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年人文与社会上册教案(更新)
..四年人文与社会教案设计第一学期课题1从满族老屋说起教学目标了解满族民俗知识.初步体会我省的民族文化。知道我省人民在长期与严寒等不利条件抗争中,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形成的特色.教学重难点通过采访、调查、合作交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交流、交往、交际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满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这是一个举足轻重,令人称羡的民族。现有人口1068万(2000年),主要居住在、、、、等省,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口袋房,弯子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种结构室外冰天雪地,室温暖如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男子佩戴扳指,女子佩戴戒指……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满族姓氏房屋建筑穿着服饰礼仪了解了满族民俗知识.初步体会了我省的民族文化。知道我省人民在长期与严寒等不利条件抗争中,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形成的特色。..教学反思四年人文与社会教案设计第一学期课题2山林中的达斡尔教学目标了解达斡尔是一个特殊的民族,以及达斡尔族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教学重难点达斡尔族的民俗和习惯。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民族分布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省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使用嫩江县、爱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达斡尔民居一幢幢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壁和大棚装饰着各种图案,大方雅观。家家户户的院墙围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精神文化达斡尔是农业民族,其农业文化起自唐末,并且是逐步向汉族学习,接受汉族农业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从此开始了定居生活,创造本民族的农业文明。表现在文字方面的特点是:远在辽国时就创制过契丹大小字,后因使用面窄而失传。达翰尔族的姓氏居住在新疆的达翰尔族共有九个哈拉(即姓氏:鄂嫩(姓鄂)、都尔()、郭博勒(郭)、沃热(沃)、莫尔登(孟)、德都勒(德)等。达斡尔族日常食俗达斡尔族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和煮烤肉为主。达斡尔族习惯于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两餐。过去主要种植稷子、荞麦、燕麦、大麦、子等农作物,并以粮食为主食。..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民族分布达斡尔民居精神文化达翰尔族的姓氏达斡尔族日常食俗教学反思了解了达斡尔是一个特殊的民族,以及达斡尔族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四年人文与社会教案设计第一学期课题3鄂温克的驯鹿文化教学目标了解鄂温克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了解鄂温克族独特的驯鹿文化。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异地而住的鄂温克族居民,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主要分布在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尔虎旗、、阿荣旗、根河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及省讷河等地。人口少而分布广,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族交错杂居。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几个饲养驯鹿的民族之一,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民族自称主要分布日常生活和生产“四不像”教学反思了解了鄂温克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了解了鄂温克族独特的驯鹿文化。四年人文与社会教案设计第一学期课题4再唱《乌里船歌》教学目标了解赫哲族的生活习惯和民俗特点。教学重难点了解赫哲族的文化历史。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乌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反映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欢快,甜美,心情格外开朗的歌曲。20世纪60年代,郭颂老师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唱响了神州,奠定了郭颂作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二、过程乌里船歌艺术构成《乌里船歌》包括序唱、主体部分和尾声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序唱是根据赫哲族的说唱音乐“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引子,只用虚词;第二部分是歌曲主体部分,也是唱曲中心部分和主要唱词部分,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行板,它包括了三段歌词;第三部分是用“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的尾声,仍只用虚词,与第一段相呼应。..第一段序唱与第三段尾声篇幅短小,且只用虚词,很明显,整首歌中最重要的是中间的主体部分。这首歌主体部分依据的赫哲族民歌“嫁令阔”调,在赫哲族中家喻户晓,流传十分广泛。它是一首一曲多用的民间曲调,有多种容的歌词。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乌里船歌赫哲族民歌的经典乌里江一带,是赫哲族祖居地之一。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反映赫哲人生产、生活习俗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歌曲调。《乌里船歌》就是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改编的,并在广泛传播中成为赫哲族民歌的代表作。