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们是谁?与儒家思想有啥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思考: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用什么思想一统天下?为什么用这种思想一统天下?这又产生了什么影响?问题情境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有哪两个关键人物?董仲舒石像所在地:河北衡水枣强县《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於春秋,其传公羊氏也。问:是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合作探究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纳了什么统治思想和政策?(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经济凋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增强材料三: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一、背景1、原因(1)政治:社会矛盾的激化①统治阶级内部:王国叛乱与威胁②被统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③民族矛盾:匈奴为患(2)经济:封建经济大发展(3)文化----思想:原有治国思想的过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适应统治)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的地位与哪些因素有关?思想的选择是三个方面作用的结果:①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②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③统治者的需要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权、巩固封建统治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民号》(1)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合作探究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君权神授思想“天人感应”说材料三: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人教版《历史》3《教参》(3)据材料三,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三纲五常”(4)这些思想是如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5)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君权神授思想把君权合法化、神性化了,使人主在政治中居于绝对权威地位汉武帝需要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两者一拍即合。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是对孔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吸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把孔孟儒家思想神化了,提出了“天人感应”等学说。二、提出1、汉武帝重视人才2、董仲舒发展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1)内容:仁政思想:限田、薄敛、省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3)特点:(4)实质: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2)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5)作用③思想文化: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儒学在汉代确立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①政治: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②经济:节约民力,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问题情境2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统治者?他通过什么手段来推崇新儒学思想?这些手段产生了什么影响?汉武帝(前156—前87)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雄才大略和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前141~前87年)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西汉王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在政治上,改革仕进,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惩治豪侠,处置郡国豪富;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中央专卖。中央铸“五铢钱”,统一货币。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通过以上措施,使中央集权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并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三、推行2、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①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神化了君主专制、维护了统治秩序。②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④教育、文艺:推动了教育和文艺的发展。⑤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⑥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四、影响积极消极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唯心主义的神学迷信色彩使人愚昧。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问题情境3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①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③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1、(09安徽文综)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2、“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的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BC体验高考3、(10年天津卷)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D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答案】(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黄”:黄帝的学说“老”:老子的学说黄老之学内容:治身(养生)、治国。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核心:“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作用: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79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