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6灰雀(统编版三上语文)
26灰雀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注重“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学到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结合具体的文本语境,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语言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初步自学生字;搜集列宁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引发疑问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看,这就是灰雀,它的体形比较小,羽毛的颜色丰富,叫声悦耳。跟它们亲切地打个招呼吧!2.指导书写:灰雀。(引导学生观察“雀”的写法: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注意四横的长短变化。)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这个题目,把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3.刚看到这个课题,你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4.课文是不是写这些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到课文中去看一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而“灰雀”这两个字是要求书写的,通过字理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字形,理解字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正音识字。1.重点指导读第1自然段,相机学习生字新词。(1)指四名学生按句子顺序合作朗读第1自然段。(2)小老师领读重点词语,多种方法识字学词。课件出示词语:列宁胸脯婉转仰望面包渣惹人喜爱①学生领读“列宁”时:说说对列宁的了解,相机出示人物图片,简要介绍人物。②学生领读“胸脯”时:教师强调:“胸脯”在哪儿?(生拍拍自己的小胸脯。)③学生领读“婉转”时:出示“婉转”在词典中的两个释义:A.(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B.(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课文中的“婉转”应当选哪种解释?④学生领读“仰望”时:结合课文想一想,“仰望”是什么意思?请同学做一做动作,加深理解。给“仰望”找个反义词。⑤学生领读“面包渣”时:教师强调“渣”是翘舌音,借助图片识记“渣”。⑥学生领读“惹人喜爱”时:引导学生识记“惹”并尝试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3)引导学生连起来再读读这些词语。2.指名读其他几个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重点指导“或者”的读音,强调“诚”是后鼻音。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课文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三)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找一找,圈一圈。(比比谁画得最准确。)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课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有:“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2.分一分,想一想。(比比谁说得最简练。)(1)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想一想,在每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2)请三名同学分别来读这三个部分,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3)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概括每一层的意思。(生每读完一个部分,概括一层意思。)①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__________。②一天,一只__________的灰雀__________,列宁遇见了__________,并与他交流。③第二天,列宁又看到__________。3.连一连,说一说。(比比谁连得最通顺。)尝试把三个时间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互说,指名说。4.教师小结方法:我们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读懂了每个部分的意思,再把三个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做动作、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形式,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另外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主要内容是一个难点。精心设计“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三、品读词句,聚焦喜爱1.观察图画,引导说话。(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三只怎样的灰雀呢?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惹人喜爱)2.默读第1自然段,找找描写灰雀的语句,画出来。3.结合相关语句汇报、交流,体会灰雀的“惹人喜爱”。(1)出示重点语句:“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2)创设情境想象“来回跳动”。师:想象一下,这三只灰雀,(手势)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那边的树枝跳回这边的树枝,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这真是——(惹人喜爱)。(3)入情入境感受“婉转地歌唱”。师: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你听,(播放婉转的鸟鸣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这就叫——(婉转)。(4)指导朗读。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把“来回跳动”读得轻快些,突出灰雀的动态美。“婉转地歌唱”要读出声音的高低变化,读出灰雀“歌声”的动听。)②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出灰雀的颜色、动态、声音。③引导学生齐读。师:如果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树下,聆听着灰雀美妙的歌声,欣赏着它们那欢快的跳跃,我们怎能不爱上这三只灰雀呢?一起来读一读。4.关注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师:活泼可爱的灰雀也同样吸引了一位名人——列宁。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呢?(1)出示重点语句,指名读:“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2)引导学生抓住“每次”“都”“仰望”“经常”这些词,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3)仰望着灰雀的列宁,会在心里对灰雀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4)指导朗读。①引导学生在重点词语下面标好重读记号,着重突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②教师引读。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养病的日子,孤独又无聊时,三只灰雀给列宁带来了快乐——(生再读)。