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通史复习5:宋元时期
——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960年—1368年)唐辽西夏五代十国北宋南宋金元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延续。辽西夏北宋土蕃史载“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北至阴山以北西北到新疆、中亚地区南至南海诸岛东南至琉球东北至今库页岛从分裂走向统一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变十国五代辽(契丹)金西夏北宋南宋蒙古元8919791127127613689161125120612719079601038111512341227北南【阶段特征】政治: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确立;汉族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拓展。经济: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②商品经济高度繁荣;③土地兼并更为激烈,租佃经营比较流行。文化:儒家思想博采众长,发展成理学。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新的民族形成和汉族的外迁。对外关系:对外贸易发达,外贸以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结合唐末现状,你认为北宋建立后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一、宋朝政治(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①消除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②防止军事政变重演。(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1、原因:(1)吸取唐末教训(藩镇割据)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之后,与其弟宋太宗先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太祖赵匡胤(2)赵匡胤个人经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3)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分散性;(1)收精兵——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和平削权;兵权互相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兵府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2、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收兵权:②分军权:领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三衙:禁军领兵权;枢密院:调兵权)建禁军;③实行更戍法: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频繁调动;④实行募兵制,饥民充军。(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①中央: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使被称为“计相”。(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北宋皇帝一方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逐渐使节度使手中没有了实权,而成为空衔。一方面解决了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对中央的威胁。宋代中央机构——主要通过增设官僚机构,分散权力、各机构间互相制约,从而达到维护皇权专制的目的。地方行政区划则是许多级别——主要是“州”这一级区划。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隋唐三省六部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相权再被分割特点:分割宰相机构的职权,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任期制;回避制度;②地方:派文臣任知州并以通判相牵制。分割地方权力;设置转运使: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条件;任官回避制草创于西汉。汉武帝意识到异地为官对维护中央集权,对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的意义。宋代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1)亲属回避:中央大员的子孙不得在京畿任要职。有大功以上的亲属关系的,不能在同一部门工作。(2)职务回避:中央大员的亲属,不得任监察官和谏官。古人讲究百善孝为先。言官与谏官因职责所在,难免会对朝政弹劾。如出现卑亲属弹劾尊亲属的情形,必然与礼不合。(3)科举回避:是科举取士的必然结果。为保证科举的公正性,唐开元起,凡有与考官有亲故关系的考生,须回避他地,另行考试。到了宋“钟鼎之家”的子弟在科考后,须再加试一场,以示公允。(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①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②地方: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核准;——司法权收归中央(4)集中司法权②地方:设通判,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5)监察制度:①中央:御史台;谏院—独立的谏官机构;③宋朝的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北宋中央监察制度主要是建立御史、谏官和封驳官三大监察机构,监察制度日渐完善,监察官的任免已经规范化。御史台已经成为和中央行政机构平行的最高监察机构;谏官作为独立机构从宰相府中独立出来,其谏诤职能范围也比以前更加广泛;封驳官也从门下省独立门户,职能范围也有所扩大。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障监察机构能够“权高位重”,发挥对中央官僚的监督、制约作用,使北宋中央监督系统行使监督权可谓“无所不及”,上至朝中重臣,下至郡县百官,亦无例外。同时,北宋的中央监察严密性不仅体现把中央机构和官僚置于其全面监察之下,而且还把中央检察官自身亦受到监督,以防止监察权的滥用。体制: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简化了考试科目:进士科严密了考试方法(锁院、弥封、眷录)表现:①录取比例大大扩充:利:评价:扩大政权基础,促进社会流动,加速文化传播与普及;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推动知识分子关心政治;出现冗官问题.弊:(6)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取消了门第限制②严格了考试程序: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调任为地方节度使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地方军精壮之士选入禁军,强干弱枝集中行政权在各路设转运使,大部分赋税归中央文官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报中央核准集中财权司法权中央: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二府三司)地方:文官任知州,设州通判,相互牵制小结: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边防空虚,边患迭起3、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化事权,集权于中央——机构重叠效率低下。