《乌里船歌》对赫哲族的重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1)赫哲族每四年一次的“乌日贡”文体大会的主题歌就是《乌里船歌》;(2)国的听众只要听到《乌里船歌》,就知道这是赫哲族民歌;(3)谈起赫哲族,就会提到《乌里船歌》。这首歌已成为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和标志;(4)在1980年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是赫哲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三、想一想:怎样保护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板书设计再唱《乌里船歌》:生活习惯民俗特点教学反思了解了赫哲族的生活习惯和民俗特点。了解了赫哲族的文化历史。..四年人文与社会教案设计第一学期课题5民俗馆里故事多教学目标了解家乡人民的智慧,明白各种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什么。教学重难点了解家乡人民的智慧,明白各种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什么。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养活孩子吊起来”,就是东北的独特民间风俗。其实,此俗说怪也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是指把孩子放在“悠车子”里.让孩子好好地睡觉。悠车子·也叫邮车子、腰车子,还有的地区叫炕车子、晃车子的,其实就是“摇篮”。实际上,悠车子的产生,最早出自关东的少数民族。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是勤劳勇敢的狩猎民族。据《东蒙风俗志》载:这些狩猎的民族,如蒙族、满族、赫哲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妇女,外出狩猎时,把兽皮吊在树杈上做成篮让孩子睡觉。北方的汉族先民,看到兄弟民族这个育儿方式很好,也就采用了,还有定居下来的其他少数民族家庭。靰鞡鞋的样子十分特别,是用厚厚的牛皮缝制的,鞋面抽成一圈均匀的褶儿,在褶儿的后面有一个向上凸起的舌头,鞋口周边再窜上细细的牛皮带子。再续上事先砸好的靰鞡草,靰鞡草要用草榔头经过反复颠砸才会变得柔软,然后絮在靰鞡鞋里既温暖又舒服。即便是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在外面劳作一天也不会冻脚的。桦树皮文化在中国北方狩猎民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生活在北方的古代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等,现代民族如满族、鄂温克、锡伯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民族等都有过使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具的历史。桦树皮器皿在我国器皿造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鄂伦春族喜用桦树皮作盆、盒、箱、篓、碗、桶等器皿,器形大小各异,鄂伦春人重视在器皿上进行装饰,桦树皮器皿的装饰多在器身腰部以上或盖上,他们以骨针点刺等手段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纹样多为几何纹,如直线纹、三角纹、点刺纹、半圆纹、圆圈纹,“上”形纹、“人”字纹、“——————”字纹以及变形花草,树木纹等。在桦树皮器皿中,做得精巧美观的“阿达马勒”盒是姑娘出嫁用的梳妆盒,盒上多刻有“南绰罗花”(相思花),反映着鄂伦春人对婚姻的祝愿,愿青年人爱情忠贞,夫妻白头到老。总结:谈一谈这节课后你们的收获。板书设计“养活孩子吊起来”靰鞡鞋桦树皮教学反思了解了家乡人民的智慧,明白了各种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什么。四年人文与社会教案设计第一学期课题6寻找游戏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游戏的同时知道游戏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学会动脑动手创造快乐。教学重难点创造快乐找游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嘎拉哈是老东北时,姑娘们常玩的游戏,关于歘嘎拉哈始于哪一时期不得而知,但这游戏恐怕是要止在我们这一代了。如此看来,这几只小小的骨头竟是几代人游戏的一个缩影,似乎也系上了几代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这情结,难以言传。二、过程羊拐(东北叫做“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是旧时代北方(尤其东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盖骨,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以小羊拐为上品。此外,人们还常常将羊拐涂成红色。由于当时并没有过多的牛羊肉,羊拐在女孩子们的心中便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这种骨头不仅在羊身上有,猪牛身上也有。也称羊拐(羊的大小适中)。北方小姑娘多喜欢此游戏。游戏规则:羊嘎拉哈四个为一副。以前大姑娘小媳妇有手巧的玩得好的,一次能同时玩三四副。现在,不要说同时玩几副,就是一副能玩明白都已经很难得了。正常的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个口袋的。嘎拉哈是六面体(所有动物的都一样),因两个尖角重心不稳,弃之不用。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儿”(肚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歘嘎拉哈计数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单位的:一对“坑”是十、三个“坑”是十五、四个“坑”是二十、四样是五,以此类推。抓满一百,分别翻真、轮、坑、肚;抓起四样、空中抛接在手背上,翻转过来,一个不掉就算赢。“歘”是这个游戏过程和输赢的结果。歘的过程是这样的:用一只手(另一只不用)将四个嘎拉哈散乱地抛在炕上(桌上),然后将口袋向上扔起,在口袋落下的时间将四个嘎拉哈都先搬(以下的过程叫搬)成真儿,用手抓起,再接住落下的口袋(用同一只手)。如口袋和嘎拉哈都没有落在炕上,则接着搬下个背儿,依次接下的次序是坑儿,轮儿。最后,把口袋抛起,手把都成轮儿的嘎拉哈抓起。如果口袋落下时在手里(没有落在炕上)则第一个回合完成。倘若在搬的过程中口袋没能接住,则叫“坏了”,交由下一个人玩(抓)。其输赢的判断是:在搬四个嘎拉哈的过程中,谁抛口袋的次数最少,谁就是赢家。抽冰嘎:抽冰嘎又称打陀罗。冰嘎也叫冰猴、冰尜,木制,圆形尖底,底都嵌铁钉或圆铁珠,中间有一圈凹
本文标题:四年人文与社会上册教案(更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1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