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及未来货币政策展望FOREST目录目录第一章:货币政策目标...............................................1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的确立......................................1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1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2第二章: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4第一节: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2002年).......................4第二节: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2003年-2007年)....................7第三节: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2008年11月)..................11第四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11月—现在)................13第三章:未来货币政策展望..........................................16摘要III摘要货币政策一直是国家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对中国近十年的货币政策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的了解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最后简单地推测未来可能需要实施的货币政策及其可能产生的效果。基于此思路,本为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介绍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知识。它包括货币政策目标的确立,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手段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笔者根据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不同特征将近十年的货币政策分为四个时期进行阐述,即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2002年),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2003年-2007年),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2008年)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11月—现在)。阐述的重点在于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特征及其效果。第三章是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测。通过前文的回顾和判断,笔者希望能对中国下一步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进行推测。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预测第一章:货币政策目标1第一章:货币政策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的确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应理解为一个长期动态的运行过程,同时各国的中央银行都要选择某些中间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并服务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导入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确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化的过程,而是要通过对具体的国内国际经济运行状况做出分析,同时对未来经济发展做出理性预测后才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调控经济走向的政策。因此,在具体的阶段,货币政策的具体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因为具体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不通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的需要。1998年至2002年,货币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因此我们称这一时间段的货币政策为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在此期间,货币政策虽然名义上仍维持“稳健”的基调,但内涵已逐步表现出适度从紧的趋向。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1引自《货币政策目标分析》,李国斌,证券时报《当代西方经济学》课程期末论文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2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其效果有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有①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②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⑵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主要是①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②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是①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2参考《西方经济学》,李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84—286页第一章:货币政策目标3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②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③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⑶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是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是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33参考《现代西方经济学》,宋承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网络资源:《当代西方经济学》课程期末论文第二章: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第一节: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2002年)自1996年第一季度成功实现“软着陆”并步入下轮宏观景气循环后,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处在稳步扩张的较长过程之中。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出现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影响,我国形成通货紧缩的局面。基于此,我国从1998年起正式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1997年上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下半年并未对出口增长产生多大影响,所以未引起中央特别注意,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港币保卫战,到98年初出口大幅大降。97年下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任务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但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泡沫,不良货款突出,防范风险意识提高,以至银行不敢货款,同时在外汇改革后,增长靠出口,而这时出口大幅下降,只能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一个前提是增加货款,这样的矛盾一直困绕着中央。于是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①取消货款限额。②降息。98年降3次,99年又降一次。③公开市场操作。④99年初个人消费货款计划,98年重点在做农村信贷工作。另一项是教育助学贷款,采取政府贴息的办法。2000年形势进一步好转。4具体来说,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的重心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基础上逐渐由监管加微调向加大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方向倾斜,以比较积极的姿态为促进经济增长服务。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措施基本上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1.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中央银行从98年1月1日起取消了四大专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逐步实行资产负债管理。2.针对1998年以来价格水平持续下跌、实际利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中央银行分别于3月和7月两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同时为了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于10月份扩大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于3月下调了法定准备金率,并分别于3月和7月两次降低了准备金和再贷款利率(见表1)。3.为了扩大内需、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央行恢复“窗口指导”业务,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于中小企业、住房建设、消费信贷及外贸出口4《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戴根有,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湘财证券资本市场高级论坛第二章: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5的信贷投入与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从经济与金融运行状况来看,货币供应量、各项存贷款等金融指标从二季度末开始明显止跌回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达到年度预测目标区间。经济增长率从三季度末开始逐渐趋于回升,并逐步向年度经济增长率目标趋近。应该说19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是积极而有效的。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货币政策时滞延长、效力受损,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比较明显。52000年,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好转功不可没。面对1998年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后出现的重大变化,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在货币政策方面,没有相应提出积极的货币政策,而是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和增量过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就会激化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加大化解金融的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另外,造成我国物价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因此应把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总结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工作实践,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扩大需求的方针,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是及时制定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加强金融监管,执行金融稳定计划,这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几年年来的实践证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好转起到了重大的作用。62001年中央政府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说,2001年中国金融运行情况稳定,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这份报告指出,2001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基本实现,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2001年底,广义货币余额为15.8万亿元,增长14.4%,略高于年初预定的13%至14%的调控目标,增幅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余额6万亿元,增幅12.7%,比上年低3.4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余额1.6万亿元,增长7.1%。2001年,中国金融机构5引自《中国证券报》,宋立,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6《2000—2001年中国货币政策评析与展望》,焦瑾璞,孔燕,中国证券报《当代西方经济学》课程期末论文贷款结
本文标题:中国近十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45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