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65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学习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术语,也是人们毕生都在从事的一项活动。但要对学习进行准确的界定并非易事,这从各种学习理论的争论中即可见一斑。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它对个体有什么作用呢?一、学习的含义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来看,不同时期对学习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早期联想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形成观念间的联想,联结派认为学习即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认知派主张学习即形成和改变认知结构。由于对学习实质的理解不同,有关学习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学习定义。(1)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主体的先天反应倾向、成熟或暂时状态(如疲劳、酒醉、内驱力等)予以解释的(鲍尔等,1987)。(2)形成有组织的知识并使之变得更有组织的过程(Charniak&McDermott,1985)。(3)有机体或机器增加其知识和技能的所有的过程(Stillings,etal.,1987)。(4)依存于实际经验的、持久的内部表征的生成或矫正(Dudai,1986)。(5)知识或技能的获得(Howard,1995)。(6)学习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是通过下面几个过程实现的:努力解决个体原有的世界模式与新的顿悟之间的冲突;用在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工具和符号来建构新的关于现实的表征与模式;通过社会合作、交互来进一步确定意义(Fosnot,1996)。综观上述几种定义可以发现,它们分别强调学习的不同方面:有的强调学习引起的行为的变化,注重学习的外在结果;有的则强调学习引起的内在变化及其结果;还有的强调学习的过程。此外,有些是从人类与动物学习的角度下定义的,有些则是从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的角度下定义的。显然,要以一种定义来涵盖所有形式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这里仅在人类与动物的范畴内来讨论学习问题。对学习含义的理解必须把握下面几点。(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所谓环境,是指与个体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外部条件。所谓适应,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学习作为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就其生物学意义来说,是个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应答。为了进一步了解适应的意义,必须从生态学出发,了解个体的存在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个体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个体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体要生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不断同环境保持平衡,才能获得维持其生命所需的物质与能量,并不断地得到补充。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个体与作为客体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两者间的平衡不断被破坏,又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这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所发生的客观条件之一,首先来自环境因素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个体与环境之间原有水平的平衡被破坏,从而引起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一系列反映环境变化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行为变化,对环境产生影响,使个体与环境在新的66水平上重新实现新的平衡。由此可见,主客体相互作用是适应发生的客观基础,个体的反映活动及其身心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内在机制,个体的行为变化则是适应发生机制的外显表现。学习就是在这种适应活动中发生的。(二)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学习作为心理适应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并引起相应的行为变化。所谓经验,乃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非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因此,经验的获得总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客观现实的作用与主体的反映动作,乃是经验得以发生的前提,而经验本身则是主体活动的主观产物,是主体的反映动作作用于对象的产物。经验既然是主体反映活动的产物,那么它同客观现实既有联系,又不是简单地等同。因为从客观现实的作用到经验的产生,需要经过主体的活动,也就是经过一定的主体反映动作的转化,即“编码”与“译码”过程。各种反映动作的功能,在于把客观的作用经过各种水平的变换,从而在主体内部构建起相应的调节其活动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构建动作,在西方心理学著作中通常称为“主观的构思作用”或“组织作用”。这种组织作用的过程,就是使事物之间联系的可能性空间由大变小的过程,即由混乱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也就是建立联系、获得经验的过程。由于经验的获得或心理结构的形成最终通过行为变化来体现,因此,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将学习简单地定义为行为变化的过程。这种定义似乎简单明了,一度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但作为一个科学定义,这是不确切的。众所周知,行为变化固然同学习以及经验的获得或心理结构的构建有关,但并非是唯一因素,必须区分由学习导致的行为变化和非学习导致的行为变化,诸如生理成熟、生理适应、创伤、疲劳、药物等非学习因素也可以引起行为变化。可见,学习过程虽然与行为变化有关,但不能简单等同,否则学习概念的外延就被不恰当地扩大了。因此,以行为变化作为推断学习以及心理结构形成的依据,必须区分由学习及经验获得引起的行为变化和非学习及非经验获得所引起的行为变化。事实证明,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和非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就生理成熟、衰老等因素导致的行为变化而言,其过程是非常缓慢的,而学习导致的行为变化的速度相对较快;疲劳、创伤等因素致使行为水平降低,而学习可以提高个体的行为水平,使之更熟练、更合理等;药物(如兴奋剂、镇静剂等)引起的行为变化持续时间较短,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相对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具有稳定性。比如,即使多年不骑自行车,只要稍加练习,即可恢复如初。总之,依据行为的变化来推断学习是否发生时,应注意上述区别。(三)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基于以上分析,学习作为个体的一种适应活动,其实质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一系列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起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由于心理结构作为行为的调节机制而存在,因而心理结构的变化必将导致行为的变化。而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灵活的动态平衡。由此不难得出学习的定义:它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即个体经验的获得和累积或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其生理结构一样,都是个体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可是,生理结构是个体通过生物遗传得来的,是个体固有的一种调节机制。