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天津师范大学拉片笔记《我的父亲母亲》拉片笔记1分25秒,从“我”的自述当中,把整个父亲,母亲的一部分前世给带了出来,这是很常用的手法。但是我们要考虑的是,父亲一开始就是去世的,母亲在这段叙述中还未曾露面,这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很成功的让观众安下了观看下去的心。3分,“我”回到家,没有见到母亲,反而是村长过来谈有关学校翻盖的事。这一段的手法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交代前史,推进故事发展。但是我要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这一组镜头中,不断出现得画面后景是挂在墙上的泰坦尼克的海报,起初我并没有注意。后来我发觉这可真是老谋子的隐喻很深的一番苦心啊。当年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正直詹姆斯的《泰坦尼克号》创造全球票房的时候。4分20秒联想一下但是张艺谋的处境,那个时候他已经在计划拍摄高投资的大片了,想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心情很是急迫。这个镜头的设计还真是张艺谋心情及远大志向的写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但从后来张艺谋的作品来看确实很让人值得考虑一下。6分40秒,“我”与母亲的碰面时在学校门口,母亲悲伤的背影在风雪当中那样的渺小。张艺谋向来十分擅长才用群众演员,老年母亲的扮演者就是一个刚刚失去老伴2个月的一个普通老人,这种心情不用刻意的演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背影就是最好的诠释,这对角色的塑造实在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10分,母亲执意要亲手给父亲织盖棺布,“我”搬来了织布机,这一组镜头的设计是和后面年轻母亲给学校织红的那一段镜头有很强烈的对比的。不论从光线,机位,还是镜头的变换上。在这一场景,画面是从母亲费力的背影开始的,但是前景是门框,母亲弱小的身躯整个的框在画面里,显得很拥挤,这是在用镜头来渲染母亲极度悲伤地心情的。接下来,晚上母亲和“我”吃饭时的场景,那台织布机就在画框的左下角。起初我会觉得这不是多余吗,还给人感觉画面不干净。一遍一遍地看了之后才体会到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的摆放都是有导演的想法的,不是随随便便的。这段谈话的最后,母亲执意要把布连夜织出来,画面就是隔着门的母亲在里面织布的情景,让人潸然泪下的一个画面。12分钟40秒,“我”拿起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照片,镜头慢慢推,音乐响起,画面由黑白进入彩色,跟着“我”的再次叙述,开始进入往事的回忆当中。其实是儿子的身份回忆母亲的和父亲的往事看似不合情理,但是,这时,听一下还在回想的织布机的声音,我们就会恍然大悟了。14分钟,还是那条唯一的路,一辆马车把父亲拉到了三合屯,色调死温暖的黄色,一群村里的妇女在路边等待着父亲的到来,母亲也在里面。从这里开始,年轻的母亲出场了,一出场就给母亲羞涩又着急的脸一个大特写,镜头不断从母亲的特写和穿梭在人群中的父亲之间转换,优美的音乐和升格镜头,阳光打在母亲红色的棉袄上非常的美。这一段是母亲与父亲的初次见面也是互相一见钟情的重要段落。摄影风格也从一开始奠定下来,预示着一段美好爱情的开始。14分40秒,母亲奔跑在原野上,这是母亲第一次奔跑的场景,由此也开始了爱情路上无尽的奔跑。金黄色的原野上奔跑着一簇火红,只有张艺谋如此热衷,如此大胆,但是不得不说很美。张艺谋几乎把他的红色情节晕运用到每一部电影里面,我觉得这是最和谐的一次,不刻意,不着重,很美好。结束的镜头是母亲跑上了那条路,一个欢快的背影。下一个是母亲推门而入,面对镜头的特写镜头,此处也体现出剪辑十分流畅,不拖沓。15分,旐娣的母亲出场,这段有母女俩的一段对话,但是很大一部分都是母亲一个人的镜头,并没有旐娣母亲的反打镜头。导演是在说明角色的主次之分,并且给母亲角色更多展现的机会。再说一下,老母亲这个角色,我个人认为通片最大的毛病就是说教意味太强,人物没有更多的动作,虽然这也是故事太很简单没有办法而为之,但是这个角色的前后矛盾的出现和解决没有很合理的展现,会给人猜不透的感觉。