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为灾害1.定义人为灾害指由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致灾过程和结果。2.人为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类型(1)人为不合理活动直接导致的灾害。如过度开垦,人为污染等。(2)人口机械增长造成的灾害。(3)人为自我致灾过程,即决策失误造成的灾害过程。特别是改造大自然的重大工程的失误如大型河流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人为灾害种类细分•一、自然资源衰竭灾害•1、森林资源衰竭灾害•历史上,森林曾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3,进入20世纪以后森林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全世界每年损失森林1.8×107hm2。在各类森林中,以热带雨林的消失速度最快,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资源衰竭尤为严重。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乱砍乱伐、只伐不植。而砍伐森林是为了取得木材、燃料或耕地。人类社会对这三方面的需求都在迅速增长,因此森林必然还会被大量砍伐。如果继续只伐不植,或多伐少植,则森林资源的衰竭会以加速度进行。•2、物种资源衰竭灾害•地球自出现生命以来,到现今形成了约1000万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人类的出现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特别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人类的活动使物种绝灭速度加快,造成了物种资源的衰竭。造成物种资源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滥捕乱猎。•3.环境污染。•3、沙漠化灾害•土地沙漠化是当代世界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沙漠化是在具有一定砂质物质基础和干旱大风的动力条件下,由于过度人为活动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而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目前,地球上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沙漠化影响地区(包括沙漠)的面积共有有.5608×107km2,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非洲是受到沙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沙漠化的结果是造成土地滋生潜力的衰退和可利用土地的丧失。这在许多国家加剧了食物的缺乏,形成连年饥荒。沙漠化还造成气候状况的恶化,特别是引起干旱的加剧。•4、水土流失灾害•水土流失加速进行,大大超过成土速度。水土流失造成大量耕地日益瘠薄,地力不断下降,有些甚至失去生产力。这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和全球性食物短缺。流失的水地在河流、湖泊和水库中淤积,降低其容量,造成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加剧,并妨碍航运、农业灌溉与电力能源生产。•5、土壤盐碱化灾害•当用河水灌溉地下排水不充分的田地时,往往发生积水和盐碱化现象。天然地下水源的增加使含水层逐渐升高,水通过所剩下的很浅的表层土壤而蒸发,促使矿物和盐分浓集在地面附近,土壤理化性能变差,危害作物的生长。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种植的作物因盐碱化而严重减产。•6、土地资源衰竭灾害•近代人类活动使得许多土地质量下降,可利用性降低或失去利用价值,使得地球上的可利用土地越来越少。土地资源的衰竭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森林的破坏和草原的退化。•2.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3.耕地丧失。•7、水资源衰竭灾害•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急剧增加、扩大,水的消耗量增长很快。在用水量剧增的同时,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及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水体,引起水质普遍恶化。耗水量的剧增与水污染的加剧,导致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目前,全球淡水不足的陆地面积约占60%,20亿人口饮用水紧缺,10亿以上的人口饮用受到污染的水。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在相当程度上引发和加剧了水荒,用水浪费也加剧了水荒。•二、环境污染灾害•1、大气污染灾害•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如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各种物质、改变大气组成,从而使大气质量恶化。其原有生态平衡破坏,这就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威胁着人类生命,危害人类社会的工农业生产。•2、土壤污染灾害土壤就是陆是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层。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壤,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有的平衡,引起其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造成对人类的不利作用。•3、水体污染灾害•水体是水库、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及海洋的总称。人类对水的使用极为广泛。水每次使用后都会引入一些污染物质,从而引起水体的污染。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三类: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染源。•4、海洋污染灾害•现代人类的各种活动规模非常宏大,对海洋的影响已达到破坏其稳定性的程度,尤其是向海洋排放各种废弃物质,给海洋、特别是沿岸海域带来强烈的污染。海洋污染物质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危害严重。•5、城市环境污染灾害•近代城市特点是规模大、人口集中,工业和交通运输也集中于此,城市内部的物质流与能量流都十分活跃。这决定了城市既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地,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也可以说是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污染中最具“城市特色”的是噪声和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6、能源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灾害•各种能源在开发、加工、运输和利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1)化石燃料对环境的污染•(2)核电站污染•三、火灾•四、交通灾害•五、核灾害•六、人口过剩灾害•1、人口过剩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人口过剩对水资源的压力•3、人口过剩对森林和物种资源的压力4、人口过剩对能源的压力•5、人口过剩对城市环境的压力人为灾害的主要影响领域•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技术方面人为灾害的基本特征•无形性•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由于变化缓慢,并不直接造成人身伤亡,也不易引起人们重视。