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板块二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阶段特征】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政治:秦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并不断完善。2.经济:国家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丝绸之路出现。3.科技文化:儒学取得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技成就大量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1)2017·全国Ⅰ卷,25: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2)2016·全国Ⅲ卷,25:汉承秦制(3)2015·全国Ⅰ卷,25:汉代外戚干政(4)2015·全国Ⅱ卷,25:汉代地方吏治(5)2015·海南卷,2:秦朝实行郡县制(6)2012·课标卷,2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梁启超)(7)2012·海南卷,3:皇帝称谓的目的1.高频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内容、特点及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备考策略:(1)全面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包括这一制度形成原因、主要特点、深刻影响等。(2)要注意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深刻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3)秦汉政治制度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两者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学习过程中注意对两者进行比较。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统一1.条件(1)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2)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概况(1)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2)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3)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4)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备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3)郡县制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2.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3.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4.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选官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5.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重理解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1)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官职分工严密,但都围绕着皇权运转。(2)体现“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选拔和任命集于皇帝手中,代替了官吏世袭。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之处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权力的来源“世卿世禄”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权力运作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重大事情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权力机构比较简单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收入来源来源于各自的领地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官吏选拔注重血缘,由“世卿世禄”制产生由皇帝任免,由军功、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比较项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实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1)皇帝家天下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族特权。(2)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3)官僚制度:人治、封闭、腐败。(4)大一统:疆域和政治、思想、文化的全方位统一。(5)奴隶制式的家长式统治:臣仆化。(6)人身控制:编户齐民,限制流动。5.图解西汉的中外朝制度(1)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2)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构成,演变为执行机构。6.汉代刺史职权的演变(1)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2)汉武帝之后,刺史的名称屡有变更,或为州牧,或为刺史,其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3)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要点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利弊材料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效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①;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②。【问题】根据材料你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利弊?【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首先依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及所学知识,得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本身的优点与弊端,然后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2)定时空,找关联: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根据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对诸侯进行分封,稳定、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而郡县制也被后世历代所沿用,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3)提信息,找关键:①分封制利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统治,但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②郡县制下实行官僚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看待: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于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于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深化拓展】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贵族世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体系。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主制取代领主制,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主题二英雄不问出处——汉代“布衣将相”之局材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高祖1汉惠帝3汉文帝4汉景帝41汉武帝5313汉昭帝3汉宣帝41汉元帝2汉成帝113汉哀帝14——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问题】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需要结合表中数据说明变化,既可指出某一类出身的变化,也可指出几类出身的总体变化,并结合史实说明原因。(2)定时空,找关联:①功臣对建立汉朝居功至伟,西汉开国诸臣多授官将相。②汉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执政过程中,帝相矛盾逐渐突出。汉武帝频繁换相,同时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提信息,找关键:①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②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开始,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答案】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高考教材连线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角度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典例1】(2010·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试题分析】解答时需要从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一角度入手,再结合对“公天下”的理解,分析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即从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到郡县制下的“依据才干政绩”来选官,故D项正确。答案:D角度二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典例2】(2017·全国Ⅰ卷,25)下面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试题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汉代直接控制的郡在逐渐增加,相对应地,王国控制的范围在逐渐地缩减,汉景帝以后,部分王国也直接归中央政府管辖,诸侯王享国而不治国,到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A、D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B项错误。王国问题的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解决匈奴问题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答案:C【教材补缺】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40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