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简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简介我国学者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陈鹤琴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黄翼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屠美如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杜玫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国外学者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柯思修泰纳的儿童画发展阶段赫伯特·里德的儿童画发展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画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阶段与特征1.涂鸦期无控制涂鸦幼儿不懂得手中的笔是能够供自己驱使的,其结果便显示为无控制的涂鸦,只是依靠手臂在纸上有节律地来回移动有控制的涂鸦儿童以发现了以视觉来控制动作,儿童会有意识地上下或左右地画线,还经常把可以控制的线条与不能控制的动作混在一起。能控制肌肉动作是儿童一项很重要的经验。命名涂鸦儿童在涂鸦时开始对着自己画的东西说故事。开始意识到所画的线条或自己的经验之间的联系,命名出现在画出图形之后。2.象征阶段早期象征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视觉形象的感受力有所提高,眼动较有规律,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象征的外部轮廓。幼儿已能把基本形状结合在一起构成形象。能意识到自己所画的形象与实物之间的关系,有了通过想象表现客观事物的意图。如:蝌蚪人中后期象征阶段幼儿已能掌握较多的基本图形和线的组合,已能不断地构成新的图形,描绘的事物也越来越广泛。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表现物体,五颜六色是这一时期作品中色彩的典型特点。画面上开始出现空间关系,意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并通过基底线表现出来,把所有的物体、人物放置在基底线上。3.图式阶段早期图式阶段还保留这象征期的绘画特点,儿童画中的各个独立图形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在色彩的认识上越来越精细,对于色彩的明度、饱和度等方面的辨别能力提高,能按物体的固有色填色,并在轮廓线内涂色,但不注重颜色的协调。空间上,逐步摆脱了基底线,尝试整张画纸作为地面来表现作品形象,构图开始有层次感,但不能很好把握物体的比例和近大远小的原理。后期图式阶段幼儿已能用六场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开始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如:发型,车灯等。色彩上能用某种颜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开始用颜色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感冒时候会用绿色表现脸。有部分儿童尝试从一个固定角度去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出现遮挡式构图。玩耍阶段(2-4岁)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享受粘土的感触和粘土造型的变化,把纸张撕破,弄碎时得到一种快感。直觉表现阶段(4-5岁)已有一定的制作意图,能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去展开尝试,能用纸张折出简单的物体,或运用剪刀等工具撕、剪出简单的图形。灵活表现阶段(5-7岁)儿童希望能共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并将这些物体形象组合成具有一定情节的场面。学前儿童美术鉴赏能力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儿童审美感知发展阶段婴儿的感知(0-2岁)符号的认识(2-7岁)“写实主义”的高峰(7-9岁)“写实主义”高峰的衰退和审美感受性的出现(9-13岁)审美专注的危机期(13-20岁)帕森斯的儿童审美感知发展阶段主观偏好美与写实原创表现形式和风格自律瓦伦汀的有关儿童审美偏好的研究对儿童色彩偏好的研究对儿童图画偏好的研究屠美如的儿童审美欣赏发展阶段本能直觉期(0-2岁)感知形象期(2-7岁)生理性直接感知阶段(0-2岁)婴儿四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色彩和非色彩。波长较长的暖色比波长较短的冷色,更容易引起婴儿的喜爱,红色物体特别容易引起婴儿兴奋。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2-7岁)强烈的注意颜色:幼儿在感知作品时很在乎画面的色彩,哪些色彩鲜艳的作品往往为他们喜爱,色彩的美比形式的美以及没有色彩的关河影更有吸引力。对绘画题材产生自由联想的反应:幼儿在感知和理解美术作品过程中,常常出现对绘画题材的自由联想,且常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关注画面的局部特征:在感知一幅美术作品时,幼儿往往只之一作品中所表现的局部特征。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一、以陈鹤琴为代表的我国早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思想陈鹤琴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也是我国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的开拓者。(一)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涂鸦期(1岁~2岁)波形图;乱丝图;圆形图。第二,象征期(2岁一3岁)。普遍性的象征阶段,圆圈可代表物,又可代表人;类别性的象征阶段,以一种图形代表一类事物;个别性的象征阶段,能表现事物的“我”。第三,定型期(3岁~7岁)。其特点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正面到侧面、从呆板到有生气,并有时间、空间观念,懂得构图,也懂得用画来分辨性别与年龄,还能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画。第四,写实期(7岁以后)。能以绘画技术反映客观现实。对于儿童为什么喜欢绘画,陈鹤琴不赞成“天赋说”和“生理机能说”。“天赋说”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这种观点流行多年,至今尚有影响。“生理机能说”认为儿童喜欢绘画是为了满足手动的生生里需要,并通过绘画活动产生一种动觉刺激和动觉快感。二、屠美如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后期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20世纪后期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代表人物之一。(一)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二)不同时期的儿童绘画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绘画发展的趋势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关系不明显,与年龄发展有密切关系,不同年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第一,前轴阶段(4岁)。第二,单轴阶段(大约6岁)。第三,双轴阶段(大约8岁)。第四,双轴联合阶段(10岁)。第二节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一、阿恩海姆的视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第一,阿恩海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思维联系在一起的。第二,阿恩海姆以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第三,阿恩海姆认为,在儿童绘画时,他所面对的是把观察到的事物转化为二维平面的艰巨任务,在画纸上创作出与他所见的物体具等同结构的形象。