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
针灸科研究方向围绕难点问题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开展针灸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本科有三个优势病种(腰痛病、项痹病、中风病),本研究室结合优势病种存在的难点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开展临床研究,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1.研究方向一:腰痛病临床研究(1)腰痛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2)腰痛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3)腰痛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2.研究方向二:项痹病临床研究(1)项痹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2)项痹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3)项痹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3.研究方向三:中风病的临床研究(1)中风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2)中风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3)中风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研究方向一、腰痛病难点分析解决及临床研究提高疗效的具体成果1.难点分析研究:部分患者存在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较难缓解,需进一步寻找有效治疗办法。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的产生,在于深层脉络不通,普通的针刺方法仅在针刺秩边、环跳等穴时可产生沿相应经脉的循行,而本病的病位在腰部,需在针刺腰部腧穴时注意行针调气,使针感出现循经传导现象,提高临床疗效。注意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及华佗夹脊穴的使用。临床应用中发现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在行针时难以出现循经经气传导现象,而膀胱经第二侧线的腧穴较易产生循经感传,故将膀胱经第一侧线腧穴改为膀胱经第二侧线腧穴,并且针刺时需将针刺方向斜向督脉方向,针身与身体矢状面呈约15°,用捻转的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华佗夹脊穴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取穴的精准性,需仔细寻找相应的骨性标志,针刺时紧贴关节突内缘进针,有突破感即可,患者有向下肢放散的酸胀感时效果最好。2.难点分析研究:辩证使用中药治疗时,有的病人煎煮服用中药不方便,影响了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效果,需寻找更为方便快捷的方法以满足临床需要。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病人服用中药不方便,主要集中在煎煮不方便和煎好后储存不方便两个方面。对于煎煮不方便的问题,医院有中药代煎系统,可以满足代煎中药的需要。另外,医院引进了中药颗粒,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实施过程中,还有部分病人不能耐受中药的异味,因此拒服中药,针对此问题,我们针对诊疗方案中的辩证分型筛选了部分中成药,这些中成药均为本院的有正式批文的院内制剂。具体应用如下:(1)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中成药:冰麝止痛胶囊等。(2)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中成药:独活续断丸等(3)湿热痹阻证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中成药:活络定痛胶囊(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中成药:阳虚证:补肾通络胶囊;阴虚证:芪术壮骨胶囊本科学术带头人郝晓主任经验外用方“椎间盘突出镇痛散”,改良成为“椎间盘突出镇痛膏”(现名“活络镇痛膏)外用,取得较好疗效。3.难点分析研究:约有20%的病人在腰腿疼痛基本缓解后,出现髋部条索样硬结,局部疼痛,按压时疼痛明显并可向下肢放射,经针灸推拿中药综合治疗,疗效缓慢,需进一步寻找治疗方案。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此类病人的疼痛部位及出现硬结等表现在经筋病的范围之内。治疗时可以参照经筋病的治疗综合予松解类手法、拔罐法、齐刺法、扬刺法法等综合治疗。临床应用中发现,针刺时应先固定所刺经筋,然后采用针刺手法,才能确保刺中经筋,保证疗效,进针后采用多方向刺法。郝晓主任的论文《推拿配合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78例临床观察》中论述的“梨状肌综合征”即属于经筋疾病中的足少阳经筋。我们在治疗中加用针刀疗法后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查阅文献:《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是主筋所生病者:┅┅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是主骨所生病者,┅┅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后发现,在本病的各期治疗中,均存在经筋病的问题,故应在接手治疗本病时就注意应用这些治疗方法。4.难点分析研究:对于突出物较大的患者、急性期发作的患者或者短时间内反复发作多次的患者,采用原有的治疗方法不能短时间内缓解疼痛症状,是困扰临床工作的难题。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在于患者的病情较重,而原有的治疗达不到相应的治疗量,即“病重药轻”,故在治疗上应加用更有力的治疗措施。针刀既有毫针疏通经络的功能,又针体较粗,刺激量较大,同时其前端有刃,具备一定的切割松解作用。可以把针刀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纳入。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刀治疗后确实提高了临床疗效,然而由于施术者的差异,造成治疗效果良莠不齐,故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了针刀的操作方法。经过对施术者的系统培训,均能掌握此操作方法,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体位:患者俯卧位,腹部垫枕。(2)定点:取A、B、C点,分别于突出的椎间盘同位棘突间旁开0.5cm+(黄韧带治疗点)、1.5cm+(关节突关节囊治疗点)、3~4cm(横突及椎间孔外口治疗点)。用龙胆紫作一点状进针标记,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3)操作:选用汉章牌3号针刀,分别对准A、B、C点,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缓慢探索式深入。A点:先到达下关节突骨面,将针刀逐渐移到下关节突内缘,贴骨面向深处铲切2~3下,有突破感即可,一般深度不超过0.5cm左右。患者有向下肢放散的酸胀感,若无触电感或放散感,可将针刀向内下方稍作摆动1~2下,幅度不超过0.5cm+,出针按压针孔。B点:针刀到达关节突骨面前的最后一个突破感,即为切割关节囊的刀感,提插针刀并行“+”字切割关节囊,最后将针刀斜向外侧,于关节突的外侧缘铲切2~3下,即可出针。C点:针刀缓慢到达横突骨面后,在横突上缘贴骨面,由外向内铲切至横突根部(约4~5下),然后退针刀,再从横突浅层由外向内推铲,最后出针。以上三点出针后均需按压3分钟,防止出血,然后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处敷治疗点,嘱患者平卧4~6小时。