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语用学概说第一节什么是语用语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效果的活动,这种活动具体表现为交际双方进行交际的动态过程,即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等活动。语用学教程或者说:语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对于语言的实际运活动,特别是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等活动。语用表现为发话人和受话人进行话语交际的动态过程,而话语交际又是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进行的,因此用于交际的话语都是同特定的语言情景相联系的。发话人要根据特定的交际情景准确而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受话人要根据特定的交际情景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思。什么是语用一、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语意具体化。“你真坏!”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情味不同。语境(1):用于群众和放火烧楼的坏人之间。“你真坏!”的情味是-痛斥语境(2):用于做菜的妈妈和淘气的小孩间。“你真坏!”的情味是-喜爱语境(3):用于情人之间。“你真坏!”的情味是-撒娇什么是语用二、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产生言外之意。句子本身的含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达的实际意义有时是不同的。(1)主人与客人。“该来的都不来”、“不该走的都走了”、“我又不是说你”。(2)来宾与翻译。“哪里哪里!”-“where-where”-“everywhere”(3)寄信人与收信人。“收到您的来信,知道您还健在!”(身体很好!)(还没有死!)什么是语用三、语用含义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这就是说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用含义是告诉人们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例如:A:烤牛肉究竟怎样了?B:那条狗看上去很得意。(含义:也许那条狗把烤牛肉吃了。)要在具体交际过程中运用和理解话语,只懂得话语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懂得话语的字面意义之外,还应掌握话语各种规则,具有把话语同特定语境联系起来的能力,即话语交际能力。第二节语用学一、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用及其规律的科学。语用学和语义学都研究语言的意义,但是,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情景影响的句子或词语本身的静态意义,而语用学研究的则是在具体情景中才能确定的意义。例如:“屋里真冷。”句法学:句子是按什么规则组成的语义学:意义是按什么方法确定的语用学:言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语用学的定义:本教材: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语用学十二讲》:语用学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以及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时的心理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既是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也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因此,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发话人意义和发话人所指、指引词语、直接与间接言语行为、会话含意、关联理论、前提、语言的非直义等。(一)语用学与语义学语用学和语义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大致有三种观点:(1)语用学是语义学的一部分;(2)语义学是语用学的一部分;(3)语用学和语义学是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补充的两个研究领域,是各自独立、各有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科。语用学和语义学都研究语言的意义,但是,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语境影响的句子、词语等本身的意义,而语用学研究的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即语言使用上的意义。(二)语用学和修辞学传统的修辞学也是研究语言运用的,但是,它主要是从表达的角度研究语音的调配、词语和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以及语体、风格等。这些内容无疑也是语用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语用学都要大大超过修辞学。语用学与修辞学有相通之处,可以说语用学的材料就是修辞学的材料,它们处理这些材料的宗旨是相通的。语用学要求提高语言交际效果,修辞学要求题旨与情境的相互适切。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方法论原则也是相通的,修辞学要求修辞立其诚,要求调整和修饰文辞,语用学也是这样。但语用学与修辞学的语言材料的研究角度不同,换言之,对于语言交际的诸多因素而言,语用学更重视人际环境(说话的人以及听话的人),而修辞学更多的重视文辞(说的话)与情景的关系,因此修辞学强调修饰文辞。(狭义的修辞学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学)(三)交际语用学语用学可以分为交际语用学和结构语用学。交际语用学是言语交际学的一个部分,旨在揭示言语交际的本质、规律,对言语交际的整个过程中的原则和规律进行研究。例如会话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等都属于交际语用学。一句话说出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语言(字面上)表达的意义。如“饭吃过了吗?”是一个疑问句,询问听话人吃过了饭还是没有吃过饭。另一种是言语的交际内容。上面这句话的实际内容不是问是否吃过了饭,而是熟人之间(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在日常环境中的一种问候语。这种言语交际中的实际内容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话含义。(四)结构语用学结构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法中的语用平面上的现象,即与特定的句法结构、句法表现形式有关的语用现象的。如关于句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就属于结构语用学研究的范畴。对语言交际过程进行语用分析的结果,是语言的语用意义。语用意义只有在交际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语言的语用分析包括话语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谈话的出发点(话题),如何围绕话题来构成话语;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话语的焦点,以突出交际的兴趣中心;交际过程中的信息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安排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传达方式;语气情态分析——说话人如何选用适当的语气、口气来表达自己对说话内容的态度、情感以及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感;还包括在一定的环境(谈话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言外之意。