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20年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高中历史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三个特点: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二、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弊端: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三、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原始至商周:石、木、骨;春秋战国:铁农具;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牛耕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定型。四、农业灌溉工具:曹魏翻车(人力)唐代筒车(水力)五、水利设施:春秋战国时期芍陂、李冰父子的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的漕渠、白渠;西域的坎儿井。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一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一井田制(土地国有);战国以来一土地私有制。春秋时期一鲁国的“初税亩”是中国征收农业税的开始,实际上客观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战国时期一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井田制被取代根本原因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一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其中私有土地占主体。二、土地私有制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要);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的私有。为了抑制兼并,北魏开始采取均田、限田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因仍是土地是私有的。);明代的鱼鳞图册也是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三、租佃关系:战国产生;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普及到全国。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二、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区域的多样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三、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安史之乱之后、两宋之际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稳定的环境、南方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南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术:1、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青铜时代。2、春秋时期冶炼生铁、钢;3、燃料:汉代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冶铁普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南宋,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二、纺织业: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代获得了“丝国”称号;唐代缂丝技术;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黄道婆;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明后期,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三、陶瓷业:制陶业: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成就;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唐三彩(陶器);宋代—瓷都;元代—彩瓷、青花瓷;明—五彩瓷、斗彩;清—粉彩、珐琅彩。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类型(3种):1、家庭手工业(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2、官营手工业(西周开始,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从征役制到雇募制,强制服役,工匠不满,明前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3、私营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局部地区的局部行业产生了雇佣关系)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的发展:商朝—职业商人、最早货币;周朝—工商食官;春秋—私商、都会;隋唐—商业贸易蓬勃,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宋—最早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明清—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大商帮出现。二、城市的发展:周至唐代以前:坊市分开,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代: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经济功能加强;明清时期: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类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三、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通道:1、汉代:丝绸之路2、唐代: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造船业、制瓷业发达)3、宋代:海上陶瓷之路(政治上的不统一)4、明清:明(明州、杭州、泉州、广州);清(十三行)明实行海禁,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明清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四、重农抑商商鞅变法开始推行,基本延续到清朝灭亡(中唐后有所松动,宋出现榜下捉婿)。评价:利:重农抑商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初期或朝代初期,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及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弊:但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明清时期生产技术提高,双季稻,引进玉米、番薯高产作物,广泛种植棉花;手工业:明中叶,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工商业市镇兴起;综合国力:明清,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二、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出现;1、判断标准:商品生产(流入市场,增殖利润),雇佣劳动,手工工场;2、范围: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3、无法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居主导地位,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及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三、海禁、闭关锁国:为了巩固统治,明—海禁、清—闭关锁国,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四、明清时期,中西方对比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世界市场形成的三个阶段: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1500年前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2、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二、世界市场形成途径: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第七课新航路的开辟一、原因:根本原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原因:对东方贵重金属和贵重物品的渴望;政治因素:强化王权,积极扩张。宗教动力:基督教传教;客观条件:航海造船技术的提升,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葡萄牙往东,西班牙往西弟弟(迪亚士)到非洲;哥哥(哥伦布)去美洲;大家嘛(达伽马)到印度;没钱了,卖着轮船(麦哲伦)环球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全球: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欧洲:商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美洲:灭顶之灾,金银矿的开采、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原始积累做出贡献;非洲:黑奴贸易;亚洲:大量白银流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的方法:1、三个原则:全面性(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历史性(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苛求古人);史论结合(有史实有依据,不脸谱化、不贴标签)。2、两个标准: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而非道德的标准;实践的标准。即看事件的客观结果,而非主观动机。以多元史观角度解读新航路的开辟:全球史观: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现代史观:是西欧资本主义扩张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之路;文明史观: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新旧世界,亚非美欧文明的交汇融合;革命史观:是殖民掠夺之路,是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之路;社会史观:增加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第八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控制海上霸权)1、16世纪:葡萄牙(往东)、西班牙(往西)殖民重点:葡萄牙(亚非+巴西);西班牙(美洲+菲律宾群岛)衰落原因:西葡并未将金银转化为资本。2、17世纪上半叶:荷兰(海上马车夫)崛起原因:造船业、航海业发达;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最大特点);衰落原因:英国的工业资本荷兰的商业资本。3、18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帝国)与荷兰相比,英国崛起最突出的特点是:工业资本战胜商业资本(注意:此处的“工业资本”其实指的是制造业,而非工业革命后用机器生产的工业)。英国成为头号殖民帝国的途径:海盗劫掠、商业战争、黑奴贸易。三次商业战争:(1)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了海上殖民扩张。(2)17世纪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取得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原因:17C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进入英国和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英国船只载运,荷兰反对,结果:英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3)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从法国手中获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下图),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自诩日不落帝国。第九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况(重点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开始于1760s,完成于1840s开始于1870s,完成于20世纪初发生国家始于英国,向欧美大陆扩散在英、美、德等国同时进行发生条件①市场、制度、资本②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实质:农业资本主义化)提供廉价自由劳动力。补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提高土地使用能力(推广机械化)加速圈地。政府议会立法确认,使圈地合法化。③科技:牛顿经典力学、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积累④英国煤铁资源丰富;专利法保护私人产权,鼓励发明。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进行技术革新标志性成就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电力(电动机、发电机、电灯、电影)内燃机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开采业、石化工业交通、通讯火车、汽轮、有线电报汽车、飞机、电话、无线电报主要特点科学与技术未结合,发明主要来自发明家的经验积累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发明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影响生产力手工工场机器工厂,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进程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对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深刻的影响。生产组以工厂制为组织形式,所有权经营权合一。以垄断(大企业、跨国公司)为组织形式,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生产效率提高。织形式生产关系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迁,封建等级制度彻底消亡。但贫富分化拉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帝国主义(垄断)时代,主要大国拉开瓜分世界的序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对外侵略方式经济上以输出商品为主,军事上到处扩张。经济上以输出资本为主,军事上到处扩张,彼此争夺,企图瓜分世界。第十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鸦片战争后的变化:1、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济结构是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结构;2、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耕织分离;为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3、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4、鸦片战后,社会结构出现变化:买办阶层兴起。二、洋务企业——1861年至1895年,清政府自上而下自强求富的革新运动:1、内容:创办军用、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创办近代海军。2、军用企业第一家——安庆内军械所(开启了近代化);规模最大——江南制造总局;民用企业最大——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第十一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发展历程:产生:19世纪70年代(外资、洋务企业的刺激影响;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夹缝中生存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收回利权运动)。夹缝中生存黄金时期(短暂春天):1912—1919(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契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短暂发展: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
本文标题:2020年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高中历史知识清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21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