这种调节机制在个体后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随着其生理结构的成熟,虽然也在发生变化,但这67种变化是缓慢的,其调节范围也是很有限的。个体仅借助这种适应是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的。因此,对于高级动物个体,在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过程中,在已有的生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条件作用,构建起一种适应复杂环境的新的行为调节机制,即心理结构。同生理结构的变化相比较而言,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较为迅速,其调节范围也极为宽广。因此,只有借助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个体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才能与环境保持复杂而灵活的动态平衡。二、学习的作用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物种进化水平不同,学习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同。物种的生命形式越低级,生活方式越简单,其行为的先天成分就越多,自然成熟在发展中的作用越重要,而学习的作用相对越小。相反,物种的生命形式越高级,生活方式越复杂,其行为的后天成分就越多,自然成熟在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小,而学习的作用就相对越大。学习在低等动物身上的作用是很微弱的。以原生动物为例,它们一出生就是一个成熟机体,一生中所必需的大部分动作已经出现了,但它们的学习能力是很低的,经验保持的时间也很短。学习的结果在它们生活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研究发现,草履虫经过练习,能够减少在毛细管中旋转所需的时间,这似乎表明草履虫具有学习的能力。但是,对草履虫趋光性条件反射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动物身上很难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即学习的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学习效果非常短暂,难以确定其是否具有学习能力。随着物种进化水平的提高,学习能力及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都不断提高,本能行为的作用相对减弱。人类处于物种进化的较高水平,人类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其他动物所不能比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生理结构的生长、成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使人类个体从一个生物实体发展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习在其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学习的社会意义更为显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推动着生产力飞速发展,直接影响到人类个体的生活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社会关系的发展与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终身学习的理念,自古有之,如我国传统观念中的“活到老,学到老”,或日本的“修业一生”,均蕴涵着终身学习的理念,而这种理念真正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96年发表了《学习:内在的宝藏》此报告又译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报告书强调终身学习对于人类个体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于同年发表了《全民终身学习》的报告书,强调终身学习应与生活及工作结合。国际劳工局于2000年发表了《21世纪的终身学习》报告书。欧盟在2000年公布了《终身学习备忘录》,作为规划欧洲全民终身学习的初步蓝图。随后,欧盟又于2001年发布了《实现终身学习的欧洲》的报告,提出了实现欧洲全民终身学习的多项重要策略。显然,终身学习已成为各先进国家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及重要方针,并逐渐融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生活的转变,都使得人类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未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形态中,终身学习对于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对个人而言,缺乏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无疑等于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适应、改造环境的动力;对组织和社会而言,倘若缺少了继续学68习的文化及运作机制,则缺乏创造与竞争的优势。终身学习是促进个人发展、组织变革与社会进步的必备动力。人类个体通过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学习又推动着人类去改造和发展社会生活。学习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发展,而且也是人类进化的助推器。人类有史以来就离不开学习,而人类以后的发展、演化更需要学习。人类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类学习史。学习与人类生存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学习是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学习的本质,对人类的发展更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三、学习的分类由于学习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涉及不同的学习对象、内容、形式、水平等,因而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并且各种学习的过程及其所需要的条件各有差异。若用单一的模式来解释不同的学习类型,显然是不恰当的。应区分不同类型的学习,探讨各种类型的学习规律,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正因如此,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学习理论观点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划分了各种类型的学习。下面列举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学习类型。(一)学习主体分类根据学习主体即学习者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学习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和机器的学习三种。虽然机器的学习不属于本章所探讨的学习范畴,但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人类和动物的学习本质,也有必要对机器的学习进行分析。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有相似之处,都是有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但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学习的功能与动力来说,动物的学习仅限于消极适应环境变化,以满足其生理需要,而人类的学习则是主动适应并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以满足其生理的和社会的需要。其次,从学习的形式与内容来说,动物主要是以直接的方式来获取个体的经验,或者主要依靠其先天遗传的种族经验,在学习内容的质与量方面也不可与人类相提并论,而人类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以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并能对事物及其关系加以概括、抽象。最后,从学习机制来看,动物的学习主要局限于第一信号系统,学习环节较为简单,而人类的学习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第二信号系统给人的学习带来了新的学习机制,也使得
本文标题:第三章学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74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