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如何通过各种类型的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一种专门学科,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构成、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疗师特别是国内目前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物理治疗师:是指实施物理治疗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新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既不属于医生的范畴,也不属于护士的范畴。它和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同属于医学相关类的专业人才。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器械力)的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要借助于外力的帮助来完成。外力可以来自于机械(如滑轮、悬吊等),也可以来自于健侧肢体或他人的帮助。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部的阻力才能完成动作,又称为负重运动。阻力可以来自于器械或手力,多用于肌肉的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悬吊练习:利用挂钩,绳索和吊带组合将拟活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使其在去除肢体重力的前提下主动运动,类似于钟摆样运动。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外力可以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人员实施,也可以是自己完成的被动运动。运动再学习疗法: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脑损伤后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理论依据。认为实现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活动,练习的越多功能重组就越有效,特别是早期练习相关的运动。而缺少练习则可能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MRP主张通过多种反馈(视、听、皮肤、体位、手的引导)来强化训练效果,充分利用反馈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屈伸运动:关节沿冠状轴运动,导致相关的两骨互相接近角度减少时为屈曲,反之为伸。内收、外展运动:关节沿矢状轴运动导致骨向正中线移动为内收,相反方向则为外展。旋转运动:骨环绕垂直轴运动时称为旋转运动。骨的前面向内侧旋转时为内旋,相反则为外旋。在前臂,称为旋前和旋后。肩肱节律:正常肩上升同时伴一系列精确的协调运动,称肩肱节律。肩胛骨、肱骨均参与整个运动。膝关节的终末旋转:正常当伸膝关节时,胫骨在固定的股骨上外旋大约20°。这种旋转运动可在伸膝的最后20°看到,称膝关节的终末旋转。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独立转移:是指患者独自完成、不需他人帮助的转移方法。有帮助的转移(辅助转移):是指由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的转移方法。被动转移:即搬运,是指患者因瘫痪程度较重而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转移时,完全由外力将患者整个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机械搬运:即借助各种器械(如升降机)进行转移。牵伸技术:是指运用外力(人工或机械/电动设备)牵伸短缩或挛缩组织并使其延长,做轻微超过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关节生理活动度: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当肌肉在没有负重而能自由收缩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运动时肌张力增大至恒定,故称等张收缩。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又称为等长静态收缩。软组织挛缩:为肌腱装置和通过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适应性短缩,导致被动或主动牵伸明显的抵抗和限制关节活动。自我牵伸:又称自主牵伸,是患者自己完成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牵伸力量为自身重量,牵伸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被动牵伸(徒手、器械)相同。选择性牵伸:过度牵伸:是指牵拉超过正常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的ROM,导致运动过度(过度的活动度)关节松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时在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关节的生理运动: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如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运动。关节的附属运动:是指关节在其自身及其周围组织允许范围内完成的运动。治疗平面:是指手法治疗中的一个假想平面,该平面平行于关节面,并垂直于关节的轴心。西方按摩术:是指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一些手法操作西方推拿术:是指作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的一种快速﹑小范围的手法操作,多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乘患者不注意而突然发力。牵引疗法:是指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垂直位颈椎牵引:中立位(前屈0~5°)牵引可使颈部肌肉获得较好的放松,使颈椎生理弧度逐渐消失,变直,使扭曲的椎动脉舒展,伸直,血液通畅,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电动牵引疗法:由电动牵引装置提供颈椎牵引动力。颈椎徒手牵引疗法:用治疗师的手对患者颈部进行牵伸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腰椎牵引:又称骨盆牵引,用骨盆带固定腹部和骨盆,胸肋部反向牵引带固定于季肋部,利用牵引床和牵引装置沿腰段脊柱纵轴施加牵引力,以达到缓解神经根性疼痛的治疗方法。电动骨盆牵引:以电动牵引装置提供牵引动力替代重锤进行腰椎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又称屈曲旋转快速牵引,在沿脊柱轴向牵引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屈曲,旋转动作瞬间同时完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牵引的方法。四肢关节功能牵引:是利用杠杆力学原理将挛缩/罹患关节(支点)的近端肢体(力臂)固定于特制的支架或四肢牵引装置,在远端支体(动力臂)的远端按所需的方向施加重量(作用力)进行牵引,而达到牵引关节或增大关节生理运动范围治疗方法。皮牵引:是利用粘贴在患肢皮肤上的宽胶布条或乳胶海绵条,通过滑轮装置,施加持续牵引力来对抗患肢肌肉的力量,以达到治疗目的。