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Unit-1中西翻译简史.ppt
Unit1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1.什么是翻译?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的神韵。(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1997)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萧立明,2001)外国翻译理论家所下的定义:(Agoodtranslationisonewhichthemeritoftheoriginalworkissocompletelytransfusedintoanotherlanguageastobeasdistinctlyapprehendedandasstronglyfeltbyanativeofthecountrytowhichthatlanguagebelongsasitisbythosewhospeakthelanguageoftheoriginal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翻译学习的四个方向1.翻译史2.翻译理论3.翻译作品评论4.翻译技巧与实践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则是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即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乾隆初年魏象乾《番清说》为止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中国翻译简史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公元148-316年)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安世高《明度五十校经纪》,支娄迦谶,支亮,支谦。竺法护。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公元317-617年)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真谛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第三阶段在唐朝(公元618-906年)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明清科技翻译徐光启与利玛窦、李之藻、傅兰雅。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甲午战争后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中国翻译简史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五四”运动前后如鲁迅、(赵景深)、胡适、林语堂、闻一多、傅斯年、茅盾、郭沫若、瞿秋白、陈西滢、朱生豪、朱光潜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新中国成立后1.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境”。2.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3.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4.王佐良、刘重德、许渊冲、江枫、谢天振、丰华詹,罗新璋,曹明伦,郑海陵,王克非。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此时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第三次高潮出现在11-12世纪。此时,西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西方翻译简史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第五次高潮是在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西方翻译简史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理论史如果将符号学计算在内,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始于公元200年左右的盖伦;若只将有关翻译的论述视为西方译论之始,那么从公元前1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刘宓庆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西赛罗(Cicero)。公元前55年,他首次提出整体意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从西赛罗之后,西方翻译界便围绕着相关问题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公元400年基督教学者圣·哲罗姆(St.Jerome)也曾发表过重要的翻译理论论文,提出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的观点。1530年马丁·路德(Luther)提出了必须采用民众语言使译文通俗自然的重要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提出了“文学不可译”论;多雷提出了所谓“翻译五原则”,即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必须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取通俗形式和讲究译作风格。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西方翻译简史17-19世纪,巴托、德莱顿和泰特勒(Tytler)等理论家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其中最著名、对中国和世界译界影响最大的要数泰特勒。1790年,英国的泰特勒发表了世界翻译史上影响深远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在20世纪里,出现了诸如费道罗夫、卡特福德、奈达、纽马克、穆南、图里等一大批杰出的理论家和实践家。50年代我国建国初期,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传入中国,这部著作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值论”。Unit2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现状90年代至今,西方翻译理论界主要有六大流派,他们分别是“多元系统”学派、“描写”或“常规”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以及“后殖民主义”学派或政治学派。结束
本文标题:Unit-1中西翻译简史.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47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