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孙玲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第四章教师第四章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劳动特点•第二节教师素质•第三节师生关系•第四节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劳动特点•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原始社会:无专门的教师职业奴隶社会初期:出现文字和学校,官师合一封建社会: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师范教育应运而生,教师职业更趋专门化和专业化。2.教师的社会地位•△徐特立我国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我国师范教育的先驱,他一生十分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工作,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加里宁(苏联)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教师的社会作用•(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培养人是教师职业的更为本质的社会职能。培养人是指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包括国民基础素质和各种专业或职业素质。二、教师劳动的特点(重点)•1.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任务、过程、方法和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2.创造性知识的传授与更新、教育现场的复杂,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要教师设计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的表现: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机智•3.示范性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与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还是由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4.长期性既表现为后效性,又表现为长效性。管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第二节教师素质教师的一般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全面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法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如观察儿童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简答: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实践能力?•(1)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要求端正、整洁、美观;口头语言要求准确,有教育性和艺术性。•(2)教学实践能力: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指导与批改,听课评课,组织复式教学的能力。•(3)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研究和了解学生、组建班集体、进行班级日常管理、个别教育转化后进生、家校联系、总结反思等能力。教育机智的定义、来源与运用原则[案例分析]•定义:面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源: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对儿童的观察了解;教育经验的积累。•运用原则: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具体策略: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责任感挖掘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对症下药。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熟背]•(1)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如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热爱学生:师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师爱的内容:亲近感→理解感和尊重感→期待感。师爱的培养:增强对师爱的认识,在实践中进行,在处理师生冲突中培养。•(3)严谨治学:如孔子“学之不厌,诲人不倦”•(4)团结协作:如与同事合作、尊重家长等。•(5)为人师表:表现在教师义务、教师行为、教师品德、教师风度等方面。孔子“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二、21世纪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了解]•1.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2.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和创新观念。•3.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4.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5.要树立教育网络化的观念。•6.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三、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1.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课程观(1)学校的课程是发展的。(2)学校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的。(3)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2.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学生观(1)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2)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3)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3.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师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教师。•4.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转变(1)尊重、赞赏学生;(2)帮助、引导学生;(3)注重自我反思;(3)加强与其他教育者的合作。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1.中国古代:强调师道尊严,教师的权威地位。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2.西方近现代:(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2)“儿童中心论”:杜威,“教育要把儿童当做太阳”。二、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政治上、人格上、在真理面前平等。•2.尊师爱生: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3.心理相容: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4.教学相长:教育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教师威信的建立首先依靠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具有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性格,即具有童心、公正感和自制力。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领会)第四节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一、教师资格•1.教师资格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取得教师资格。”•2.教师资格的种类•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3.教师的聘任•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我国教师队伍在数量充足、普遍达到合格的条件下,应逐步实行聘任制。二、教师进修•1.教师进修的必要性•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只有经过不断的进修,才能得到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2.教师进修的形式•(1)校内进修•(2)校外进修•(3)函授学习与远程学习•3.教师进修与晋升•教师进修学习是教师资格和职级晋升的必要条件。三、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强调:“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我国《教师法》也明确规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属于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掌握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②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过实习;③有较高的职业道德;④具有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⑤具有职业自主权;⑥有职业的专门组织和行业规范,进行行业自律。•教师应把教育诊断和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标志。•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教育机构多元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终身教育统一起来。本章小结
本文标题:4-教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85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