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2【参考答案】: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3)故:缘故,原因2.B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人生际遇: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排遣方式: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二、《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对比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苔痕∕上阶绿D.可以调∕素琴1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B.怀民亦未寝.(动词,睡觉)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1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3分)A.相与步于.中庭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芙蕖则.不然(《芙蕖》)D.孔子云:“何陋之.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16.【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怀。(2分)315.(4分)(1)(2分)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准确译出比喻句、判断句1分,语意正确1分)(2)(2分)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美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准确译出“斯”、“馨”1分,语意连贯1分)16.(2分)借景抒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三、【山东省淄博市】(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甲)略(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②精巧,精妙。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答: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四、【江苏省南京市】(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甲】略【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二、翻译: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4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一)7.(2分)D8.(2分)A9。(2分)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每处1分)11.(2分)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2分)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五、《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甲】略【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5C.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D.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6.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7.顾:回头看但;只8.A9.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六(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1--24题。(12分)【甲】略【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太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念无与为乐者念:(2)湖中人鸟声俱绝绝:(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22.翻译画线句子。(4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3.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特点:(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特点:62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2分)选文时间景情甲文月景闲情乙文更定痴情答案:(一)21.(1)考虑、想到(2)完全没有了(3)尽力(4)于是,就22.(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2)他们很高兴的说,湖上怎么还有这么痴迷的人呢。(4分。每小题2分)24.(1)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2)冰花弥漫水天一色(2分
本文标题:《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0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