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笔记
1.导论分析视角和工具(1)权力政治分析:也叫现实主义学派,主流学派之一。注重本国的利益和地位,以及国际权力争夺的战略和技巧。比较受各国决策部门重视。(2)国际制度分析:也叫自由主义学派。看重国际组织、规则和制度在塑造各国行为和增进各方利益方面的作用,强调经济相互依赖对政治安全事务的外溢效应。(3)基金批判分析:常被称为座椅观点。基本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宰的现行国际只需持批判和否定立场,主张从阶级斗争和世界革命的角度,辨别国际危机的性质和各国政策的是非。(4)建构主义分析:特点是专究行为主体间的认知与互动,强调制度、国家、权力、威胁等均为相互建构之果,不存在恒定的体系或动因。(5)文化认同分析:侧重解剖国际政治安全重大事件背后的种族血缘、宗教文化、历史根源,把身份、认同、族群同异等范畴作为分析要件。(6)历史主义分析:注重经验事实,强调历史启迪,对孤本尤为看重。排斥信息时代的所谓方法论,加上历史研究创新不易,近来呈现某种颓势。(7)哲理主义分析:多半有宏大的全球视野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多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看待人类的整体性问题。通常不太注重国家需求及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8)计量统计分析:擅长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定量研究,对数据、模型、实验结果的可验证性等指标要求严格。2.全球化2.1.争论中的定义经济学角度: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大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社会学角度:工业化、都市化在全球普及→社会同构现象文化学角度:新艺术占据文化市场的世界潮流,各国知识分子影响力不约而同下降政治学角度: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和弱小主权国家受制的趋势历史学角度: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现代化过程,指地球逐渐变小、人的视野逐渐扩大、国家间互动逐渐增强、世界体系的扩张军事战略角度:比过去范围更大的总体战略思想和谋略早期含义:始于工业化早期的西欧,标志性事件有航海大发现和自由贸易,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制造业。强调的是经济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和不受约束地流动,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合理有效低地配置,总体态势是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格局。※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市场份额、劳动力流动2.2.全球化的本质(两种观点)1、全球化代表着一种客观历史进程,基本内容是以各种方式运动,沟通地球各地块的联系,增进民族间了解,加强整体意识和作用。2、全球化是一个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过程,近代才出现。变现为几个世纪以来各国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历史,明显承袭了欧美的发展模式。(在此标准下,西方对非西方的同化,被视为全球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力)2.3.全球化研究1、历史研究:全球化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现在的景象是它的晚近状态2、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1)地位:开启了“全球化研究”(2)内容:揭示了全球困境——关于人和技术的、社会、经济问题,无法单个解决,既有的组织和机构的内在缺点是无法对这种形势作出充分的、迅速的反应。(3)影响:把增长本身作为最终目的(GDP主义)的想法,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1992年,联合国建议建议各国政府建立各自由全球视野的千年议程和行动计划。2.4.全球化的动力/新的基石1、信息与思想的传播:背景是传播工具日益现代化,日益发达(1)积极影响:掌握信息就意味着掌握了资源、财富和权力。使人的全球意识更强烈,使人有了共同命运的感受。国家间利用信息方法增加彼此安全上的信任。(2)消极影响:单个国家和政府对思想和信息的控制越来越难了。2、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和研究活动的国际化3、市场和跨国公司(1)市场经济的世界化,是全球化的最大动力。整合和重塑地球上的生产、经营、流通、消费的诸方式。(2)对于个人:一方面把人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将不同领域的人同化为“经济人”。(3)对于企业:迫使各国使用同样的商业语言,按照一式的规则活动,建立相似的规章制度。(4)对于国家:不像从前那样控制经济,全球资本听令银行和跨国公司的董事会调遣4、全球性问题(1)当代出现或严峻化的多数问题已具有总体特征(2)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也在全球化,国际社会共同应对(3)应对危机时,各国逐渐形成了“全球村意识”:国内政治生成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催化国内政治,国内冲突直接或间接成为国际冲突的导火索。2.5.全球化成果1、全球性规范和文明(1)基石:对世界日益增长的相互依存的认识和承认的基础上,以及国际市场体系之上(2)影响:孕育了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巨大的。(3)全球文明的载体的性质:由众多的衔接系统组成,都要以主权国家的支持配合为前提,建立在各国的分系统发展之上。(4)全球文明的传播:不是依靠强制手段,而是内化式的润物细无声。2、全球经济:世界各国的经济已经有国际化的部分,具体是正在萌发的全球要素和系统【具体变现】(1)跨国经济占有越来越大的分量,影响支配着民族国家的经济,降低物理边界的价值(2)形成跨国经济的主因是货币流动,各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被迫对跨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做出反应(3)土地和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下降,,管理则上升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4)人们追求的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市场份额最大化,贸易正在成为投资的一种功能(5)主权国家已不再是全球经济里的唯一单元,必须与区域共同体、跨国公司、全球经济相互依赖(6)经济政策的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色彩变淡,地区间互利色彩日益浓厚(7)生态环境问题在发展议事日程上占有更大分量3、全球政治:【主要表现】(1)全球层次中的各种决策能力得到重视和加强(2)人类活动的广泛领域在全球层次上得到更多协调,如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3)各国国内的活动正进一步国际化,国际秩序和民族国家的互动,使很多政治事态超出了国家掌控的范围(4)人们在参与国际政治时必须参照国内政治,在决定国内政治时,不得不考虑国际政治(5)网络化的政治决策和政治后果,使民族国家在复杂的国际体系内,不得不接受其约束(6)上述一切,使国际干预和国家主权的争论引人注目,使国际社会对国际组织的期待更高【突出特点】各种反抗和抵制力量活跃原因:打破了自古以来多数人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却还来不及给他们带来应有的新秩序。