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语用学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首先使用的。他在1938年所写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部分,这方面的研究只局限于语言哲学领域,基本上是在哲学和逻辑学范围内进行的。直到70年代,语言学家们才开始重视并开展语用研究,这也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拨。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1983年列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研讨会,1986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它的学术刊物。语言学史(一)(一)语用学这一术语的出现可以追朔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orris)在他的著作《符号学理论基础》中首次使用“语用学”这一术语,认为符号学由符号关系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分支组成。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后来(1946年)莫里斯在《符号、语言和行为》一书中,根据当时的行为主义符号理论对上述三个分支的研究范围做了调整:语用学转为对“符号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产生的作用”的研究。语用学史(二)(二)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lel)1954年提出指引词语(indexical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大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ofSpeechAct)(1962)。语用学史(三)(四)(三)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言语行为》(SpeechActs)、1975年的《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s),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1975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等等,为语用学的创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四)语用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有三个标志:1、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2、198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语用学大会。3、1986年正式建立的国际语用学会。语用学史(五)(六)(五)80年代,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semantics)和利奇(G.n.Leech)的《语用学原理》(PrinciplesofPragmatics)等著作相继问世,为语用学的理论体系构筑了雏形。语用学有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六)90年代,语用学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具体的成果主要有:1993年梅(J.Mey)的《语用学概要》(Pragmatics:AnIntroduction);1995年托马斯的《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引论》(Meaningin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Pragmatics);1996年耶尔的《语用学》以及1999年唯索尔伦的《理解语用学》(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一)形式语用学(二)描写语用学描写语用学指对某种语言与情绪结合而出现的各类用法加以描写,着重研究人们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则,分析自然语言如何同语境相联系。形式语用学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探讨语用的形式和范畴,研究语用形式的最恰当的方法,它在意义与文化、语言与逻辑、语言行为与模式等方面探索语言在人类活动中的表现。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显得更充分、更简便。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接上这段距离。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三)应用语用学语用学能对语言提出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它要为语言应用的研究建立可能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人类的相互作用获得更深刻的了解。此后,语用学的方法和原理就不仅应用于语言学的本体研究,而且还广泛地应用于与理解话语有关的所有领域。向同学推荐几本专著何自然《语用学概论》(1988)湖南教育出版社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200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左思民《汉语语用学》(2000)河南人民出版社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200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二章语境第一节语境的定义及其三分法一、「語境」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言語環境”,或者我們我們也可以說,是指“言說者生存與活動的現實環境,它決定著言說者的思維方式與話語意義。”“語境”一詞最早是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於1923年提出來的。他把語境分成兩類:文化語境(Contextof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ofsituation)。「文化語境」指說話人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境。其後經過弗思(JohnRupertFirth)、韓禮德(M.A.K.Halliday)、海姆斯(Hymes)、萊昂斯(Lyons)等語言學家的努力,“語境”研究的內容被不斷的擴充。二、国外语境研究概述(一)弗斯(Firth)在1950《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认为情景语境和言语功能类型的概念可以抽象为纲要式的结构成分,从而适用于各种事件。他把语境加以引申,认为语境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情景因素(非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情景因素包括: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个性—1)参与者的言语行为2)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2、有关事物3、言语行为效果(二)韩礼德(Hallday)于1964年提出“语域”这个术语,分为三个方面:1、话语的范围(政治、文艺等)2、话语的方式(口头、书面)3、话语的风格(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三)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68年进一步发展语境学说,把语境归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他指出:人们进行
本文标题:语用学教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0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