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济发展方式•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5年来,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制定实施了一整套指导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成功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2012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9.96万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1896倍,年均增长24.9%。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但工业还大而不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依然不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司法公正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社会创造活力普遍增强,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还不少,等等。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明确宣示。•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驱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两者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本投入、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还有环境代价。今后经济发展动力主要靠‘创新’,‘创新’需要所有人的智慧,这同时会为百姓提供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3)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美、日、韩等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要求;要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1.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产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对经济发展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更高要求。实质就是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调整经济结构•(二)发展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和道路思想),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克服传统工业化的弊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1)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2)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二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3)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是不能分开的一个整体。•(4)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本文标题:经济发展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86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