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报告编写的准则和要求。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各勘查阶段报告的编写。2、勘查报告性质和用途2.1勘查报告是固体矿产勘查区(矿床)某一勘查阶段调查研究的总结和最终成果。2.2普查报告是为勘查区(矿床)是否进行详查工作提供依据;详查报告是为勘查区是否进行勘探工作提供依据,还可做为矿区建设总体规划和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的依据;勘探报告可做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上述报告也是开展地质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3、勘查报告编写准则3.1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一般应编写相应勘查报告。普查、详查、勘探工作连续进行面积不变的勘查区(矿床)的普、详查报告可简化报告章节内容,也可经过主管部门批准不再独立编写报告,但应将本勘查阶段取得的勘查成果反映到下一阶段设计中去。勘查中途因故停止地质工作的勘查区(矿床),应根据已达到的工作程度,提交相应阶段的勘查工作总结,以便与正式勘查阶段报告相区别。3.2勘查报告必须按批准的报告提纲及要求编写。3.3勘查报告编写工作必须在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并符合相应阶段总则、矿种规范和勘查设计规定的工作程度基础上进行。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该勘查阶段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3.4勘查报告内容要讲究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标准化,防止简单的现象罗列,文字堆砌,做到简明扼要,数据准确可靠,图表清晰美观,结论依据可靠。图表编制、储量计算、技术经济评价尽可能采用成熟并经审定的新技术方法进行。3.5勘查报告应按本勘查阶段总则、矿种规范和设计规定的任务要求,对勘查区(矿床)的地质矿产情况,矿床开发利用可能性以及预测的经济效益做出结论性评价,并在结论中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4、勘查报告编写要求4.1在野外工作结束前,必须按相应勘查阶段总则或矿种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勘查区(矿床)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的勘查项目不得进行报告编写。普查项目的检查验收由勘查单位总工程师组织。详查、勘探项目的检查验收由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必要时邀请储委、设计院、矿山等部门代表参加。4.2在报告编写前勘查单位应以本规定所附的阶段报告编写提纲(附录A、B、C)为基础,结合矿种特点和勘查区(矿床)具体情况以及设计部门、勘查投资部门的要求,对阶段报告提纲的有关章节及附图、附表、附件进行增减,然后拟定出切合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普查、详查项目报告编写提纲由勘查单位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勘探项目报告提纲由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经批准的报告提纲,如有重大改动须经原批准机关或原批准技术负责人同意。4.3批准报告提纲的机关(单位)的总工程师负责指导报告编写工作;项目技术负责人或勘查单位总工程师具体组织报告编写。4.4在编写报告之前,必须根据批准的报告提纲及附图、附表目录,制定出工作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随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工作按期完成。4.5报告编写时,对勘查区(矿床)的主要地质矿产问题要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详细讨论,统一认识,力求准确、客观地反映地质矿产情况,属于学术观点的不同看法不要在勘查报告中论述。4.6报告附图、附表的图式、图例、比例尺按有关规范、标准执行。4.7各阶段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XX省(自治区、直辖市)XX(县、市、旗、矿田、煤田)XX(矿区、井田名称)XX矿XX(阶段名称)报告。4.8小型报告一般应在野外工作结束后三个月提交报告送审稿,大、中型报告应在野外工作结束后六个月内提交报告送审稿。勘查报告送审前,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将各种原始资料,按原本档案归档要求进行立卷、以便评审时备查和接受档案部门验收。4.9勘查报告送审稿由勘查单位送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指定单位)或储委审批。审批机构对报告质量应予以评定、审批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补充工作,由勘查单位在规定日期内负责完成。固体矿产普查报告编写提纲(试行)1、绪论1.1工作目的任务说明上级请主管部门下达的普查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目的任务及其文号、内容、要求。1.2位置、交通简要说明普查区位置、地理坐标、范围、面积、主要交通情况。(附位置交通图)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简要说明普查区的地形、地貌、水系、绝对及相对标高,覆盖程度、气候条件、人口、居民点等自然地理,以及工业、农业、矿产开发等经济概况。1.4以往工作评述简要说明普查区以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重砂测量等各项工作情况,主要成果与结论意见。1.5本次工作情况简要说明本次普查工作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列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包括探明储量和预测资源量,投入的地质事业费及其经济效果)。2、区域地质本章所称区域的含义是指普查区所在的最低级构造单元或成矿单元的范围。2.1区域地质、构造特征2.2区域矿产地质特征3、普查区地质3.1地层说明区内地层时代、层序、对比、分布、岩性、岩相、厚度、产状、接触关系以及控制矿体(层)的沉积因素。3.2构造说明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构造的性质、特征、分布情况和对成矿的作用。3.3岩浆活动说明区内岩浆活动情况,岩浆岩的种类、分布情况;岩体的形态、产状、相互关系及与矿床的成生联系。3.4变质作用说明区内各种变质岩类及其变质作用和蚀变情况。3.5地貌、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地形地貌特征,含(隔)水层的层数、岩性、厚度、产状及分布。3.6地球地理、地球化学异常说明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效果。3.7矿产分布阐述矿产分布规律、探矿因素、找矿标志。4、矿床及其工业评价4.1矿床特征4.1.1矿床(层)特征说明矿体(层)的数量形态、产状和分布情况。4.1.2矿石质量说明矿石的氧化、淋滤、富集情况;矿石品位,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矿物共生组合、粒度、嵌布特征、化学特征。4.1.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说明矿石的选冶性能、工艺性能和机械性能。4.1.4矿床成因及其控矿因素4.2开采技术条件4.2.1水文地质概述地表水、地下水的一般特征,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情况。概述含水层特征、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及动态,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水质、水量等。