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做“明白”的教师要成为名师,要先做“明”师。明师是什么?就是明白的教师。作为结果,明师是心里明白的教师,他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也知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作为过程,明师在不断研究自己——“人啊,认识你自己”,他在努力争取认识和理解自己、改造和完善自己,在研究和改造自身中赢得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而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此重要,以至于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当然最好的结果是做明白的名师。要成为明师中的名师,可以有成为名师的追求和目标,但追求成为名师不可太执著,应先把功夫放在成为明白的教师上。我相信,在成为明师的道路上走下去,就会更有机会成为名师,那时候的名师才能实至名归。研究是“解决问题”和“修养自身”的统一研究为了明白,明白需要研究。要做明白的教师,我以为需要一种研究的转向。这种转向就是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审视自己,研究自己。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是现有的研究没有给更多中小学教师带来理想的幸福,我认为,取向的偏差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从取向上,目前大多把教育科研作为认识外界事物关系的手段,没有发挥科研改造自身、发展自身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人类只有面对人自身,才能达到对人的理解,只有研究了自身,我们才能对人类也就是对我们自身负责。由于没有对自身的改造和变革,没有在研究中创造和实现新的自我,我们就很难发现科研对自身的意义,也就很难体会到科研的幸福。一方面是要研究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做“为己”的研究。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朱熹对此解读:“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为己”是以修身立德、发展自己为本;“为人”是以邀誉功利、建功立业为务。“为已”是要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为人”是要见闻于社会。从“为己”的角度,我以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就是“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让自己的教育生涪变得美好和舒适”。当然,这里的美好和舒适应该基于教育的成功和有成就,应该基于更好地实现了促进学生发展和成才的目标。研究带来成长,研究带来变化。教师研究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新知”、“新事”、“新人”上。先说新知。有一位一年级老师上《画家乡》,课堂上让学生齐读课文(7个自然段),课后交流,这位老师说:“在低段教学中,安排齐读可以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可以看一看是否读得正确,是否读得通顺,是否读得有感情,还可以带一带不会读的孩子。这是我在设计的时候想过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到后面的时候,学生读得很辛苦,没有了精神。这使我意识到,太长的课文不宜一次齐读完,课堂上不要让小孩子太辛苦。”我认为这就是在做研究。研究是发现行动和行动结果(效果)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研究的结果是获得对其中关系和联系的认识,得到关于自己、关于学生、关于教和学、关于教材等方面的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而改变,并得以重新建构。这就是研究中的新知,获得的是一种认识成果。再说新事。作为实践者,研究的任务不在于认识行动,而在于改造行动、改造实践。对教育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深刻洞悉与把握,有利于认识、理解和预测教育事实(现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而对其进行更有效的促进或控制。这样,有了新知的基础,研究者新的实践也就有了可能。新事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是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其次是由此产生或获得了新的实践效果。它是一种推陈出新的“新”,一种超越既往的“新”。比如,将“课堂上不能让孩子太辛苦”的认识付诸实践,我们可能不再让学生齐读比较长的课文,而是更自觉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身心状态。这样的改变就可能使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生活得愉快一些。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教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课堂上,口头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t?下面大家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读的时候最好采取默读的方式,因为在默读的时候你才能更好地思考。大家思考什么问题呢?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4次擦亮火柴,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可以边读边思考,把自己想到的勾画出来,写上你的想法。还有,对4次擦亮火柴,你可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在学生交流时,他发现,很多学生读的是课文第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他分析,是由于自己提出的学习要求太多了,学生记不下来。这使他意识到,过多的学习要求学生根本记不住。用什么方法改进呢?他想到了演示文稿。从此,在他的课堂上,多媒体不仅用来提供学习资源,分享学习成果,而且用来提示学习要求,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改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新知和新行动的出现意味着新人的诞生,从终极意义上,研究要创造新人,要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创新自己意味着在修养上不断达到新境界,意味着自己的专业成长。古人说:“修以期其精美,养以求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精美,,和“充足’’是修养的目标和追求,“切磋琢磨,,和“涵育熏陶”是修养的方法与过程。如果把研究看成认识现象、发现规律,并指向问题认识和解决的话,修养则主要指向自身发展和丰富。教师的研究应该是解决问题和修养自身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教师成长的主要方式是研修。不是向外■获奖,而是向内■变化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什么呢?过去的反思可能集中在是否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否取得预期成效;现在要争取成为明师了,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是否“成事”——“做成了事”——进行反思,而且需要对是否“成人”——“实现了专业成长和进步”进行反思。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琢磨,不能认为,只要学习、只要练习,就会给人快乐。比如,现在让你机械抄写30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就很难快乐。“说”在何处呢?“说”在学习中要有所收获,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能够“温故而知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体验到成长和进步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这种意义上,反思的目的还在于对成长和变化审美,体会有所得,并为此增加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和动力。走在成为明师的道路上,不是向外看获奖,而是向内看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变化:审视和反思教学有效性有没有变化。比如,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我的学生参与教学是否更加积极主动?是否有更多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成效是否更加理想?教学是否更轻松?是否更加得心应手……教学合理性、有效性的增加表现为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由此使我明白我的教学是否在进步。审视和反思教学自觉性有没有变化。教学自觉性增加表现为我们开始积极主动追求教育教学的意义,追求有效的教学,追求有意义的教学生活。自觉性增加意味着研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研究性教学将成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正在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审视和反思教学效能感变化没有。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增加表现为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心的增加,它使我们对教学行为导致的结果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并对自己行动的效果充满信心。教学信心不断增强将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满怀信心、充满活力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充分享受由创造带来的教师的幸福生活。(作者系四川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本文标题:做明白老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4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