第四,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完形给人的感受是愉悦的,这就是那些在特定条件下视觉刺激物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对称、统一、和谐)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的完形。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的理论第一,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阐释了很多世纪以前柏拉图对艺术在教育上的功能的意见,即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第二,里德运用了荣格的心理类型概念和集体无意识概念来说明儿童美术。第三,里德把游戏视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这种假说立足于里德对艺术的界定,那就是艺术是“人类以物质宇宙的基本形式和生命有系统的节奏努力于达成统整”。艾修勒和哈特薇克观点她们认定,儿童的绘画,即使是学前儿童的绘画也不是偶发的行为,儿童的人格特征对儿童绘画的风格和样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她们的研究,儿童在绘画中对空间的处理,可被看做儿童对其环境使用的例子;儿童在绘画时对图形大小、色彩、位置和空间的处理,是与儿童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的。古德伊纳夫和哈里斯的美术是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指标的理论将儿童美术看做帮助确定儿童智力成熟程度的一项指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任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主持人,专著超过20本,发表论文数百篇。超过20所大学颁给他荣誉学位。《纽约时报》称他为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智能的定义传统智能可应用性的定义就是解答智力测验试题的能力。这种观点运用统计方法,与不同年龄接受测试者的解答加以比较,从测验分数推断出他们的能力,认为测量出来的能力就是智能。(二)加德纳的智能种类加德纳的智能判断依据的选择既源于生物学又要考虑根据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来评价。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其中空间智能对艺术门类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每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但是当人类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时候,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他强调美术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的健全发展,关注孩子们的创造性成长。把美术视为人的全面成长的手段。换言之,为了丰富人的感性,培养协调性,发展创造性。美术作为教育的手段是必要的,他认为教师为此应努力整顿教育环境,针对学习准备好必要的各种条件,而应避免过多地指导,它会导致自由表现的萎缩。罗恩菲德从未把儿童艺术作为终点。罗恩菲尔德特别提出了知觉的视觉模式和触觉模式这组概念。他认为,知觉有两种反应模式——视觉型和触觉型。维克多·罗恩菲德1、涂鸦期(2—4岁)是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2、前图式期(4—7岁)。此阶段,儿童观察事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3、图式期(7-9岁)。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绘画表现为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现视觉对象,图画的内容受个人经验和兴趣的影响。4、写实萌芽阶段(9—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脱离图式,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图画5、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6、青少年艺术阶段(15—17岁)。这一阶段儿童对艺术审美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能摆脱这一困境,向艺术性绘画发展。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7个方面的发展作为主观评价标准;把发展阶段、技巧和作品的组织3个方面作为客观评价标准。幼儿美术各年龄段发展目标(一)各年龄阶段绘画活动目标(二)各年龄阶段手工活动目标(三)各年龄阶段美术欣赏活动目标(一)各年龄阶段绘画活动目标1、小班(3-4岁)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创造目标•初步认识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学会辨别红、黄、蓝、绿等几种基本的颜色,并能说出名称;•学会辨别和感受直线、曲线、折线及各种线条的变化•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能愉快大胆地作画•学会使用蜡笔、水彩笔、棉签等工具进行涂染;•能画出直线、曲线、折线,并能表现线条的方向、粗细、疏密;•学会用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表现物体的轮廓特征。•引导儿童在涂抹过程中把画面画满;•初步学会用图形和线条组合创造各种图式(一)各年龄阶段绘画活动目标2、中班(4-5岁)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创造目标•能较准确地把握形状的基本结构,理解形状符号的象征意义;•认识常见的固有色,说出它们的名称。•喜欢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学会运用图形组合方法,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会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初步有目的地设色、配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围绕主题安排画面,能表现出物体的上下、左右位置。•能大胆地按意愿作画(一)各年龄阶段绘画活动目标3、大班(5-6岁)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创造目标•认识物体的整体结构和各种空间关系;•增强配色意识,提高对颜色变化的辨析能力;•知道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表现不同效果的作品。•在安排画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均衡、对称、变化等形式美。•能较灵活地表现各种人物、动物的动态;•能运用对比色、类似色、同种色等多种配色方法,注意色彩的整体感和内容的联系;•能有目的地安排画面,表现一定的情节,并变化多种安排画面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绘画创作。各年龄阶段手工活动目标小班(3~4岁)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创造目标1.初步熟悉泥工、纸工等材料、工具。1.通过玩泥、撕纸等活动,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1.掌握泥工中团圆、搓长、压扁等基本技能。1.能大胆地运用印章、纸团、木块等材料在纸上按意愿压印。2.了解泥的可塑性质。2.学习撕纸、粘贴,初步撕出简单形状并粘贴成画。3.了解纸的性质。3.初步学会用自然材料(石子、豆子、树叶等)拼贴造型。4.学会用印章、纸团、木块等材料,蘸上颜色在纸上敲印。中班(4-5岁)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创造目标1.进一步熟悉泥工、纸工及自制玩具的工具和材料。1.通过泥工、纸工及自制工具的活动来积极投入手工作品的创作,并培养儿童对手工活动的兴趣。1.能正确使用剪刀剪出方形、圆形、三角形及组合形体,并拼贴成画;1.能大胆地运用泥按意愿塑造;2
本文标题:学前美术相关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62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