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传播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充分认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性病防治、计划生育等服务领域,开展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同时,还应当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服务。使更多育龄妇女、孕产妇及其家庭受益。一、艾滋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儿童中,90%以上是由母婴传播获得。预防HIV母婴传播是保护儿童免遭HIV侵害、减少发生艾滋病(AIDS)的重要措施。中国艾滋病的流行已从高危人群走向普通人群,妇女感染比例增加,通过母婴传播导致婴幼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必然也会增加。在每年增加的500万HIV感染者中,59~81万是新生儿,每年有超过50万名儿童死于艾滋病。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通过HIV母婴阻断预防婴儿艾滋病传播已成为当前极其紧迫的任务。1、预防HIV感染妇女的孕产期传播主动为孕产妇提供HIV相关检测和咨询服务(PITC)确保HIV感染妇女能够得到产前保健和预防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知情选择终止妊娠(孕早期)继续妊娠者,为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选择抗病毒用药方案及咨询服务安全分娩,避免产时感染为新生儿提供安全喂养的支持与咨询,随访等服务2、HIV母婴传播的机理①宫内:通过胎盘传播:HIV直接感染绒毛膜细胞或通过破损部位进入胎儿循环,也可通过脑苷脂类(GalC/GalS)受体感染肠上皮细胞或M细胞。②分娩过程中:婴儿皮肤或粘膜破损伤口直接接触母血、产道分泌物而感染,孕妇宫颈、阴道液中可检测到HIVDNA,分娩后婴儿胃吸入物或口咽分泌物中分离到HIV。③产后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HIV,新生儿感染是乳汁内的病毒通过口腔或者胃肠道造成的。3、HIV感染孕产妇孕产期干预要点孕早期①及早发现HIV感染孕产妇,进行咨询、尽早HIV检测②感染孕产妇监测(症状和体征、CD4、病毒载量、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根据结果进行综合评价③知情选择妊娠结局孕中期①加强产前保健、注意监测胎儿宫内发育②为HIV感染的孕产妇和所生婴儿备好孕期、分娩及产后需用的抗病毒药物③孕产妇监测和评价,及早确定抗病毒治疗方案,尽早服药④预防机会性感染孕晚期①孕产期继续保健和监测,预防孕期合并症、并发症②指导HIV感染孕产妇继续或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③制定分娩计划,提供婴儿喂养的咨询分娩期①按照用药方案继续产时用药②提供安全助产服务,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应尽量缩短产程,避免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吸或产钳助产等创伤性操作。③HIV-RNA<1000拷贝/ml或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者不主张行剖宫产术,感染初期、病情进展期、未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者,应选择剖宫产。④如母乳喂养,坚持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产褥期①指导产妇服药,并给予儿童尽早服药②安全处理HIV感染产妇的恶露和排泄物③建议正确和坚持使用安全套,既预防性传播疾病或HIV感染,又可避孕④选择喂养方式,选择人工喂养的母亲应回奶⑤乳房的护理:预防和处理乳头疼痛、乳头皲裂、乳头肿胀、乳腺炎、乳腺脓肿⑥儿童保健、追踪、早期诊断、抗体诊断二、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螺旋体进入人体后,迅速播散至全身各器官,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也可呈潜伏状态,还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梅毒为性传播疾病,性活跃人群为梅毒的易感人群。1、梅毒传染的途径梅毒的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5%;患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少数通过接吻、哺乳、输血、接触污染的衣物、毛巾和医疗器械;2、梅毒的危害梅毒螺旋体在整个妊娠期均可感染胎儿,妊娠早期感染梅毒,母婴传播率可达80%。妊娠期感染梅毒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包括自然流产、死产、围产儿死亡、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和新生儿梅毒感染。感染梅毒可以增加对HIV易感。3、孕妇梅毒筛查的重要性妊娠期梅毒常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为隐性梅毒,只能通过血清学检查发现。对所有孕妇应在孕早期或第一次产前检查以及孕晚期时分别常规进行梅毒血清筛查。4、妊娠期梅毒的治疗原则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剂量足够,疗程规范严格定期随访传染源或其性伴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治疗期间不应有性生活三、乙肝母婴传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血源性、医源性、性接触、密切接触及母婴五种。1、乙肝母婴传播的途径宫内传播:是分娩以前在宫内通过胎盘等途径传播,这种情况较少。产时传播:发生在分娩过程中,由于母亲产道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带有乙肝病毒,会使婴儿经口吞入或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受传染,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产后传染:有可能通过哺乳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这种传播属于水平传播,比较常见。2、乙肝患者怀孕的时机及注意事项乙肝患者一定要在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维持半年以上怀孕。一旦怀孕,应终止使用各种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定期到医院进行孕期体检。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主张均衡营养,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形成脂肪肝或造成肝脏负担。3、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新生儿免疫预防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国际单位),并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小时内及1月龄和6月龄儿童的三次乙肝疫苗接种。等宝宝周岁到医院复查。4、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新生儿母乳喂养大量研究证实,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在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已接种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婴儿之间无明显差别。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出生后在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前提下,可立即开始母乳喂养。5、乙肝血清标记物检测HBsAg阳性,目前感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抗HBs阳性,曾感染或免疫,保护性抗体。抗HBc阳性,曾感染,病情趋于稳定。HBeAg阳性,HBV复制,传染性强,转为慢性肝炎者多。抗HBe阳性,感染恢复期,传染性低,病情趋于稳定。四、艾滋、乙肝、梅毒的母婴阻断艾滋:1、新生儿出生时应及时清除新生儿皮肤粘膜,鼻腔,口腔等处母血,羊水及分泌物.用吸球清理呼吸道,减少呼吸道粘膜损伤.2、人工喂养3、不接种卡介苗4、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首选方案: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维乐命,NVP)联合用药)方案:即孕妇自28周开始服用AZT300mg,口服,每日2次,至临产;分娩过程中每3小时AZT300mg,口服,至分娩结束;孕产妇临产后加服NVP200mg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NVP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2mg/kg,每6小时1次,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应持续6周。18个月后确定是否感染HIV。梅毒:1、孕12周前和孕28周后,注射青霉素,10天。2、新生儿按体重注射青霉素10或20万,一天两次,10天。在满月,3个月,6个月时复查。3、因为梅毒的传播途径不是很明确,对于RPR和TPPA阳性的产妇,减少密切接触。乙肝:1、孕妇:中期测定乙肝病毒DNA的浓度,如果高于500meq/ml,即可分别在孕7、8、9三个月各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用药期间要观察肝功、乙肝病毒DNA的浓度等。如乙肝病毒DNA浓度低于500meq/ml,有肝功异常且可除外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者,也可以按上述方法进行被动免疫。但是如果肝功正常,则可以不必进行此治疗。孕早期,可根据专科医生的建议,进行中药治疗。2、新生儿:采取必要的产科措施外,新生儿出生后于0、1、6月龄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200IU.然后在0、1、6月龄时各注射重组乙肝疫苗10微克。然后在7月龄时化验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随访三年,如果观察孩子的保护性抗体低于或接近10IU/ML,可再次注射重组乙肝疫苗10微克。3、在分娩方式上,尊重孕妇的选择。对于大三阳孕妇,建议剖腹产。新生儿出生时应及时清除新生儿皮肤粘膜、鼻腔、口腔等处母血,羊水及分泌物,用吸球清理呼吸道,减少呼吸道粘膜损伤。处理完脐带后,进行温水洗浴。4、新生儿出生后,采集脐带血和静脉血,进行乙肝六项和DNA的检测。
本文标题: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6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