设计意图:此环节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他对灰雀的喜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还原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历经“读进去”“想起来”“读出来”的过程。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1.把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按间架结构重新排排队。左右结构:郊、粉、粒、冻、惜、诚。上下结构:雀、养、男、者、肯。半包围结构:或。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教师按学生要求相机范写,并让学生在本子上练习写一个,把自己写的和书上的对照后,再写一个。(强调注意“冻”右半部分不要多一横。)3.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教师相机范写,学生观察后再写。(强调“男”上边是“田”,下边是“力”;“肯”第五笔是竖。)4.指导书写“或”,强调笔顺,注意“或”的斜钩和点。5.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写得更漂亮。设计意图:注重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通过归类整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字形,发现书写规律。让学生在“自己写完和书上对照”和“同桌比赛看谁写得漂亮”中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写字写得漂亮。课后请同学们把记不牢的生字多写几遍,并且熟读课文,下节课咱们比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设计意图:在识字、写字中夯实基础,在充分读书中积淀情感,扎扎实实地为第二课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第二课时一、巩固词语,回顾内容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朗读。列宁胸脯仰望面包渣或者可惜诚实惹人喜爱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呢?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吗?3.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发生在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设计意图:通过多次再现,引导学生牢固识记。运用生字词语来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又可以引导学生准确地积累运用,促进学生运用的意识,提高运用的能力。二、研读对话,揣摩心情(一)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1.(出示课件)听,灰雀的叫声多么动听!列宁每天到这里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当列宁拿着精心准备的谷粒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那只灰雀回来了),男生齐读第11自然段。2.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灰雀去哪儿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3.过渡: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那就让我们跟随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看看有什么发现。(二)再读对话,启发思考。1.默读课文第3~10自然段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用波浪线画出列宁说的话,用横线画出男孩说的话。2.交流解决的问题。(灰雀被男孩捉走了,后来男孩又把灰雀放回来了。)(三)补白提示语深入品读,走进心境。1.品读之一:列宁失之痛。我们仔细地读一读列宁的话,想一想,每句话中包含着列宁怎样的心情?你能填上合适的提示语,并且通过朗读读出这种心情吗?(学生补充提示语,读句子。)课件出示重点语句:(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①预设:可补充“焦急地”,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找不到灰雀时焦急、难过的心情。②指导朗读。指名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2)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①预设:可补充“担心地”“担忧地”“难过地”等词语,在补充提示语时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②指导朗读,读出担心、焦虑的语气。指名读,齐读。(3)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①引导学生抓住“多好”“可惜”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惋惜之情。②角色体验朗读。现在我就是那个小男孩,你怎样读才能打动我?(指名读。)③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④小组讨论交流:列宁真的是自己说给自己听吗?你能读懂列宁的心思吗?(引导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4)列宁()问:“会飞回来?”①预设:可补充“高兴地”“喜出望外地”,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喜出望外的心情。②指导朗读。2.品读之二:男孩得之悔。过渡:列宁用话语和爱鸟的情感打动男孩、感染男孩、启发男孩。这一过程中,男孩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也来给男孩的话加上提示语,读懂男孩的心思吧!(学生补充提示语,读句子。)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句子。(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①预设:引导学生填入“吞吞吐吐地”“脸红地”“惭愧地”“小声地”等词语,从而体会男孩的矛盾心理。②体会男孩的心理活动:这时男孩为什么想讲又不敢讲?他会想些什么?(2)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①预设:可补充“坚定地”“鼓起勇气地”,引导学生体会男孩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的心理变化过程。②指导朗读。(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①想象:这时候,男孩在想什么呢?②了解引用对话的两种形式。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A.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B.“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3.练习整体朗读对话。同桌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四)质疑内容,完成课堂小练笔。过渡:看,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果然回来了,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1.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2.小组讨论交流: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3.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喜和列宁对男孩的爱护。4.指导朗读。5.出示课堂小练笔: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选择一种句式,写下来。出示:(1)灰雀说
本文标题:26灰雀(统编版三上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09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