•相对性•人为灾害成因的灾害性决定了灾害并非持久性,只要人们及时觉醒,采取果断措施,消除这种灾害是可以的。•区域性•根据气候区的划分,可以综合研究每个地区的主要人为灾害。•(1)湿润赤道区大量砍伐森林,自然植被破坏。•这里的人们仍然进行刀耕火种,土壤流失,水平衡失调,土质容易变坏。•(2)干旱、半干旱区这些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沙漠化。•(3)温带地区主要问题是化学化问题,即过多的使用化学产品,如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大气都有污染作用。•(4)海洋主要问题是污染近年来震惊世界的人为污染灾难•1、马斯河谷逆温事件•马斯河谷是比利时的重要工业区,全长24千米,建有三个炼铁厂、三个金属冶炼厂、四个玻璃厂、三个炼锌厂。1930年12月1日至5日,该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加之河谷两岸高山耸峙,致使13个工厂烟囱排出的大量烟雾无法扩散,使许多人患了道疾病,时仅一周,就有60多人死亡。•2、多诺拉事件•美国的多诺拉城,位于孟加希拉河流域的马蹄形河谷,两岸耸立有100多米的山地。河谷区建有大型炼铁厂、硫酸厂和炼锌厂等。1948年4月26日清晨,多诺拉城大雾弥漫,天空微寒阴沉,大雾持续到28日,除了烟雾外什么也看不见,仅有14,000人口的多诺拉城,五天内就有20多人死亡、6000多人住进了医院。••3、波查里加事件•波查里加是墨西哥一个小镇,该镇一个从天然气中回收硫磺的工厂。1950年,由于硫化氢泄漏,加上当时的微风作用,形成了很浓的烟雾,由于逆温现象,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无法扩散,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当时有20多人死亡,320多人住医院。•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9日,大雾笼罩英国全境。位于泰晤士河开阔河谷地区的伦敦城上空有明显的逆温层存在,逆温层顶高约60至150米,烟尘难以扩散。从11月28日到12月6日,就有4千多人死亡,其中70到80岁老人死亡率极高。直到60年代才查清这次烟雾事件是由于烟雾粉尘中含有三氧化铁,促使空气中二氧化硫生成硫酸雾,吸入人体后导致死亡。•5.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发生在日本伊势西岸四日市的大气污染事件。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由于大气污染,形成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病统称为“四日市哮喘”。1964年连续三天烟雾不散,气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四日市哮喘患者达817人,死亡超过10人。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使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已蔓延全国。人为灾害对策•人为灾害可以通过人为手段治理、消除,国际社会对此极为关注。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各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苏联学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征收生态税:•(1)每个烟囱应该按被它污染的环境的比例纳税。目的是从经济上鼓励企业设计和建立净化装置同时采用不污染环境的材料。因此税额要相当高,是企业认识到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比污染环境更有利。•(2)企业派出污水要根据排出的数量和危害性按比例课税,税额要高,以鼓励企业改为封闭式水循环和建立净化装置。偶然的或非常高的污染也应罚款。•(3)一切小汽车、载重汽车、公共汽车、飞机等的内容及发动机必须缴税,•税额要高。•(4)对生产化肥,杀虫剂和其他对环境有害的化学品要征税,以促进更经济的使用这些产品。•(5)对开采各种非再生资源征税,以便节约这些资源,综合利用这些原料。•2.美国美国仍是世界上利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国家和对地球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国家。学者们建议美国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保护全球环境,主要有:•(1)提高汽油税,引起驾车者们对节油的兴趣。•(2)提高汽车燃料利用率•(3)鼓励回收废料联邦政府应规定全国的回收计划目标和标准,逐步提高对再造纸的利用率。•(4)提高天然气的利用率,取消有碍提高天然气利用率的有关规定。•(5)鼓励减少债务换取对自然环境的保护•(6)支持计划生育李根政府1984年取消了美国队两个主要的国际计划生育组织的援助,美国应立即回复这种援助。•(7)批准海洋法美国一直没批准1982年缔结的联合国海洋公约,认为这一条约干预了私人对海洋的开发。意识形态问题应该放到一边,以便为美国缔结旨在保护大气层的国际公约铺平道路。•(8)把环境问题作为工业化国家首脑会议的一个问题。•3.环境区划我国学者对环境问题提出了各种对策,其中包括进行环境区划。环境区划是自然区划发展的新方向。环境区划就是用区划的原理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和建设环境。具体而言,环境区划是根据在环境污染影响下,环境综合体和环境要素的稳定性、环境效应和生态效益、环境异常和环境衰退诸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环境区划或环境类型区划,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提出一定区域及系统,因地制宜的提出区域环境污染的这和防治对策、途径和措施,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环境保护。修复。塑造和建设。•减轻灾害损失是全人类在踏入二十一世纪前夕共同的愿望.人们除了要努力强化防灾,抗灾,救灾的手段外,也要防止人类活动所诱发的灾害,设法对自身行为作出调整,把盲目,短视,不科学,不合理的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其中过程,除了专家学者必须积极对这方面的理论加以探究外,也应过各种方法加以宣导和教育,尤其对环境保护,生态保育和认识法制方面,更需要藉学校和社会教育去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强化全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有效的增进大众抗灾能力.唯有全体国民能自觉地建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对人类反扑的程度.
本文标题:人为灾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4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