使得文化的核心——道德水准下降,传统的价值失落了,安定社会的新价值尚不知在何方2.6.反全球化运动:西雅图模式、占领华尔街运动1、意义:表达了对资本主义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不满,是对由西方主导的当代国际体制的校正努力,是对迄今为止全球化带来的差距和矛盾的批判和反思3.主权观念3.1.古典的主权观念1、主权的概念(法国哲学家让·博丹1576年):国家支配其公众和臣民的不受法律约束的最高权力。永久和绝对的权力。2、主权国家的定义:完全自治的、因而是独立的、不服从任何其他国家法律秩序的国家;在它之上,除了国际法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的世俗权威;它通过一个有效的法律秩序而结合起来,它的特殊地位和组织使它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人民参与国家间的往来,决定相互间的重大失误。3、主权国家的特点:垄断了在国内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以及在国际活动中使用强制手段的权力4、国际法与主权国家的关系(1)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交往的惯例,只有彼此独立又相互平等的主权国家才能承诺和履行(2)只有承认并愿意受制于国际法,方能表明自己是国际社会中不受制于他国的一名成员3.2.对主权的各种限制1、民族与国家的不重合,带来政府权威的失效或下降2、政府的能力和责任感,直接影响主权的强弱3、资源多寡和外交质量,制约着主权保持的难易4、文化认同与民众心理,从内部制衡政府对外发言权5、国际干预的加强和国际法的“硬化”,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主权权威6、国际组织(广泛的道义职责)的加强,减弱了国家的自主性7、非国家行为体的壮大,对国家主权起着侵蚀作用8、相互依赖的经济和经济跨国活动,对各国政治安全,乃至主权的各种塑造9、全球性危机的加深,使主权有了新的束缚。过去的危机具备了全球维度,已不能用传统的认知框架和治理方法解决,因为问题已经具备了普遍性和一般性10、科技进步和相应法规的出台,可能超越或限制某些主权3.3.主权的基石作用:国际关系中,主权不可或缺1、原因:(1)没有主权架构的民族,是很难得到国际组织及国际法的庇护的。(2)主权是当代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基石,国际法和国家间组织“只认主权,不管其他”2、意义:国际格局下,若想维持基本的交往秩序,必须使各个基本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对等的和平等的权利。国际法是一种调整各国间相互行为的交往规则,与国家有着必然的联系,国家的一切要素均由国际法决定。只有当国家而非个人或任何其他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国际法的主体时,正常的国际秩序才得以建立,主权国家才有平等可言。3.4.主权的原则平等和实际不平等人口面积等规模指数、技术和资金等能力指数,已经天然决定了原则上权利平等的主权国家之间在实际生活中的权利不平等。现实政治仍然是按照实力确定地位和发言权的。3.5.非法律层面的实效1、主权的相对作用削弱而管辖权的相对作用增强2、权利让渡现象和国际义务承诺已经超出传统的主权国家的权利和责任3.6.“层化”的趋势:主权VS使用权、管辖权1、趋势描述:更看重实际的效果和收益,因而倾向于将主权作为一个立体的、可以分层的范畴2、国际法、国际组织(影响到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都帮助加深了层化趋势3、影响:管辖权对于决定冲突的结果更有决定作用,更能带来实际利益,国家面对的新竞争者增多了3.7.新的人权内涵1、新主权观描述:在当代,国家的权力与合法性,不仅具备国际法的认可,而且与社会公众的权利联系在一起,它尤其重视个人自身的各种权利。2、有新时代特征的主权观,要放在全面的人权观之下加以透视,它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新构建的过程。3、新主权观:应与人权观念有机结合,应当同时具备政治安全、经济、社会的内容。3.8.总的进步趋势1、主权不仅是国际现象、法理现象,还是社会现象,是历史过程→历史的眼光2、现实的尺子:可以衡量当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以及民族国家同其他行为体的互动关系3、地域性会导致各国、个人的主权立场不同4、有时,对主权问题的思索,反映了世界相互依存趋势和国际社会认知加深的事实,反映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迫切需要4.民族主义4.1.民族问题是普遍的、是热点的、敏感的、复杂的,族际意识将充当新纪元不同人群存在的一种重要标识4.2.民族的概念——揭示出民族的复杂性1、框架性概念:(1)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2)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2、民族的产生:两种说法(1)产生的标志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以及野蛮婚姻制度的废止(2)指现代民族,以西欧为典型的、资本主义时代产生和壮大的、披上了现代国家外衣的民族3、划分民族的标准:主客观两种(1)主观标准:衡量特定区域内人们的意识整体,强调一个民族就是一种灵魂和精神原则;任何一个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是该共同体的成员,并希望保持对其的认同,就算一个民族(2)客观标准:坚持族际的血缘原则和地域原则,强调是一个种族或若干血缘因素经过社会变迁产生的结果(3)综合标准:民族须生成于特定的区域、文化或语言环境,要借助血缘的、种族的纽带才能结合成某种共同体,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裂变或脱节,但历史上培育出的民族情感已无法割断,后者以成为民族存在的象征和支柱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概念更看重文化心理层面,国家则是一个政治单位和法律概念4.3.民族主义的不同作用1、积极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2、消极的评价:冷战结束以来,民族分裂主义和各种离心倾向3、对于民族主义作用的判断:关键在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作用是好是坏,要看“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是否与既得利益者——已获得国际承认的国家政权、各种正式的和官方的国际组织等相合拍(1)单质的民族国家里(2)多元的民族国家里:由于“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的缘故,国家往往没有排在效忠链条的首位4.4.民
本文标题: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91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