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导论一、单选题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D的出版。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A首先提出的。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C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B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选题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A。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C。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A双重性质。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A。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A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D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B三个阶段。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B。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C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D》。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D》。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A》的出版。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C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二、多选题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C。A.利托尔诺B.孟禄C.沛西·能D.杜威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包括ABC。A.对生活的理解B.生活与教育的关系C.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D.教育即生活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ABCDE。A.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B.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及其规定性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C.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D.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E.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4.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AB。A.梅伊曼B.拉伊C.杜威D.克伯屈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CD。A.梅伊曼B.拉伊C.杜威D.克伯屈6.古代教育的特点是ABCD。A.鲜明的阶级性B.鲜明的等级性C.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教育形式简单7.关于现代教育本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ABCA.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B.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C.教育概念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D.教育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8.美国教育学者索尔蒂斯认为定义的形态为ABD。A.规定性定义B.描述性定义C..叙述性定义D.纲领性定义9.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的基本学说有ABCD。A.“上层建筑说”B.“生产力说”C.“社会实践说”D.“教育文化说”1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ACD。A.生活与教育B.教育即生活C.对生活的理解D.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对)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错)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错)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错)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错)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对)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错)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是“特殊范畴说”的观点。(对)9.对教育进行事实描述的同时不能缺乏价值的追求。(对)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表现。(错)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单选题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C。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目的D.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B。A.教育性质B.教育目的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D.培养目标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D。A.个人本位B.指导性C.现代D.社会本位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C。A.多元化B.个体本位C.完满生活D.社会本位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A。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C。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A。A.教育宗旨B.培养目标C.教育指南D.教育方案8.教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C)。A.培养目标B.教学目标C.课程目标D.课堂目标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B。A.社会需要B.人的需要C.人的情感D.人的个性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D。A.占有性个人主体B.共存的类主体C.交互主体性D.主体论二、多选题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AD。A.个人本位B.指导性C.指令性D.社会本位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BCD。A.教育制度B.教育工作总任务C.培养人才总目标D.培养人才途径3.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有ACD。A.席勒B.裴斯泰洛齐C.康德D.赫尔巴特4.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ABC。A.激励B.指导C.评价D.指令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BC。A.体现人类发展历史进程B.真正的结合点是科学技术C.在我国现阶段还受限制D.是我国的教育目的6.教育目的是ABD。A.教育行动的先导B.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C.只在教育活动开始时发挥作用D.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是BCD。A.商品的计划性生产B.市场扩大的普遍性C.自由时间增多D.新产业不断兴起8.教育目的的限定必须要说明的因素有ABC。A.主体性因素B.价值倾向因素C.存在方式因素D.客体性因素9.教育目的具有的特点是ABCD。A.强制性B.宏观性C.历史性D.理想性10.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必须要说明的要素有ABCD。A.定性B.定向C.定位D.定点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3.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4.教育目的应该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5.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唯一依据。(×)6.现代教育目的应该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需求。(√)7.现代人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8.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9.“占有性个人主体”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的追求的一个方面。(×)10.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现代化是以D的现代化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A.政治B.经济C.教育D.人2.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C。A.政治性B.文化性C.主体性D.群体性3.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B来实现。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自我教育4.第一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是A。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C.恩格斯D.列宁二、多选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从BCD方面来说明其“人的全面发展”学说。A.道德原则B.劳动能力C.社会关系D.全人类解放2.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有(ABCD)。A.生产力B.社会关系C.环境D.教育3.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主要有ABC三种心理内化形式。A.道德内化B.知识内化C.智力内化D.语言内化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人的发展只是人的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2.教育的发展最终要服务和归结于人的发展。√3.人的现代化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的普遍的人类特性,因此其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5.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6.教育等于发展。×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是ABC。A.教育投资水平偏低B.教师工资偏低C.教育投资与教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D.教育投资接近世界平均发展水平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B因素决定的。A.政治B.经济C.文化D.人口3.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表现在ABCD。A.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专业结构B.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程度C.地区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D.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类别结构。4.教育具有ABC功能。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军事功能5.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ABCD。A.促进政治民主化B.加工政治信息C.决定教育领导权D.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6.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ABCD。A.选择文化B.整理文化C.创新文化D.促进多元文化发展7.教育对科技的影响ABCD。A.促进科学知识再生产B推动科学的体制化C.科学研究功能D.阻碍科学技术转化8.校园文化包括ABC。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教师文化9.现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BCD。A.属性与本质B.相互制约C.相互促进D.二者具有共同性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A.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B.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C.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D.教育总是具有阶级性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2.教育创新一定能推动经济的发展。√3.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此教育影响都是正面的。(×)4.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因此,教育机械地被生产力所制约。×5.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6.现代教育与文化是本质与属性关系。×7.在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提升机”的作用。×8.教育是制造社会舆论的有力阵地。√9.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0.教育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五章
本文标题:教育学选择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0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