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历史文献学武玉梅緒論一、“文獻”釋義“文獻”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徴之矣。”佾:yì,古代樂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舞蹈用人的多少,表示貴族間的等級差別。杞國,夏的後代。宋國,商的後代。徴:证明。那麼什麼是文獻呢?東漢鄭玄以“文章”、“賢才”解釋“文獻”:“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朱熹《論語集注》說:“文,典籍也。獻,賢也。”此中賢才应该指多聞熟悉掌故的人。關於獻做人講,我們還可以再舉兩例:明代學者焦竑曾編纂一部《國朝獻征錄》,這個書名譯成現代漢語,則是“當代人物傳”。這裏“獻”指重要人物,與歷史關係重大的人物。清代學者李桓編了一部《國朝耆獻類征》(720卷)。耆,老也。獻,人物。本書輯錄了清朝一萬多人的傳記資料。如不明白“獻”的含義,就不懂這些書名是什麼含義。可見“文獻”一詞最初的的涵義是: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和多聞熟悉掌故的人元馬端臨《文獻通考》首先用“文獻”一詞為書命名:“凡敍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徵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這裏,獻成為正式記載以外的耆舊的言論。言論被記載下來也就是文。這樣,文獻的詞義縮小了。現代文獻定義後來則專指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1983年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的文獻定義:“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中國大百科全書》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信息”二字:“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歷史文獻學:是對歷史文獻的形成、發展、整理、利用進行研究,探索其規律,從而加以理論說明的一門學問。它以歷史文獻為研究對象,任務是為各種文化學術研究提供豐富而信實的資料,特別是在搜集、鑒別史料方面,能為歷史科學研究建立堅實、可靠的資料基礎。歷史文獻學既包括傳統的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輯佚學、辨偽學、傳注學,又有新提出的史源學、歷史文獻編纂學,金石學、方志學、檔案學和甲骨學等也是歷史文獻學中獨立出來的相關學科。作為歷史學院的專業基礎課,我們的課程名稱叫歷史文獻,主要內容是介紹歷代典籍,講解典籍中的重要選文,同時介紹古漢語語法、文化常識等,培養學生閱讀、研究古文典籍的能力。二、學習中國歷史文獻的意義(一)研究歷史的需要。一方面我們必須瞭解基本史料,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能夠正確解讀這些文獻資料。(二)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需要。擊缶迎賓《說文解字》解釋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李斯《諫逐客令》:“擊甕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說明秦人音樂古樸,沒有中原音樂先進,所以秦國人自己都放棄了秦聲轉而學習其他國家的樂舞。其形制,大腹小口,有蓋,一般是陶製品,也有少量青銅製品。缶陣”中那2008件樂器的原型——曾侯乙銅鑒缶,實為組合器,是由青銅鑒和青銅缶套合而成。外套為鑒,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加溫酒漿的雙重功能,有專家將其稱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古冰箱(當然也應是暖箱)。這種特製的青銅酒器,無論從形制到材質,都與陶土樂器缶風馬牛不相及。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1978年在湖北在我國典籍中,不僅從來就沒有擊缶迎賓的記載。而且長期以來,“擊缶”或者說“鼓盆”,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主要涵義:一是下層人民最下等的娛樂,二是葬禮場合表示悲傷的禮節。《詩經》裏有“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虽有古琴演奏高山流水,可惜,沒人將此迎賓行為昇華。《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韓國國旗,太极八卦旗。(三)正確使用祖國語言的需要。七月流火:這裏火不是普通意義的火,而是叫大火的星座,即心宿,六月時心宿在正中天,而七月才向西流,所以,七月流火是說“七月火星偏西”寓意“天要涼了”,而不是說“天真熱”。凱旋歸來、相差懸殊三、如何學習歷史文獻一要多讀。二要多查。《漢語大詞典》(羅竹鳳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1990年)三要多記。四要多對比。犧牲、烈士、妻子、丈夫无赖:史記高祖本記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此中是“沒有本事可恃”的意思,爪牙:《漢書·李廣傳》“將軍者,國之爪牙也。”《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書晝畫盡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文献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0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