1、《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16】57号)2、《黄委关于做好建立黄河流域(片)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工作的通知》(黄水调【2016】151号)3、《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技术大纲》4、《建立黄河流域(片)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技术大纲》5、《建立长江流域片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大纲》6、《甘肃省水资源综合规划》7、《甘肃省水资源公报》8、《甘肃省水利统计年鉴》9、《甘肃省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10、全省各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11、全省、各市州水中长期供求规划12、全省、各市州、各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13、全省、各市州、各县区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14、全省主要河流流域水量分配方案15、全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16、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3主要工作任务1、核算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全省及各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各市(州)、各县(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和地下水控制指标或可开采量指标,全省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等相关成果,按照技术大纲要求,核算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基线。2、核算县域现状水资源承载负荷。根据各级统计年鉴、水利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水利普查、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等已有成果,分析县域现状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压力,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核算现状水资源承载负荷。3、评价县域水资源承载状况。以县域为单元,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现状承载负荷,开展现状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划定超载区、临界超载区、不超载区的范围,分析超载原因,研究提出水资源管控措施建议。4.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建立监测、预警、发布、管控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评价和预警与管控制度。在国家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基础上,建立全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评价与预警系统平台。5、配合流域机构、水利部完成流域和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报告。4总体要求1、工作范围。全省14个市(州)及兰州新区、86个县(区)。2、工作分区。包括全省、市(州)、县(区),评价基本单元为县级行政区,县域单元见附件二表2。3、现状年。采用2015年。4、数据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应以国家、省、市级统计部门正式发布的数据为主,人口、经济发展指标等应上一级、下一级统计数据进行衔接协调。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等数据应以全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全省水资源公报、水利统计年鉴为主,结合城市、农业等用水统计数据,必要时应展开补充调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5、指标要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采用的指标数据,要依据权威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文件及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相关成果,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核算时要注意与相关规划成果进行衔接和协调。6、成果要求。为确保成果质量,在开展数据填报、成果评价、汇总协调等工作时,特别要重视与有关基础数据一致性的审查、复核与分析工作;要注重以流域及河流水系为单元的水平衡分析校核工作;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相互比较、综合平衡,进行数据的合理性分析;对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协调与平衡。5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内容本次评价的基本方法是根据《甘肃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全省各流域、各市(州)、各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指标分解成果,各市(州)、各县(区)地下水开采控制量或可开采量成果,复核评价单元在保障合理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在评价期允许的经济社会取用的最大用水量;根据社会经济现状取用水量等,核算评价单元承载复核;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本次评价的总体技术路线是收集整理全省各市(州)、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有关数据、全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一次水利普查、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公报等有关资料,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基础台账。根据县域水资源禀赋条件、允许开发利用上限、“三条红线”管理要求、水资源调配能力等,由省级层面将水资源承载能力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和指标进行分解协调,确定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各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等,填报市州及相应的县域水资源承载负荷成果,项目技术支撑单位进行全省层面负荷协调平衡。根据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超载负荷成果,提出各级行政区及河流水系及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结果,分析其超载原因与发展趋势,提出水资源管控措施建议。5.1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复核分析1、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收集各市(州)、各县(区)统计年鉴、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水利统计年鉴(年报)、水资源公报,全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等成果,获取县域单元和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三级区人口、GDP、工业增加值、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等经济面积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水资源量、供用水量、地下水超采等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基础数据。收集资料清单详见附件一。2、经济社会指标填报(1)根据省级、市(州)统计年鉴,获取县(区)城镇常住人口、农村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耕地面积。对于统计年鉴未公布的县(区)常住人口数据的市(州),可将省级或市(州)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地市常住人口,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县(区)常住人口比例进行拆分。(2)根据水利统计年鉴(年报),获取县级行政区灌溉面积数据。耕地实际灌溉面积采用进5-10年最大值。(3)根据省级、市州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成果,分析获取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三级区城镇常住人口、农村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等数据。要求各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按附件三中表1的格式填报市(州)区套水资源三级区、县域单元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省级层面进行汇总。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填报的社会经济数据,应通过当地统计等相关部门审核确认,数据与已公布的成果保持协调一致,并提交数据来源和依据等文字说明材料。5.2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水资源量本次评价中水资源量采用我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落实以下内容:(1)掌握我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编制、审核及最终成果的发布情况,获取最终成果。(2)通过我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获取市(州)套水资源三级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我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中,已进行县(区)水资源评价的县区,直接获取县域水资源量成果。(4)对于我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时未进行县(区)水资源评价的,根据《技术大纲》中提出的拆分方法,将市(州)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分解到县(区)。分解成果应与流域水系和地级行政区水资源量进行协调平衡。考虑到全省水资源量、市(州)套水资源三级区、县域单元的水资源量等基础数据主要在省水文局,同时本次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分解和复核工作,因此,该部分内容由水文局统一完成,并按照附件三中表2格式填报。水资源量的评价成果,是本次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重要基础,特别是水资源量向县级行政区的拆分,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评价成果影响很大,本次在该项工作完成后,应组织省级层面的技术审查。2.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1)供用水量11)在《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中,流域分区和市(州)供用水量单独统计,没有地级行政区套流域分区的供用水量,因此,需要水资源公报编制单位按照要求对统计格式进行调整。2)在《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中,没有县(区)供水量数据,本次要求1供用
本文标题:甘肃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975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