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把握六种题型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具体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开放型。我先对六种题型做简单说明。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等提示语,答题时要求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整理出来,此题型主要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能力。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3、说明型。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常常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了、体现了、反映出”等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标准,它又可以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此类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如果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有一定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等。二、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明确中心。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大家要仔细阅读、准确理解,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凭感觉答题。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阅读材料应该分成两个层次:(1)粗读,先把材料的大概意思看懂。(2)精读,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等往往给我们一定提示作用。高考材料一般分为三类:古文(文言文)、现代文、译文。(1)古文(文言文)。对文言文材料应该结合汉语知识及课本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不要像在语文课上那样字斟句酌,逐字逐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2)现代文。现代文材料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但要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3)译文(欧化文)。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差别,加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特别是一些文件、条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辞令和故意隐瞒真实意图,更需同学们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三、回顾教材,归类对号,落实章、节、目。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中很难接触到的,但是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材料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内容来解答,可以说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目的内容,缩小范围,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注意联系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同时,根据题意扣紧教材知识,既不漫无边际,也不无逻辑思维作答。所以,应读懂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如果是多个材料,应先弄清各个材料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这类题型不分层次难以深分析,且答案要点不全,得分自然不会高。可见回顾教材的作用是:(1)帮助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2)帮助判断材料观点正误;(3)帮助解答问题。四、组织材料,确定要点,拟定提纲。审完题后,我们应根据题目要求,迅速拟定答案提纲,这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材料式问答一般属于“小切口——深分析”题型,大家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审题之后要构思拟定提纲,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要点齐全,层次分明。一般来说,提纲要包括:答题层次,每层要点,详略之处等。不过提纲应该力求简洁:(1)明确列出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词语(具有学科特点的专业词语)。(2)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位置,为下一步规范作答奠定基础。五、解答问题要力求做到提示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让人一目了然。1、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指向。回答时,每一小问写清答的问题,即答题提示语。其规范格式。例如:影响:……目的:……。这样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大方便,而且答题一清二楚,一目了然。2、要点化。答题尽可能使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使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3、段落化。把题目分若干层次,大题化小题,每层一个自然段。4、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次展开,且在每个要点前面标明序号,使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六、认真作答,注意格式,规范书写。总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解答好这类题型对同学们的高考有着现实意义。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模式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需要。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必须加强这类题型的训练。(选择题)选择题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同学们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并不能都拿高分,做历史选择题同样有规律和技巧。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必要的学科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一、高考历史选择题主要类型:选择题常见类型有八种:1.简单表述型:题干中常用“表现在”“标志着”“内容是”“特点是”等提示语与选项链接。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用直选法、排除法即可。2.程度型(或最佳型):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也没有明显错误,只是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和辩证思维能力,此类题型理论含量较高,能力要求层次较高。题干中,常有“最主要”“最重大”“最重要”“最突出”“较为全面”“较为准确”“根本”、“主导”、“本质”等程度限定词。解答此类题目,可以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3.因果关系型:此类题一般都带有“原因”字眼,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题干为因,题枝为果;第二种形式由结果推导出原因,题干为果,题枝为因。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辨别事件发生(或出现)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概念的含义。(2)、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3)、判断题干与题枝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4.组合型:组合性选择题是将同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其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说明关系的题干。2.根据题干要求列出的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也属于题干),并以数字序号列出。3.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题枝)。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比较能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观察和分析,重视选项组合规律,常用选基法。即首先确定一个或几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逐个排除错误选项。5.否定型(逆向型):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中常用“错误”“不正确”“不是”“无”“没有”“无关”“不符合”“不包括”等词语来作为限制语。它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否定型选择题时要重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找出与题干史实相符的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逆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6.比较型:比较性选择题就是给出几个事件、人物等,让考生从题枝中选出各项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比较能力。答题的最好方法是采用排除法,如比较不同点,两者都符合(即相同点)的选项肯定不选。此类试题总体难度不大,只要掌握基础知识,注意选项和题干考虑周全,就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7.材料型:材料性选择题实质上就是把材料解析题转化成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中含有材料(文字、图表、图画等),题枝是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辨别题枝中对材料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和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参照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一般方法,必须先读懂材料,然后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正确答案。一般可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材料的出处和其他相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弄清各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8.顺序型:顺序型选择题的几个备选项,往往只是列出事件的名称而不给具体时间。此类题目实质上是考查対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往往只要能将几个备选项中的时间回忆起二个或三个,运用逐项排除的办法就能推导出正确选项。如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和收尾的历史事件的序号。二、做错选择题的“常见表现”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限制,匆忙答题。【例题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背景是A.二战处于反攻阶段B.美苏处于“冷战”之中C.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D.美苏争霸愈演愈烈此题要审出时间“新中国成立”,再现新中国成立时间1949年可排除A;C、D项皆是发生在20世纪50中期以后的历史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项:因美苏处于“冷战”开始于1947年。2.对知识点的记忆不牢固,特别是时间记不准,导致错误【例题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选项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是1949年,选项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1956年底,选项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正确答案为D3.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高考历史试题中,大凡较难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在历史事件及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上做文章。我们唯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把课本中重要概念、关键字词真正弄懂吃透,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例题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C.扶植庶族,抑制士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解题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63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