针刀组每5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5.难点分析研究:患者下肢疼痛减轻后,往往腰部酸痛、软弱无力明显,不能久坐,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难点。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需住院治疗的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是由于腰腿疼痛较为剧烈。医生都要求此类患者卧床治疗,有些甚至需绝对卧床,卧床日久,腰背肌肌力下降,故产生腰部酸痛无力现象。此类患者可嘱患者佩戴腰围,可有效解决腰部无力现象。实施过程中发现,仅仅佩戴腰围不能完全缓解腰部症状。应在患者疼痛症状减轻的同时,尽早实施腰背肌、腹肌功能锻炼,具体锻炼如下:(1)下肢抬高:踝背屈伸膝体位抬高下肢,可先练习一侧肢体,逐渐过渡到双下肢共同抬高,每日三次,每次5-20个动作。(2)仰卧架桥:仰卧位,双手交叉,双膝屈曲至90度,双足掌平放床上,挺起躯干,以头后枕部及双肘支撑上半身,双足支撑下半身,呈半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双膝稍向两侧分开。每日两次,每次重复10-20次。(3)“飞燕式”:患者俯卧。依次以下动作:①两腿交替向后做过伸动作②两腿同时做过伸动作③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④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⑤还原,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6.难点分析研究:在应用斜扳腰椎法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疗效参差不齐,有的病人可以一次疼痛消失,有的病人多次治疗后仍然效果不明显,这是治疗的难点之一。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同样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施术者的习惯和力度,不能将扭转中心正好落在病变腰椎节段上,当扭转力的作用点恰好作用于病变间盘时疗效突出,当作用点偏离病变间盘时效果差。解决这个问题要进一步寻找如何使作用点恰好落在病变的间盘上,可以通过控制调整患者肩部与臀部的位置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病变在上腰椎,则下半身扭转幅度大于上半身;病变在下腰椎,则上半身扭转幅度大于下半身。而且在患者脊柱扭转之前,先要求患者侧卧位双下肢保持伸膝,慢慢屈髋,同时施术者将手按在病变间盘的脊间隙出,当感觉到此间隙张开时即停止屈髋,保持此位置不变施行斜扳法。7.难点分析研究:部分病人因身体原因不能接受针灸、推拿等治疗,仅靠内用药物疗效欠佳,此问题是治疗难点之一。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有些病人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疾病,不能采用针灸、推拿等治疗,仅靠输液、口服药物疗效一般,可以采取外治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中药贴敷:急性期用梁氏膏药或其他活血止痛类膏药;缓解期及康复期用活络镇痛膏或其他温经通络的膏药,每贴可应用10天。实施过程中发现,因为天气炎热或者患者皮肤敏感等原因,不能耐受膏药治疗,我们提出了应用我科自拟的经验方“痛消方”。将煎煮好的中药汤剂,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度时再用药水浸洗患处。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8.难点分析研究:在应用穴位注射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疗效参差不齐,有的病人可以一次或两次麻木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有的病人多次治疗后仍然效果不明显。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同样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施术者的取穴不精当,不能更好的作用于神经循行部位,解决这个问题我科室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相互讨论后,分别确定了不同经脉的不同穴位,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丰隆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风市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关元俞、秩边穴。穴位注射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腧穴部位,每次取穴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4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管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射药液0.5-1ml),隔日一次,6-10次为一疗程。9.难点分析研究:多数患者虽有腰痛症状,但其疼痛部位表现不一,其腰部功能活动受限表现不同,使用一般取穴方法及针灸、推拿治疗疗效较慢,不能达到精准治疗,为尽快减轻患者痛苦达到精确治疗需寻找更为精确的穴位以满足临床需要。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①按疼痛部位不同取穴:腰椎正中疼痛,多见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取人中;腰椎外侧疼痛,多见腰背肌筋膜损伤,取后溪;一侧腰痛,牵扯至臀部、大腿后部,多见骶棘肌、臀肌筋膜损伤,取液门透中渚;腰胀痛及腹,多见合并腹膜后组织损伤直接刺激腹膜,取手五里。针刺得气。后,在留针期间嘱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腰部。②按功能受限不同取穴:腰椎前屈受限,后伸肌群(棘间肌、骶棘肌、臀大肌、腘绳肌等)相对紧张时,取腰部阿是穴、委中、承山;腰椎后伸功能受限,前屈肌群(腰大肌、髂肌、腹直肌)相对紧张时,针刺可取腰椎棘突下缘距中线水平旁开1.2~1.5横指,即关节突关节处,深刺刺激腰大肌起点处,或取髀关透股骨小转子处,刺激髂腰肌止点处。腰部侧屈的肌肉主要有横突间肌、腰方肌及背阔肌,旋转腰椎的肌肉有横突棘肌、腹内斜肌。侧屈或旋转受限时可取腰痛穴(手背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配合腰眼穴(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5寸凹陷处,在腰背筋膜、背阔肌、髂肋肌中)。以上取穴针刺后留针30min,并嘱患者不间断活动腰部。10.难点分析研究:在应用督灸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疗效参差不齐,大部分病人2-3次治疗后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症状可显著减轻,有的病人多次治疗后症状轻微减轻,出院后不能坚持治疗是治疗的难点之一。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同样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关键在于:①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不同②病情较重的患者在行3次督灸后症状开始减轻,但因出院不能持续治疗③艾条质量、单纯应用艾条。科室主任积极联系医院药房,购进三年陈艾所制作的优质艾条,科室人员共同研究配置“温阳强督”中药,并将中药打磨成粉剂,和优质艾条参杂在一块行督灸治疗;增加
本文标题: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0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