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长城(第二课时)说课定稿
《长城》(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乐平市涌山中心小学程水生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教学是门艺术。对于语文教学,我有的只是一点肤浅的认识,对于远程教育设施和资源的使用,我有的只是一点粗糙的体会。今天的说课,我将从五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应用。首先说说教材。《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一文,文质兼美,学习本文,必将在实现学段目标上迈进坚实的一步;位于本组首篇,将打开“世界遗产”之窗,增长见识,激发兴趣,为学生对世界遗产的后续阅读和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四年级学生对于新事物有好奇心,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年龄小,阅历少,思维方式还是以直观形象为主,比较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课文。而长城既是一道自然景观,也是一道人文景观,要感受它的厚重、深邃、伟大,则须着力启发引导。结合学段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长城的伟大,体味内蕴的人文精神,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从中受到熏陶感染。(3)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其中,理解长城的伟大,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真切地感受长城的伟大,体味内蕴的人文精神则是教学难点。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针对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读悟结合、品词析句、想象补白、读写并行”等方法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具体说来,主要有:1.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直观形象,多一些感性,少一些理性,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直观生动的画面,化静止的文字符号为可感可触的情境,我在教学中利用远教资源,让音响、色彩、文字资料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以读为主,熟读精思。“读”乃语文教学根本之法。本课教学,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实现读中感知,读中悟情,以读显形,以读传情,敏化语感,内化语言。3.情为主线,贯穿始终。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本课教学,我充分运用语言激情,学生朗读激情,远教资源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处理和吸收,把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化为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再说说学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本文的教学,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运用读读、找找、议议、想想、说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实践,培养其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下面,我详细说说程序。《长城》一课我确定教学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学习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指导写字。总览全文,学习布局谋篇。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共有四个环节:回顾全文,扩充课题点睛笔;品悟细读,字里行间皆有情;再读补白,宕开一笔感触深;回扣课题,首尾呼应水渠成。第一环节:回顾全文,扩充课题点睛笔。好课的开始,应该唤醒阅读初体验,轻启认知情感门。所以,上课伊始,老师先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自己的感受给课题《长城》加一个修饰词:()的长城。让学生交流。讨论比较,显然“伟大”最好。于是,引出研读专题:“课文哪些地方生动地描述了长城的伟大,请你边读边划,还可以写下批注。”至此,在题目上加了个“伟大”,就成了使全文“通体透亮”的“一炬之光”。顺势走进第二环节:品悟细读,字里行间皆有情。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首先聚焦第1自然段,研读长城的“蜿蜒盘旋”。先比较“长龙”与“长城”的相似点。两者可谓形似,神似。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长城的长,小结并板书“纵横十万里”。在学生感觉并不真切时,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片,观察,欣赏。图文对照读相关句子。然后,引出两段话,尽情诵读,赏评。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呵——这就是长城!这就是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朝朝暮暮,迎大海日出,送戈壁落照,或翘首于峰巅之上,或俯身于峡谷之中,跌宕起伏、延绵万里的长城!这样的雄伟奇拔!这样的坚韧古朴!原文惜墨如金,言简意丰。而精心挑选的两个名段恰好使长城的雄伟气象更为细腻更为丰厚更具美感了,这种由薄到厚的“互文参读”,既使原文具有了一种审美的张力,又为学生原有的言语结构注入了新的语流。尔后“采访”学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预设:激动不已,热血沸腾,震撼……边交流边引领学生带着这些感受去诵读课文。接下来,聚焦第2自然段,研读长城的“高大坚固”。主要操作步骤是:学生自读自悟。课件出示长城构造图,以检验学生是否读懂:点名上来指指“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向大家介绍有什么作用。预设:观察敌情,攻击敌人,躲避进攻,互相呼应……从而体会到这种设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第三,聚焦第3自然段,研读长城的“血汗智慧”。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品味词句之精妙:即课后练习三中的两个句子。引导揣摩“站、踏、扶”“多少”“才”等词语蕴含的情味。引导学生算一算,算出长城工程之浩大;引导学生想一想,想出长城施工之艰难。2.融情想象:同学们,我们的脑海已经浮现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假若你是导演,你会拍下哪些细节和画面?请写一两句。指导:神态……动作……穿着……环境……这样设计,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被唤醒,抽象的语言符号竟变得可触可感,学生凭借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解构文本,又建构新的结构体系,在进进出出文本中,实现了举象、造境、入情、寻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味得到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效统一!3.激情诵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雨果说过: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看到纸的背后。利用课文中留有的空白,开始第三个环节:再读补白,宕开一笔感触深。即问学生:“单凭这三四百字,难以写尽长城。关于长城,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提出:“长城建造时间到底有多长?”进而课件出示资料: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早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为了防御外敌的侵略,就开始在边疆的山岭上修筑城墙。秦统一中国后,把几处城墙连接起来,既用于军事防守,又成为对外贸易的商业大道。到了明朝,几百万人又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历时200多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读读议议之后小结并板书:上下两千年再转入最后的环节:回扣课题,首尾呼应水渠成。回扣课始“伟大的长城”,套用余秋雨先生的几句话(课件出示):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各个著名建筑,例如精致、浑朴、繁丽、古典,例如新锐、奇崛、神秘、壮观……其中不少建筑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只让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高位上,留给那个唯一的建筑。这个词叫伟大,这个建筑叫长城。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条泥缝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布置学生:针对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再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诗词图片,还可以进一步制作“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去搜集中国其它“世界遗产”的资料,感受其魅力。附板书设计:最后,我说说应用。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里的运用,声、色、光、电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不过,需要阐明的是:第一,无论哪种技术的使用,都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一定是融合在其中的,所以一定是适时适度的,一定是有很强针对性的,一定是必须的。本课设计,在远程教育设施使用和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我力求遵循以上原则,在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作了有益的尝试。我在学习长城的雄伟气魄时出示的几幅图,活脱脱地展现了长城的风姿,当长城的绵延起伏、千折百绕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当长城的静卧群山、飞腾凌空呈现在学生眼前时,视觉上强有力的冲击,引发的必是情感的瞬间激荡,随后的互文参读中引用的两段话则将长城描摹得生动传神,此时此刻,长城的精、气、神已深深地根植在每个学生的心里。而在学习高大坚固部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读懂了长城巧妙的构造,成功读到了长城上蕴藏的智慧,对这伟大的奇迹就多了份感性认识。在学完长城的距离长后,宕开一笔,我引来长城年代久远的资料,我们顺利解读了长城的长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长城的沧桑,长城的凝重,经受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这将带给每个人无比的震撼和深沉的思考。课尾回扣伟大,改引了一首诗,在动情的音乐中,在厚重的文化意蕴中,萦绕心间的、传递全身的或许是种叫感动的东西;还可以去回味,去探寻,不只是当下,或许是明天,或许是一生……长城蜿蜒盘旋高大坚固上纵下横两十千万年里血汗智慧伟大奇迹
本文标题:长城(第二课时)说课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7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