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ppt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与干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全人类的共同灾难。2003年初开始在我国局部地区蔓延,给广大家庭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直接影响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需要紧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生物、化学、核和辐射恐怖袭击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严重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辐射性危害事件、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包括发生重大公共卫生或生物恐怖事件、特大自然灾害、特大生产事故等。应激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动力系统的一部分,是指当个体认识到自身的资源不能满足环境需要时个体出现的特异或非特异的反应,包括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的改变。应激事件又称应激源(stressor),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必须作出努力去适应这种变化,通常把能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导致躯体和心理健康变坏的环境变化称为应激源。灾难自然灾难:地震、台风、水灾……人为灾难:核事故、交通事故……混合情况:战争、恐怖袭击……应激反应(stressreaction)是指个体面对应激情境或事件时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变化。当应激反应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或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构成应激障碍。心理危机: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或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自己不能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便称为危机(crisis)。心理危机则是由急性心理应激事件引起的严重心理反应,它受应激事件、对该事件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人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危机定义的构成要素事件:突发性有害性、破坏性个体或群体:认知评价:威胁到需要、安全、意义无力应对社会支持不足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9.11后的美国人(1)在911之后,大约1/5的美国人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的抑郁和焦虑大约8百万美国人报告自己因为911事件而感到抑郁或焦虑8个月后,纽约的很多学龄儿童做恶梦9.11后的美国人(2)7%的美国人说他们曾因为911事件去找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同样多的人因为恐怖袭击而服用处方药物,这比袭击事件发生前要高得多SARS突发事件的特点1.非典的传染性强,可导致死亡;2.当我们知道危险的时候,灾难还在进行中;3.病毒微小,肉眼看不见;谁是病人,常人难分辨;我们无处躲藏;4.无疫苗,无特效药物,感到无力应对;5.患病后要被隔离,亲人无法救助。应激反应面临应激情境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应激反应:情绪改变麻木否认愤怒焦虑、害怕易激惹内疚、责难噩梦感到被遗弃、孤立悲伤抑郁应激反应:认知方面记忆问题定向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与理解困难不能不想灾害事件计算、决策困难创伤事件使人的观念发生改变_1原认为这些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随时可发生人们认为世界会很有序的—无法预料创伤事件使人的观念发生改变-2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善有善报,对人有基本的信任--对别人的信任度降低这个世界是可以预言的,事先可预想到的,自己能感到自己的价值—不能正常评价应激反应:行为反应工作效率下降发火、常与人争执沉默寡言与人疏远饮酒、吸烟、用药增加对人不信任对环境警觉回避触发回忆的场所与活动应激反应:生理改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出汗或寒战肌肉抽搐肌肉酸痛头痛耳朵发闷“听觉丧失”疲乏月经周期紊乱性欲改变皮疹过敏烧灼感SARS流行期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SARS患者;疑似者;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易感人群;社会公众。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1.急性应激障碍2.创伤后应激障碍3.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4.意识障碍:谵妄状态5.行为障碍: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指挥部的建立与职责监测和预警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应急处理技术和检测机构及其任务事件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它物资和技术储备与调度。专业队伍建设和培训《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一、目的: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危害,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二、原则:1、发展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警机制,为政府有效处理紧急事件提供决策依据。2、以专业技术为指导,发挥各部门优势,融心理社会干预于灾难救援各种活动中。3、组织当地专业技术力量,形成灾难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并在灾后积极开展救援工作。《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三、内容:1.社会心理监测、评估与预警。向政府提供处理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群体性不良事件(如恐慌、谣言、信息混乱等)的应对策略。构建中央社会心理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凭借现有卫生体系网络,运用常规心理社会行为手段,平时收集公众动态数据,如人群的流动性、社会行为特点;灾后监测人群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变形指数,及时预警通报。并向有关部门提交分析报告和建议。《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2.对灾难直接相关人群提供心理救助,提高应对能力。根据灾难级别,快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个体和群体心理评估和干预,实施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制定的方案应包括:针对个体和群体的危机干预策略;现场控制策略,以及应急处理队伍心理健康管理技术,等等。另外,要求熟悉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3.对普通大众提供心理支持,稳定社会情绪,预防发生群体性不良事件。根据社会心理测评结果的有效信息,组织专家,利用各种途径,提出具体方案,针对社会心理的变形指数,组织具体实施,为政府提供指导意见。