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必修2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宋史》云:“唯汴之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而进。”材料说明宋朝的长途贩运贸易的特点是()A.大量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投放市场B.水运在长途贩运中起到重要作用C.政府完全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有利于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2.据古碑记载:“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3.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4.“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烷,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诗人元稹的《估客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A.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B.开辟丝绸之路C.纸币大量流通D.商业蓬勃发展5.《商君书·垦令》记载:“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废逆旅”、“壹山泽”。商鞅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当时()A.阻碍了秦国商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维护了秦国社会的稳定,并使秦国军事力量增强D.导致商鞅众叛亲离,促使秦国社会矛盾激化6.(2013·重庆文综)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7.《诗经·小雅》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直接反映了()A.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B.土地公有制瓦解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出现了土地私有8.(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9.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10.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太湖地区的小麦产量始终居全国之首B.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白银集聚地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11.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12.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二、非选择题13.历史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图一图二图三(注:以上地图均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绘制的《中国古代史地图册》改编)比较图一、图二、图三,说明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其主要成因。(注意:说明概况时,要求能准确提取并反映出图中的信息)第2讲1.B由“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而进”可知水运在长途贩运中起到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是影响。2.D本题旨在考查汉代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加强对盐酒税的管理,看不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提到坊市完全分置的问题,也不能说明盐酒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A、B、C错误,应该选D。3.D从材料“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等信息即可判断,与其一致的是宋代坊市不分,即D项。A、B两项体现了对商业行为严格的时间、空间管理,C项反映的是农村集市。4.D从题中归纳,丰富的商品来自全国各地,不管路途远近,商业活动遍及天下,选D项。5.CA项是后来产生的影响,B项是对后世的影响,C项是当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D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6.D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7.D材料信息反映了在“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这说明出现了土地私有,故选D项。A项虽然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但题设强调的是“直接反映”,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是“公有制”,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8.D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9.D董仲舒认为,特别富有的人会骄横,特别贫穷的人会忧虑。忧虑便想去做强盗,骄纵则容易变得暴虐,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要让富人可以显示他们的尊贵而不至于骄纵,让穷人得以生存又不至于担忧,就应制定社会规范以使上下之间有所差别,然后拿这个标准调配均衡,就可以使财货不匮乏,社会上下得以安宁,这样就容易治理。故选D项。10.C图片中可以看出有大运河,依据所学知识,大运河开凿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一批城市兴起与繁荣起来,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材料看不出小麦的产量和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A、D错;B中的“唯一”是错误的。11.D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人们就业机会减少,导致沿海居民为了谋生,或者铤而走险,参与走私;或者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故选D项。12.A材料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放松了海外贸易的限制。因此A项正确;B项表述不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D项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13.汉朝:概况——主要的粮食产区与手工业中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成因——自然条件优越;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较早使用;政治重心所在地,人口稠密。唐朝:概况——黄河流域仍是主要的粮食产地,但江浙地区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大运河沿岸集中了大量的手工业品产地与商业都会。成因——北方破坏严重,北民南迁;大运河的开凿。明清:概况——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江浙地区兴起众多的工商业市镇。成因——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作用。
本文标题: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必修2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54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