4.2.2工程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概述矿体(层)及其顶底岩性、裂隙、节理发育程度,岩矿石破碎程度等工作地质因素以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4.3资源量估算4.3.1估算资源量用的工业指标。4.3.2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4.3.3资源量估算主要参数的确定和矿体(层)的圈定原则。4.3.4资源量类别和块段的划分原则。4.3.5伴生、共生矿产的资源量估算方法。4.3.6资源量估算储量计算结果。4.4矿床技术经济概略评价根据该矿产资源在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要求程度,本矿床探求的333和334资源量(煤则为122b+333类别)、矿石加工选冶试验资料、内(外)部建设条件,提出矿床技术经济概略评价意见,说明是否进行详查。5、普查工作方法概述及质量评述5.1各种普查工作方法选用依据、布置原则及其有效性。5.2地形地质图的比例尺、范围、面积、填图方法及其质量情况。5.3采用的物探、化探工作质量情况及其地质效果。5.4各类探矿工程的质量情况及其地质效果。5.5各类试样的采取、加工、测试方法及其质量状况。6、结论6.1普查区内工作程度、工作成果6.2普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6.3今后地质工作意见、方案、建议附图1、区域地质图(附地质剖面图及综合柱状图)2、矿区地形地质图(附地质剖面图、探矿工程分布及必要的柱状图)3、地质、物探、化探、重砂综合成果图4、成矿预测图5、采样平面图6、资源量估算所需的矿体平面图、剖面图、投影图、水平断面图、中段地质图、矿体顶底板等高线图7、参与资源量估算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槽探、井探素描图和钻孔柱状图8、矿区水文地质图及有关水文地质专门图件9、其他附图附表1、地质、物探、化探、探矿工程测量成果表2、各类异常及矿点、矿化点登记表3、探矿工程质量一览表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统计表5、各类试样分析、测定、检查、计算表6、资源量估算有关表格7、其他附表附件1、专题研究报告2、矿石选冶性能、工艺性能试验报告3、未经复制的重要原始图、表清单4、探矿权登记证书(复印件)固体矿产详查报告编写提纲(试行)1、绪论1.1工作目的任务列出任务书或委任书的文号,并说明任务要求。1.2位置、交通说明矿区地理位置、地理坐标、行政辖区、工作范围、面积、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及主要城镇的名称和距离(附位置交通图)。1.3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简要说明矿区地形、地貌、水系、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基岩裸露情况、气候条件、人口、居民点等自然地理以及工业、农业、矿产开发等经济地理概况。1.4以往工作评述说明历次工作的单位、时间、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质量、成果、结论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5本次工作情况简要说明本次工作的起止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列表)、投资总额、取得的主要成果。2、矿区地质2.1区域地质背景简要说明矿区(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基本特征、区域矿产分布的一般规律。2.2矿区地层详细说明矿区(床)地层层序、厚度、时代、岩性、岩石物性、岩相等特征及其与矿产分布的关系。2.3矿区构造说明矿区(床)构造基本形态及其复杂程度;列表说明控制矿床、矿体(层)形成,破坏矿体完整和影响井田(矿区)的较大褶曲、断层的性质、产状、形态、落差、褶幅、复合关系及分布范围。2.4矿区岩浆活动说明矿区(床)岩浆活动情况,岩浆岩的种类、时代、分布情况;岩体的形态、产状及其与矿床生成、破坏的关系。2.5矿区变质岩说明矿区(床)各种变质岩类、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的特征及其与矿体(层)富集分布的关系。2.6矿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说明矿区(床)岩(矿)石物性特征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意义3、矿床特征3.1矿体(层)说明矿床分布范围,矿体(层)数量、总厚度,列表说明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延深、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系数。3.2矿体(层)围岩及夹石说明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体(层)内部夹石、古隆起、砂矿基底、冲刷和陷落柱等的数量、规模、形态、岩性、矿物成份、化学成份特征及其对矿体(层)连续性和矿石质量的影响。3.3矿石质量说明各矿体(层)各类矿石的矿物成份,结构构造、共生关系和生成顺序;列表说明矿石化学成份、主要有益级份和有害组份含量,简要说明其变化规律。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叙述。3.4矿石类型和品级说明矿体(层)的淋失带、风化带、氧化带、混合(过渡)带、次生富集带、燃烧带和原生带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3.5矿石加工技术性能3.5.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简要说明各类矿石采样种类、方法及样品代表性、以及加工、试验种类、方法和试验结果。3.5.2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根据试验结果,说明矿石中有用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综合利用的途径。对邻近有同类矿床的生产矿山,可进行类比评价,说明类比结果。3.6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简要说明矿床探矿因素、成因类型、工业类型、矿体(层)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评价矿床的发展远景。3.7其他有益矿产的综合评价简要说明矿区(床)范围内其他共生有益矿产综合评价的结果,提出综合勘探和综合利用的意见。4、矿区(床)开采技术条件4.1矿区水文地质4.1.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要说明矿区(床)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区域含、隔水层的分布及其特征。4.1.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说明矿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埋藏条件。说明矿区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导水性、含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说明矿区(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水质和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其与地表水(含老窿积水)和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说明矿区(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确定矿区(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指出矿区(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并说明矿坑涌水
本文标题: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6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