《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四、参与部门和人员:1.参与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卫生、民政等部门)部队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大学其它部门2.参与人员: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精神科医师、心理卫生人员)灾难救援人员(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战士等人员)《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四、流程:见:附件。社会心理预警检测指标系统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团市委、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与京湘科技联合推出指数由六个方面构成:1.疫情风险认知2.紧张度3.疫情控制预期4.一般情绪5.应对行为6.未来经济发展预期社会心理预警检测指标系统应对能力风险认知心理干预的方式:媒体宣传----对大众集体晤谈----对高危人群治疗性干预(心理、药物)----团体、个体社会公众的心理应激与干预面对SARS,多数人恐惧、害怕980名工科大学生心理反应共提取出“回避行为”、“心理恐慌”和“思念亲人”三个主因子“我时常打电话询问家里人的健康状况”(66.4%),“我比以往更想念亲人”(57.2%),“听说周围有人感冒、咳嗽、发热,我就紧张”(16.3)。(江苏盐城张文海等)面对SARS,多数人恐惧、害怕2003年5月8日-5月21日在搜狐网站进行调查,有1229名网民填写了调查问卷。心理行为反应(%):积极取向54.5较为消极40.5消极取向5.0丛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主要消极心理行为反应(%)医院是最容易传染非典的地方78.7看到身边的人咳嗽,我急忙躲开,因为我害怕他会传染我非典58.5我每天都十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害怕自己染上了非典54.2总想找机会逃离疫区26.4我担心如果真的染上非典,会被别人瞧不起,会被亲人遗弃20.8最近身体出现了很多不适,如食欲不振、心慌、胸闷、多汗、手抖、失眠等15.4丛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三个阶段:轻视阶段:认知缺乏、歪曲重视阶段:恐慌、反应过度等恢复阶段:乐观、麻痹大意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第一阶段:轻视阶段(4月20号之前)认知缺乏:不知道SARS是怎么回事无防护认知歪曲:知道一些,但不正确无防护或错误的防护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原因:1、非典是一种新型传染病,无知识和经验储备2、媒体报道较少、滞后3、否认:不愿意相信灾难真的会降临4、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身体好、抵抗力强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第二阶段:重视阶段(4.20-5.12)警觉度增高:恐慌,怕感染、怕传染,疑病自信心下降:从众,轻信传言依赖、抱怨他人自责、自我不接纳过度控制:乱用药物、消毒剂、上街戴口罩逃离疫区封锁道路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原因:1、每个人都是易感者,有致死危险2、无确定感、不可把握和控制3、缺少应对知识和经验4、缺乏应对措施5、不良的人格基础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第三阶段:恢复阶段(5.12-6.11)适应:警觉度降低,厌倦过分乐观:认为危险已经过去恢复正常生活:忙工作,疏于防护后遗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神经症等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原因:心理疲劳认知歪曲寻求新异生存压力社会公众心理应激干预医务卫生人员是主力军,要主动出击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团体、家庭辅导,健康教育个别辅导联络会诊干预策略1.政策和法规引导2.科学和知识的指导3.信息支持4.健全机制、提供保障心理干预要点1.了解非典性质,掌握情况,心中有数2.介绍、提供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3.有症状及时就医4.若有接触,自我隔离5.接纳自我: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干预要点6.积极寻求社会支持7.发现生活意义、积极行动8.相信科学、相信自己,反对迷信9.防止过分乐观、麻痹松懈10.心理治疗与咨询,请精神科会诊健康教育要点媒体客观报道:疫情发展情况专家访谈:讲解病情和防护知识心理应激知识媒体专题栏目:各种媒介的宣传:宣传册、广播电视等提高针对性:工作场所、社区、农村、学校、幼儿园、医院、交通等。SARS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干预病人的心理应激早期阶段麻木否认愤怒焦虑多疑感觉过敏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病人的心理应激中期阶段后悔沮丧无助绝望担心遗弃自卑失去自信依赖幼稚抱怨易怒攻击自伤自杀病人的心理应激后期阶段接纳积极着急出院打探亲人消息计划出院后的生活担心后遗症、复发、歧视、自责病人的心理应激出院后阶段家人去世当初是否自己感染家人感到没有尽到责任适应生活、工作面对歧视、疏离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干预方案的制订步骤:1、问题的选择:明确当事人经历的危机,以及其它影响因素。比如,他以前是否有类似经历。转诊,当事人的主诉。2、问题的性质:确定他的焦点问题,比如情绪、失眠?身体不适?3、制订长期目标:有针对性地追踪、随访。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4、制订短期目标:随时间发展而不同。主要强调当事人现状与处理。5、制订干预措施:会谈,电话,读书,个体、团体、家庭?6、确定诊断:DSM-Ⅳ,ICD-10,CCMD-3梁军翻译《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理解病人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应激反应,作到事先有准备,不被病人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医生的立场如放弃治疗、与病人争吵、过度悲伤等。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在理解病人的前提下,除了药物的支持治疗之外应给予心理支持,如避开攻击性的话题、不与病人正面冲突、安排就诊和转诊。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强调隔离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同时也是保护最亲近人的方式。向病人解释,隔离的目的是隔离病毒,而不是隔离他本人。说明目前的治疗是有力的、SARS的病死率并不高、干预是有效的。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针对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病人,在他有濒死感、极度恐慌或感到绝望时,医护人员应在镇定、安抚的同时,加强治疗。治疗要有序,避免慌乱。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不同人格特征SARS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干预依赖型表演型强迫型偏执型孤僻型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原则:宽容对待病人,支持、安抚病人,使之能尽快安静下来;不同人格特征的病人在干预时也要注意其特点;特别注意情感交流(眼神,手势)。以正性的言语鼓励病人:如“你不孤单”,“不能放弃治疗”,“生存的可能性极大”,“你能
本文标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8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