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1-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17届)历史试题考试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客观题(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还有王亲自从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这些卜辞说明()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时期B.占卜活动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的经济活动D.重农抑商政策从商朝开始推行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3.主父偃曾上书汉武帝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A.郡县制、设置中朝B.郡国并行制、“推恩令”C.郡国并行制、“封异姓王”D.郡县制、设刺史4.司马光说:“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魏)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期,大抵皆循此制。”材料反映了()A.西汉以后宰相开始退出政治舞台-2-B.汉魏以来国家权力的日渐分散C.君主近臣逐渐掌控国家权力中枢D.汉魏以来行政效率的不断下降5.2004年1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万余枚汉代的简牍。“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①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②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③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④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6.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北魏推行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手中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②北魏均田制客观上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③均田制随着北魏政权的结束而终止④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8.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D.三省六部体制名存实亡9.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指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3-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10.“(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主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D.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11.史学家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商业活动的群体商帮形成C.远洋贸易开始使用指南针D.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12.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D.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13.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由此可见,元代行省是为了()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控制地方-4-C.缓解民族矛盾D.提高汉族官僚地位14.“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B.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15.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生产力的发展B.劳动力专业化出现C.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16.《世界文明史》表述,“据估算,16——17世纪明朝白银流入量约合3000吨许,而外国人估算更多,认为这一时期美洲、日本生产的白银3.8万吨,其中流入中国的有7000或1万吨。”下列问题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①明代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②明朝商品经济发展③新航路开辟起到了推动作用④明清时期大量白银转化为工业资本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7.杨慎在《文字之衰》中提到明代中期的文学评价,“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达到宋朝的高度B.明代对士人的践踏消磨了文人的创作才能C.程朱理学在明代取得了统治地位D.明代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压制士人思想-5-18.“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大清律例》)该规定主要反映了当时()A.赋役沉重B.刑罚严酷C.社会矛盾尖锐D.人身控制严格19.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内阁④军机处A.①B.②C.①②D.③④20.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转化反映了()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D.政府的赋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第Ⅱ卷主观题(60分)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6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规定区域内。)21.(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封建的君臣关系趋向瓦解,封建等级制日益败坏,各等级之间的流动日益加剧。礼崩乐坏,下克上,公室衰而私门强大,一些国家的卿大夫逐渐取得了国君的地位。——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中反映的问题实质是什么?除材料内容之外,战国时期其他领域还有哪些重大变化?(5分)-6-材料二: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具体有什么进步?(7分)材料三:(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单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是安抚使有用武人的。——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3)材料三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7分)22.(16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制度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材料二:“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7-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清代林纾《畏庐琐记》材料三:《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唐代宋代明代51人267人36000人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请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持此态度的理由。(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4分)(3)请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6分)23.(25分)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8-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10分)材料二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8分)材料三清朝前期,统
本文标题: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3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