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保持静止的状态。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1,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某种自主运动,例如从坐到站的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2,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平衡反应: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支撑面:是指人坐位时与接触物之间的面积或站立时两足之间的面积。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地运动的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步行: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移动来安全、有效的转移人体的一种活动,是躯干、骨盆、下肢各关节及肌群的一种规律、协调的周期性运动。步态:是步行的行为特征,是一个人行走时的表现形式,又称行走模式。自然步态: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步态。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又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运动学分析:是研究步行时肢体运动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步行整体时间与空间测定和肢体节段性运动方向测定社区性步行:是指患者借助APO、手杖等,独立地完成在社区内的步行,包括过马路、超市购物(上下自助扶梯)乘坐交通工具等。偏瘫步态:即典型的画圈步态,表现为下肢肌张力过高,廓清不充分,左右骨盆高低不对称。迈步时通过身体带动骨盆向前摆动,膝关节不能屈曲而画圈迈出患腿。.动力学分析:是对步行时作用力、反作用力强度、方向和时间的研究方法,牛顿第三定律是动力学分析基础控制关键点:治疗师在训练中操作患者身体的某些部位,以达到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反射的目的。反射性抑制:利用与痉挛模式相反的体位或姿势来抑制痉挛。影响肌张性姿势:闹损失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调节作用减弱,出现异常姿势反射、异常运动的症状整体治疗:将患者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知治疗患病部位。需要通过全身活动、躯干运动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保持反应:指身体对所处体位的有意识的控制能力。位置反应:指肢体反应性的短暂的保持某种体位的能力,指肢体的重量刺激引发出的正常姿势反应。关节持重:是一种利用体位使重力通过关节,刺激本体感受器使关节周围肌肉产生共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的方法。共同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当让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就成为共同运动。联合反应:作健肢全力抗阻收缩,诱发患肢发生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称为联合反应,有痉挛存在时更易发生。Raimiste现象:Raimiste现象是指: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侧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分离运动: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都是省力的、有效的,全身的各个关节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分别活动。重负荷肌:负责重负荷肌肉主要是从事稳定性活动的如稳定姿势的伸肌和外展肌。交互支配:交互支配是基本的运动形式,起着保护性的功能,是一种位相性的运动,主缩肌收缩时其拮抗肌被相对的抑制。这种基本的运动模式是受脊髓和脊髓下中枢调整的。共同收缩:共同收缩提供的是稳定性,是一种张力性主缩肌与拮抗肌共同收缩的模式,这种模式使个体有能力保持一种体位或较长时间的稳定一个物体。技巧性活动:技巧性活动是最高水平的运动控制,是活动性和稳定性的结合。它要求当远端活动时,近端固定。上肢D2F的运动模式:近端手—患者手的背部,给予手指、腕关节伸展与前臂旋后动作的阻力;远端手—患者上臂的上、外侧,给予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三个方向动作的阻力。上肢D2E的运动模式:近端手—患者上臂的下、内侧,给予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三个方向动作的阻力;远端手—患者手掌的中部,给予手指、腕关节屈曲与前臂旋前动作的阻力。下肢D1F的运动模式:近端手—患者踝关节内侧,给予髋关节内收、外旋动作的阻力。远端手—患者足背部,给予髋关节屈曲、足背屈予内翻动作的阻力。下肢D1E的运动模式:近端手—患者踝关节外侧,给予髋关节外展、内旋动作的阻力。远端手—患者足底,给予髋关节伸展、足跖屈与外翻动作的阻力。运动学习:是根据对正常人习得运动技能过程的充分认识,通过分析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各种异常表现或缺失成分,针对性地设计并引导患者主动练习运动缺失成分和功能性活动,促进脑功能重建,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运动再学习:将成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过程,它主要以生物力学、运动学、神经学、行为学等视为基础,在强调病人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以任务或功能为导向,按照科学的运动技能获得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使用依赖性功能重建:脑组织损伤后除了自然恢复过程外(如病灶周围水肿消退、血肿吸收、侧支循环建立、血管再通等),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脑的可塑性,即通过残留部分的功能重建和非损伤组织的再生,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这种功能重建依赖于使用模式的反复输入和改良,最终形成新的神经网络或程序,所以也称之为使用依赖性功能重建。痉挛: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的反应性增高或反射亢进心功能康复:是包括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和改善,也包括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心理状态的健康和以往社会工作等能力的改善。有氧运动:指中等强度的大肌群、节律性、持续一定时间的、动力性、周期性运动,以提高机体氧化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最大摄氧量(VO2max):机体竭尽全力运动或运动试验出现症状限制(呼吸急迫、心绞痛、血压或心电图异常)时每分钟输送到活动肌肉,被其摄取和利用的最大氧量,客观反映人体极限运动时的心肺功能和肌肉代谢水平。代谢当量METs表示运动时代谢率对静息代谢率的倍数。外周效应:指冠心病康复时心脏之外的
本文标题:物理治疗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75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