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科技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及其模式、科技工业园区的辐射与扩展功能及其相应的理论都应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几种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的。这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第二种观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第四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二、主要任务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二、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空间位置所标志的经济利益差别。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1)地区性投入: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他出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区域分为三类(1)均质区域,即某一区域内各变量的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也最大(2)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带动单位)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3)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他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2地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2)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3)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4)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的增长(2)居民生活环境包括全面的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3)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长期持续切稳定地增长(4)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居民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段(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7)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不适合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陋习、陈旧观念能够得以及时的更新或废除,新的文化或新的观念能够迅速的成长、发育起来(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反应能力、变化能力不断增强等区域经济学理论一、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3.要素禀赋论4.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二、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1.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3)增长极理论2.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三、经济增长理论四、现代区域经济理论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2.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3.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4.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5.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经济一体化设计使用资源的效率问题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的过程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1)特惠关税区(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5)经济同盟(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第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且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多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覆盖面区域重叠第三,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目虽不多,但建立的时间比较早,发展的比较成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存的两种趋势,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必然是一分为二的,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其积极作用有:(1)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内部贸易的发展(2)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4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3)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4)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以联合的力量采取一致的行动共同对外,扩大和加强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外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区域化直接利益的独享性和“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排他性,这两种特性若不加以遏制,任其发展,必然形成对外壁垒,导致国际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世界市场的分割,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增加、扩大和发展而形成的区域化组织之间的竞争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相比,交锋更多、层次更高、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程度更激烈、其结果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1)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2)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3)针对各国关注的共同的战略性资源或物资产品,为协调其生产和出口而建立单个商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4)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相互经济、政治关系发展的需要而建立一体化(5)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国家之间根据某种目的而建立一体化(6)单个国家间建立的双边经济一体化组织(7)单个国家与一个国家集团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8)集团与集团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进行合并(9)已有的一体化集团与一个国家形成一体化(10)地理范围上连接的国家不断扩展形成的一体化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出现了明显加速的新趋势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双边化发展3.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推进4.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5.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概念淡化6.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开放性7.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南北合作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典型合作组织一、欧洲联盟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制度创新●原则框架创新2协商机制创新3推进方式创新4运作机制创新5活动内容创新6自由化体系创新5第四章国家区域经济一、经济区域划分的目的划分经济区域的根本目的是揭示各经济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优势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指出各经济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建立符合区域比较利益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明确经济区域建设重点、开发顺序和主要方向,通过区域内部有效地分工与协作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有机体,通过生产力合理的地区安排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区域划分将作为国家对地区经济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手段,引导区域经济结构朝着全国总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即全国产业机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诱导性的区域经济政策,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实现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有效结合,从而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又能体现区域自身利益的地区专业化分工与联系划分经济区域的主要任务: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域分工规律以及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合理划分、界定各个层次的经济区域的地域界限,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分析、评价各经济区域发展的条件和特点,明确各经济区域的比较优势,指明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总格局中的地位和发展向;确定各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重点,重点确定各经济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经济区域内的综合发展方案,阐明各经济区域的经济结构特点。二、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是经济区域客观规律性的反映,它涉及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总体和局部、时间和空间、现状和远景、专业化和综合发展、国内和国际等等。这些矛盾不是孤立的,也并非等量齐观,而是相互联系,有主有从的。在划分经济区域时,必须遵循经济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特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1.类型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1以省、市、自治区为基本地域分类单元,其他类型区(贫困区、经济衰退区等)可以地级市、县级市或县为基本单元(2经济发展阶段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即关键性的工业化条件、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类似性(3产业结构特点、功能和发展方向的相似性(4划分结果显现出空间地域的不连续性,允许同一类型经济区在不同区域出现2.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1)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4)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6)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6(7)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三、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1.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2.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3.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4.加快特定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开放的速度,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对全国经济发展形成吸纳和辐射作用5.获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让与出租收益四、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2.完善的基础设施3.优惠的经济政策4.完善的法律制度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五、经济特区的类型及其特点(P67)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2.工业型的3.工贸结合型的4.科技型的5.金融型的6.旅游型的7.综合型的六、经济特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P71)1.经济特区的计划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过程。(1)基于市场机制下的生产要素聚集。生产要素总是从利润率较低的地区向利润率较高的地区转移。经济特区一般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相对于周边地区来说,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较好,产业相对齐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因此能吸引众多的要素聚集于此。要素的聚集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就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表现为众多企业对基础设施等不可分物品的共享、对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对劳动力的共享和对信息的共享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聚集经济效应的发生会进一步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7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