比如在这一段,老母亲还很高兴的说等到自家做派饭的时候要做好吃的给先生,但是后面很多段都是在刻意的反对母亲和父亲的接触,直到最后又同意。前前后后几次的变化都很突兀,没有合理的解释。16分30秒,是母亲织红的镜头,这一段跟开头的织盖棺布的对比不言而喻。这一段鲜艳的颜色对比就不多说了,光线也是很不一样的。这一段,母亲坐在那里浑身都被光晕给包围了,镜头从织布机的地下,透过密密麻麻的红线拍摄母亲幸福又害羞的表情,斜侧光打在母亲脸上顿时会让人有沉迷于此的感觉。也是在展现母亲的细致。17分34秒,又是母亲的脸部的特写镜头。母亲为了看父亲,就故意绕远路去学校的井打水,那紧张又急切的心情全都写在了脸上。导演在从每一个镜头上来展现母亲对父亲的爱和越来越深的这种变化。后面的一系列特写镜头和包括奔跑都有所展现。并且在大量运用特写镜头的同时导演也大胆的用大全景和远景在特写间转换。18分20秒—19分钟,这是一组母亲做派饭的镜头,每一个动作特写都有光线打在上面,给人很温暖的感觉,让观众不知不觉的融入到母亲的心情当中去了。22分,母亲打听到大家都紧着先生端头一份儿饭,于是她就把大瓷碗放在了长凳子的嘴头儿上。这是一个斜仰拍的镜头,摄像机在凳子下面,一道光打在晚上,是母亲对父亲浓浓的爱意,全都融在每一顿饭里了。下面又是一组母亲焦急的脸部特写镜头和长凳子上的饭被端走的镜头之间的不断切换。这种镜头的切换一是巧妙地展现时间的流逝,二是母亲和父亲的关系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留给了观众去猜想,父亲到底有没有吃到母亲做的饭,因为影片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即便是后来父亲到母亲家吃饭,母亲问到。其实这种表示正符合爱情的朦胧的感觉。23分,学校建好了,第一天上课,村里人都来听父亲念书,父亲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村子的上空。这是第一次出现父亲念书,后面还有一次,但没一次都没有父亲的脸,二是其他的镜头从侧面展现声音所展现的东西或其他人的反应,这里尤其指母亲。这也是母亲作为两人爱情回顾主要的表现者应该展现的。在这一点,导演没有做视角转换但是处理的很好。23分48秒开始是一段母亲听父亲念书而痴迷于此的镜头。母亲在栅栏外面,不住的往里张望,摄影机在栅栏里面,跟随母亲运动。并且做了升格的处理。在整部电影里面的升格处理有很多次,每次都是母亲对父亲的张望或是奔跑,是母亲对父亲感情的一种递进式的表现。而且,这里也会跟后面老年母亲出仿佛又听见父亲念书,匆忙跑到学校,穿梭在栅栏外面的用法是一样的,也是为下文做了铺垫。26分20秒,母亲在父亲送孩子回家的路上等父亲的一段。依然是升格运动镜头,前景是不断出现的矮树丛,虽然奔跑速度很缓慢,但是拍摄的难度是很大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黑泽明电影当中的诸多运动镜头的拍摄。比如《蜘蛛巢臣》当中,开头那段树林里骑马的那一段经典镜头。张艺谋也曾直言受黑泽明的影响是很大的,还有吴宇森。这一段是父亲与母亲之间感情的转折点。在母亲与父亲擦肩而过的一组镜头当中,动作与俩人表情之间的切换很流畅,感情拿捏的也很到位。第一次向观众展示父亲对于母亲的好感。33分33秒—39分钟,这是一场比较重要的片段。先是很长篇幅的展现了母亲气床给父亲做饭的场景。这一段有几处特别好的光线运用的地方。首先,导演用太阳照进门里的角度来展现时间的变化,没有多余的言语,镜头就搞定。还有母亲站在门口,一大束正光打在母亲的身上和脸上。母亲就那样腼腆的笑着,让这个形象看起来很梦幻。35分钟,父亲进屋里,后景一只都给被子上那件红色大棉袄不小的画幅,光线懒懒的打在上面,这也是导演的可以安排。因为父亲最喜欢看母亲穿红棉袄的样子。35分20秒,母亲在外屋刷碗,透过墙上的小洞偷看父亲,这种隔着前景的正反打镜头是有很深的寓意的。因为母亲的反打镜头看父亲后面的红棉一定出现在画内,导演一点也不嫌画面拥挤,因为那是他挚爱的大红色。40分20秒,母亲听说父亲走了,急忙包好饺子跑着去追父亲的马车。我觉得这一定是章子怡跑的最累的一次,这一组镜头不仅拍摄的很流畅剪辑点卡的也很好。如此大篇幅的奔跑也是情节上的一个转折点。包括碗被摔碎,红发卡跑丢了。着一些列的提示都给观众一种担心,虽然我们是知道结局的,但往往对于美好的爱情故事,作为观众的心理是连一点挫折都经受不起的。对此母亲失落了很久,每天早出晚归寻找发卡,最后一天傍晚,在自家门口找到了发卡,其实这也在暗示观众,他们的爱情马上就会迎来转机。