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第一节预防医学概念与健康生态学模型一、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科学,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这是一个“健康生态模型”,它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以人群健康为目的。预防医学的特点: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③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二、健康与健康权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三、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一)健康决定因素健康决定因素是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1.社会经济环境:(1)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2)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3)教育;(4)就业和工作条件。2.物质环境:包括在生活和职业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以及建筑环境等都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3.个人因素:(1)甲亢的婴幼儿发育状态;(2)个人的卫生习惯;(3)个人的能力和技能;(4)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4.卫生服务(二)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呈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第二节三级预防策略二、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它是从全球性预防战略和各国政府及政策角度考虑,建立和健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第一级预防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和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针对个体的措施:①个人的健康教育;②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③做好婚前检查和禁止近亲结婚;④做好妊娠和儿童期的卫生保健;⑤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服用药物来预防疾病的发生。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起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第九章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第一节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概念一、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定义临床预防服务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其服务提供者是临床医务人员,服务的地点是在临床场所,服务的内容强调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且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如果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针对性的评估并对整个生命全程进行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威胁,早起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经济有效地避免早亡和提高生活质量,则称为健康管理。二、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意义临床预防服务和健康管理通过实现个体健康危险性的量化评估,获得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干预策略,能有效地调动个人改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管理个人的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第二节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及实施的原则一、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1.求医者的健康咨询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计划,督促求医者执行干预计划等,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筛查指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以及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等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健康缺陷的人。3.免疫接种是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4.化学预防指对无症状者使用药物、营养素、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第三节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一、危险因素及其评价的概念危险因素是指机体内外存在的使疾病发生和死亡增加的诱发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第四节制定与实施个体化的健康维护计划一、干预措施的选择健康维护计划的制定需根据危险因素的评估结果以及“病人”的性别年龄等信息,确定具体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筛检、免疫接种和化学预防等。二、干预与随访的频率三、健康维护计划的实施:1.建立流程表;2.单个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计划。第十章健康行为干预第一节健康行为及其常见类型健康行为不仅包括个体或群体可观察到的、外显的行动,也包括人的思想活动和情感状态。分为三类:①预防性健康行为;②疾病行为;③病人角色行为。第二节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及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一、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1.倾向因素是为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或愿望,或是诱发产生某行为的因素。2.促成因素是指允许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3.强化因素指对象实施某行为后所得到的嘉庆或减弱该行为的因素。第三节健康促进一、健康促进的定义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个子所负的责任。第十一章合理营养膳食第一节合理营养二、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及能量(一)蛋白质(二)脂类(三)碳水化合物(四)能量(五)矿物质(六)维生素三、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一)合理营养的概念合理营养即为平衡而全面的营养。合理营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反面为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及能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各营养素之间比例要适宜。(三)合理膳食1.概念合理膳食也成为平衡膳食,是指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在数量上满足不同生理条件、不同劳动条件下用膳者的要求,并且膳食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宜的膳食。2.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1)选择食物要多样,合理配餐;(2)满足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量及合理比例;(3)合理的烹调加工方法,减少营养素的损失;(4)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良好的进食环境;(5)食物应感官性状好,多样化,并能满足饱腹感;(6)食物应对人体无害。第十二章人群健康及社区预防服务第一节人群健康与社区卫生一、人群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人群健康指的是受社会、经济、环境、个体行为和生物遗传等因素决定的,可以量化的整个人群的健康。强调两点:①注重分析在整个生命全程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全部的决定因素,而不仅重视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或临床病因;②重视促进全体人群的健康,而不仅仅关注那些已患病者或高危个体。八大要素:1.关注全体人群的健康;2.分析健康的各种决定因素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3.强调循证决策;4.增加对上游领域的投入;5.采用多元化健康促进策略;6.加强部门和组织间的合作;7.调动公众的广泛参与;8.建立人群健康改善的责任制。二、社区与社区卫生(一)社区的概念是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二)社区卫生及其实施的原则社区卫生是人群健康的策略和原则在社区水平上的具体应用,即强调了解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和疾病,通过确定优先项目、消除不同群体间健康的不平等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实施原则:1.以健康为中心;2.以人群为对象;3.以需求为导向;4.多部门合作;5.人人参与。第二节社区预防服务(一)卫生信息管理:1.社区诊断;2.健康档案管理;3.日常信息收集。(二)健康教育:1.卫生知识普及;2.重点人去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三)传染病防治:1.疫情报告和监测;2.预防接种;3.结核病防治;4.性病、艾滋病防治;5.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6.其他常见传染病防治;7.爱国卫生指导。(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1.重点慢性病筛查;2.重点慢性病病历管理。(五)精神卫生(六)妇女保健:1.孕前保健;2.孕产期保健;3.更年期保健;4.妇女常见病筛查。(七)儿童保健:1.新生儿保健;2.婴幼儿保健。(八)老年保健(九)残疾康复(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第十三章环境卫生第一节环境有害因素及其来源二、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二)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1.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来源:(1)生活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2)职业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3)交通运输产生的有害物质。2.水中有害物质的来源:(1)工业废水;(2)农业废水;(3)生活污水。3.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来源:(1)气型污染;(2)水型污染;(3)固体废弃物型污染。第二节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四、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2)慢性炎症;(3)变态反应;(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5)致癌作用。2.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危害:(1)温室效应;(2)形成酸雨;(3)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二)常见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CO,出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甲醛HCHO;3.香烟污染。(三)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水体生物污染的危害;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1)汞;(2)铬;(3)多氯联苯。(四)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1)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引起钩端螺旋体和炭疽病;(3)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1)重金属污染;(2)农药污染:1)慢性中毒,2)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第十四章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第三节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一、食物中毒的分类和特点1.细菌性中毒发病率通常较高,但病死率较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10月最多的。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一般烹调加热方法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3.动物性食物中毒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4.有毒植物中毒发病特点因引起中毒的事物而异,最常见的为毒蕈中毒,春秋暖湿季节及丘陵地区多见,病死率较高。5.化学性事物中毒发病率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死亡率较高。食物中毒的共同特点:①季节性;②爆发性;③相似性;④非传染性。二、细菌性食物中毒(一)概述1.中毒原因:①食物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过程中被致病病菌污染;②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品中充足的水分、适宜的pH值及营养条件使事物中的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③被污染的食物未经高温彻底杀灭细菌,或熟食又受到食品从业人员带菌者的污染。2.流行病学特点①发病季节性明显,以5~10月较多;②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病程短、恢复快、病死率低。但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③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肉及肉制品,禽、鱼、乳、蛋也占一定比例。5.诊断标准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中毒者发病急,短时间内同时发病及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同一种有毒食物的人等特点,确定引起中毒的食品并查明引起中毒的具体病原体;②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符合食物中毒的特征;③实验室检查:对中毒食品或中毒食品有关的物品或病人的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查。第十五章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第四节职业病管理一、职业病概述(二)职业病致病条件1.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质和作用部位与发生职业病密切相关。2.作用条件接触强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决定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的量。3.个体危险因素1)遗传因素;2)年龄和性别差异;3)营养不良;4)其他疾病;5)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三)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为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可消除或减少疾病发
本文标题:预防医学-重点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0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