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DB4403/T5—2019 DB4403/T5—2019ICS13.200C66DB4403深圳市地方标准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Generalrulesforriskcontrolandnonconformitymanagementinenterprises2019-01-14发布2019-02-01实施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DB4403/T5—2019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原则................................................................................25核心要求............................................................................25.1目标和程序......................................................................25.2机构和职责......................................................................35.3制度化管理......................................................................35.4教育培训........................................................................45.5风险分级管控....................................................................55.6隐患排查治理....................................................................75.7持续改进........................................................................85.8体系融合........................................................................9附录A(规范性附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10附录B(资料性附录)风险清单示例.....................................................11 DB4403/T5—2019II前言本通则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通则由深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通则起草单位: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本通则主要起草人:赖小林、王世海、陈勇、张少标、郑雪峰、唐爱民、刘福平、袁晓兵、吴晓根、裴喜华、张立阳、孔燕燕、马栋梁、王恺、王奎、江相军、王成、李正宏、徐刚、李锐、王伟。DB4403/T5—20191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1范围本通则规定了深圳市范围内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保持的原则,以及目标和程序、机构和职责、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改进、体系融合八个要素的核心要求。本通则适用于深圳市范围内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以及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咨询、服务、评审、管理和规划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通则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通则。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通则。GB6441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T2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GB/T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通则。3.1危险源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GB/T28001-2011,定义3.6]3.2危险源辨识hazardidentification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GB/T28001-2011,定义3.7]3.3安全风险risk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或环境危害的严重性的组合。本通则中简称风险。DB4403/T5—20192注:改写GB/T33000-2016,定义3.8。3.4风险分析riskanalysis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大小的过程。注:改写GB/T23694-2013,定义4.6.1。3.5风险评价riskevaluation对比风险分析结果和风险分级标准,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注:改写GB/T23694-2013,定义4.7.1。3.6风险分级标准riskclassificationstandard判定风险等级的依据。注:改写GB/T23694-2013,定义4.3.1.3。3.7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注:改写GB/T23694-2013,定义4.4.1。3.8风险分级管控riskclassificationmanagement根据风险管控所需资源、能力、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分层级管控风险的方式。3.9隐患nonconformity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6号令,第三条]4原则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应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工作机制,保证全员参与,全面辨识危险源,客观分析、评价风险,采取一切合理可行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验收闭环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持续提升安全绩效。5核心要求5.1目标和程序5.1.1目标DB4403/T5—20193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主要实现以下目标:——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建立风险清单;——设置较大以上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风险告知卡;——绘制风险四色分布图;——绘制作业风险比较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制定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5.1.2程序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机构和职责确定,教育培训,资料收集,评估单元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管控层级确定,风险清单编制,风险公告,风险分级管控运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持续改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见附录A。5.2机构和职责5.2.1机构5.2.1.1企业应明确牵头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机构,及机构和相关成员的工作职责。5.2.1.2企业可聘请专业技术机构或专家协助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5.2.2职责5.2.2.1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应组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5.2.2.2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要求,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工作。5.2.2.3企业从业人员应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要求,履行本岗位职责,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工作。5.3制度化管理5.3.1规章制度5.3.1.1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评估单元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管控层级确定、风险清单编制、风险公告、运行考核的工作要求。5.3.1.2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隐患排查范围、排查内容、排查频次、隐患治理、隐患验收、隐患台帐建立、隐患信息通报的工作要求。5.3.1.3企业应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内容,并定期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5.3.2文档管理DB4403/T5—201945.3.2.1企业应建立完整的双重预防机制文档记录,便于自身管理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调查取阅,文档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危险源辨识台帐;——风险分析、评价记录;——风险清单;——隐患排查治理台帐;——重大隐患治理方案;——岗位风险告知卡;——较大以上风险公告栏;——风险四色分布图;——作业风险比较图。5.3.2.2较大以上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及实施管控的记录应单独建档。5.3.2.3重大隐患的排查、报告、治理、验收记录应单独建档。5.3.3评估和修订企业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更新识别,评估本企业规章制度和作业规程的适宜性、有效性和执行情况,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分级管控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事故事件情况及时修订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5.4教育培训5.4.1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5.4.1.1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知识与能力。5.4.1.2企业应定期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具备正确履行岗位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知识与能力。5.4.1.3法律法规要求考核其安全生产知识与能力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经考核合格后上岗。5.4.2从业人员5.4.2.1企业应通过专题培训、三级教育、日常班组会和业内交流观摩等方式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保证从业人员熟悉有关法规、标准和制度的要求,掌握本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处置的知识和技能。5.4.2.2从事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并定期接受复审。5.4.2.3企业应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投入生产使用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5.4.3外来人员企业应对进入本企业从事服务作业、检查、参观、学习的外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风险宣贯,并保存记录。培训和宣贯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安全规定、作业安全要求、作业或活动可能接触到的DB4403/T5—20195风险、应急知识等。5.5风险分级管控5.5.1资料收集企业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前应收集以下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相关设备、设施的法定检测报告;——工艺、装置、设备的说明书和工艺流程图;——设备试运行方案、操作规程、维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工艺物料或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本企业工伤事故资料及相关行业事故资料。5.5.2评估单元划分5.5.2.1区域、场所、设备和装置的评估单元划分应遵循范围清晰、大小适中、功能独立、便于分类、易于管理的原则,应具有明显的界限特征。5
本文标题: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9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