(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最突出特点:削弱地方势力;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4、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91万126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4、影响:积极:(1)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消极:(1)三冗使国家财政危机;(2)打击了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贫积弱行政效率低下(二)北宋对中央官僚权力的制约(限制君权和相权)1、中央官僚对君权的制约(1)君权受制约的原因:①治世的需要:君权的实现需要借助庞大的官僚系统的支持,而完备的官僚体制一旦建立之后,君权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其秩序运作的链条当中,难以再完全独立地唯自我意志是从;②历史教训:宋代官僚精英们认识到,君权专制和放任将把国家政治推向危险的境地。“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苟不能行道,适足为父母之羞。”【知识拓展】(2)制约君权的制度①宰辅之谏的限制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以宰辅集团为首的士大夫阶层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以与皇帝共治天下为政治使命,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与方法来约束君主言行,控制君权滥用这一目的。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没有宰相的同意并副署,诏敕是不算数的,因为“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古意:规劝君主、尊长,使其改正错误或过失,如进谏、力谏。史官秉笔直书,以史的惩戒功能约束君王权力,这是我国传统专制统治中对君王的一个独特的约束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君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是史官的职责所在。史官记述历史,讲究“务从实录”,要“如实”记事,公正不倚。史官秉承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史权意识和士“以道自任”的精神,不惜“舍生取义”、冒死直书。正是有了史官“知必死而不避”的舍身精神,历史的真实才得以见之后世。这样一支史官队伍的存在对传统君王专制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约束。据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②史官留青的约束③官僚伦理的教化(儒家道德规范的制约)“天道”之威。天命不可违,以“天道”制约君权是儒家的理论创造,自汉代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意识,神秘的“天威”有如一把利剑,无时不存地警示敲打着每一位君主,对君主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看一看历代祭天大典的隆重庄严和各种灾害变故之后君主的惶恐,连篇累牍的“罪己诏”,以及臣下的赤胆谏言,就能明白“天道”之于中国古代君主行为的特殊影响。北宋施以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朝臣需要恪守儒家纲常伦理,皇帝亦如此。君主治理天下,要在仁义而已矣。北宋立国初,赵匡胤与重臣赵普关于“天下谁之大”的谈话亦表明了这一点。赵普论及的“道理最大”,不仅仅指道统、天道,亦指儒家忠、信、仁、义等道德经典,皇帝也需要受其约束。即便皇权都是这样,其他官僚政治权力也就无需多言了。对皇权的有限制约上天谴罚君德民心史书留名君权没有形式化、制度化的限制,其具有的是无形的、精神上的限制。——余英时2、严格对内朝的防范①对宦官的防范:②对宗室的防范:③对外戚的防范: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严格限制行为。3、对外朝的防范(削弱相权,加强君权)(1)分相权(2)监督相权(2)完善监察制度:御史、谏官、封驳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破除御史不能监察三公之惯例,创置言谏机构,享有谏诤、谋议的职权。②至晋时,御史中丞奏劾三公蔚然成风。③南朝时,从门下省分离出来,独立于三省之分,掌封驳之权。地方权力制约亦随之跟进,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④隋唐五代,创设“三省六部制”,中央权力制约机制趋于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演进、积累沉淀,从而为北宋权力制约机制的创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1)分割宰相的权限如: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①分割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副相)②分割军权:设枢密院和三衙③分割财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臣权太后外戚宦官宗室临朝专权乱政干政在民主社会,政府权力来自人民授权;在封建社会,理论起点为君权神授。臣权是皇权的延伸和附属物。靠近皇帝的太后、外戚、宦官、宗室不管如何权势熏天,都是皇权至上的孳生物。皇权的派生皇权三对宋代文官政治的认识1、概念:两宋时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政策:重文轻武;选官:寒门入仕,加速社会流动;教育:官学、私学迅速发展,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2、形成原因:3、评价: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退出封建舞台”;使权力收纵自如;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局限:效率低;冗费增多;地方凋敝。4、文官政治对伦理道德观的影响(1)“以天下为己任”“忠君”意识成为士人修身重要内容;(2)“修齐治平”成为文人入仕的终生追求;(3)王安石则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财政危机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阶级矛盾)辽、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民族矛盾)军队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你认为,这与宋初的那些措施有关?不抑兼并,募兵养兵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强化集权四北宋变法2)、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宋仁宗时范仲淹改革中心主张:整顿吏治;目的: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措施:中心主张:富国(理财);整顿军队;改革科举;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直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根本)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
本文标题:通史复习5:宋元时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22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