在表现母亲在父亲离开后的伤心和思念时,导演把大部分的场景还是放在了那条回家的路上。用了很多叠画来表现母亲的失落。49分12秒,母亲拿着失而复得的发卡面对着镜子,重新给自己别上。烛火的照映下,那种温暖而浓郁的忧伤在音乐的衬托下表现的淋漓尽致。50分钟,姥姥给母亲修好了那个打碎了的大瓷碗,并且在这一段,姥姥也是隐晦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对女儿的爱情是心疼的。碗修好了,母亲却更加的伤心了。这些小的细节,小的片段都是在表现母亲日复一日的思念。53分钟9秒,再次出现母亲织布的场景,没有了大红色,没有了温暖的光线,母亲的脸上也没有了笑容。物是人非,这种思念什么时候才是尽头。电影里三个织布的背影仿佛都有表情一样,导演是一个很会抓演员的细微之处的表演的人。似乎每一个故事的最大转折点都是在人物情绪最饱满的时候,这部也不例外。就在母亲织布的时候,她听到了父亲的读书声,快速的奔跑到学校,父亲回来了。这个时候观众的情绪也是跟着角色一起得到了释放的。因为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奔跑之中的母亲笑开花的脸。到这个时候我们大家才发现被骗了,因为这是母亲的幻觉。但是观众没有感觉到很大的失望,因为这可以当做是一种走向好的结局的暗示,心里在暗暗的期待着这真是的一刻快点到来。55分22秒,母亲到学校里打扫卫生,糊上了新的窗纸和窗花。有一个梁上的红的特写,是以母亲的视角拍摄的。而旁白是“我”在说父亲的事情,表现的是父亲对母亲同样深的爱意。导演很巧妙的在没有转换视角的情况下从侧面表现了父亲第母亲的爱。其中还有母亲小心翼翼的擦拭着黑板却不擦掉任何一个父亲写下的字的镜头。这些细微之处的表现是最现导演功底的方面之一。这样的情感的把握是不容易做到的。58分39秒,是唯一一段特写镜头,没有展现母亲的脸的全部的。天气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导演是想要打击看到的是母亲坚毅的眼神,她站在雪地里等了父亲一天,只是因为父亲答应过她那天会回来的。这里也用了很多的叠画,来表现母亲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时间的流逝。结果父亲没等到,母亲却病倒了。1小时3分,母亲被村里人抬回来,在朦胧中母亲又听到了父亲的读书声,她爬起来,再次跑到学校,这次父亲是真的回来了。父亲带孩子们读的是:春天来了„„。这又是一次很显而易见的隐喻,父亲和母亲爱情的春天终于到来了。虽然这次父亲又走了而且一走就是两年,但是母亲一直在等他。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冰雪覆盖的晴天,雪地里那一抹刺眼的大红色,一个更加坚定地背影和眼神。1小时10分钟,母亲执意把父亲抬回来,并且一路陪父亲走回来。浩浩荡荡的陪同人员都是父亲的学生,他们也都是从这条路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其实我觉得这一段就有点过了,煽情的有点过。没有很大的必要做过多的描述,而且电影的侧重点也不在于此。在影片的接近结束部分这种对于全局的把握更是要斟酌再斟酌。1小时15分,母亲在“我”的陪同下再次回到已经破旧不堪的学校里。母亲的回忆像开闸的水一样不能停止。这一段显然也是对影片前一部分的一个呼应,使故事更加有头有尾,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1小时20分,在“我”将要离开的时候,我在学校里念了一次课文,这次的声音把母亲又吸引了过去。母亲迈着蹒跚的脚步最后一次奔跑在去学校的小路上。同样的栅栏外面母亲四十年都没有变的眼神,这时候和年轻的母亲在栅栏外面是的眼神做了重叠,观众的情感爆发不知不觉间上升到了极点,而电影也进入了尾声。最后一个镜头还是母亲穿大红色棉袄奔跑在那条路上的背影。影片开始于这条路结束于这条路。《低俗小说》拉片笔记00:00:00-00:00:20小南瓜和小兔子在餐厅打劫:最后一次,说话像鸭子,拿着手提电话抢银行,在咖啡厅抢劫比酒铺餐厅容易,叫女服务员服务生00:00:20-00:00:30文森特和朱尔斯在车上:在阿姆斯特丹吸大麻合法(交待文森特的前史),四分之一磅干酪/饰块干酪,巨无霸/乐巨无霸(不同地区的不同称谓),00
本文标题:拉片笔记6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6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