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对策研究(定稿)
1●湖北省社科院黄石分院2011年度立项研究课题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对策研究《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组二○一一年十二月2目录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对策研究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现实意义1.内涵与特征2.功能及意义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探索与实践1.国外模式2.国内模式三、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1.主要做法及成效2.存在困难与问题四、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1.指导思想2.基本原则3.对策建议立项通知书课题申报表3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对策研究(2011年12月25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累的重要财富,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行试点城市建设,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举措”。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严峻考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本文立足非遗保护基础理论,结合国内外非遗保护的先进经验,对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现实意义1.概念与特征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首次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全面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做出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4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1)无形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言传身授、编口述史等形式传统下来的,是一种抽象的,具有不依赖实物而存在的特点。(2)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对传统技能和艺术知识的承传,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的见证,智慧与情感的活载体。(3)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舞蹈、音乐、礼仪等是通过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体代代相传的形式得以延续的。(4)大众性。非物质文化是为满足广大人们大众需要而创造或延续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大众性。(5)目的性。在我国古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多是艺人为了养家糊口,现代社会为生计而传承传统技艺的依然存在,因此具有一定的目的性。2.功能及意义---文化价值功能。非物质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需求,进而创造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宝贵的社会财富。认清非物质文化特点,了解非物质文化内涵,开发非物质文化产品,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对于我国经济价值不可估量。---历史价值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蕴涵了民族价值观念、气质情感等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是5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功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设计构造,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给人精神上或情绪上的感染,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功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财富和心理、情感的积淀,是构成民族精神家园不可缺一的一个重要源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活态部分,凝结、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和智慧,成为民族文化的认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条件,是和谐社会的理论来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重要保障。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探索与实践1.国外模式日本: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登录制度。1996年,日本国会修改《文化财保护法》,引入了欧美等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通过登录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条例加以约束,6并通过大众媒体公布于众,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推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本文化厅说,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推进“文化财登录制度”,该制度有“保护10万件历史遗产”的决心。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走向商业化和旅游化。韩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除了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政府的大力运作,还得益于商业炒作和旅游业的参与。韩国商人们把属于传统手工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商品到处销售,把属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外国游客有偿表演,实现市场化运作。韩国也十分重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把民俗村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成了很受国内外游客追捧的旅游地。其次把民俗节和祭祀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举措。如举办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旅游活动,吸引了国内国际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法国:设立文化遗产协会、划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办好“文化遗产日”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国设立了1.8万多个文化协会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划定了91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达4万多处,有80万居民生活在其中。首创“文化遗产日”,制定优惠政策,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增强了法国民众保护非文化遗产的意识,对整个欧洲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7护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意大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新宠。从1997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举行“文化与遗产周”活动,国家博物馆、艺术画廊、考古博物馆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和全国150个城市中数百座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古迹一律向公众开放。意大利政府还开办青年木偶艺人培训学校,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并开设奖项,在国内外举办木偶展览,兴建木偶戏学校等等。除此之外,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也已成为时下新宠。2.国内模式云南昆明: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早,2000年5月实施了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第一次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了法律保护的轨道。率先在全国实施了普查分类纲要,第一次把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开展了多次普查培训,要求普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下发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知》,明确了各级政府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职责,构建了领先各地的保护体系。江苏苏州:自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抢救性保护试点城市以来,先后争取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000万元。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办法》,率先在全国开展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工作,8有计划地对代表性传承人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带徒授艺活动。举办了多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和普查工作培训班,开设了网站,出版了专刊,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福建泉州:对一些濒临灭绝的民间绝技、民俗活动进行抢救拍摄、排练展演,完成了《泉州民族民俗文化丛书》,制作《泉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图录》。制定了《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方案,采取多种保护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整体保护文化遗产以及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建立国家级项目传习所、省级项目传习所、市县级项目传习所,加强传统技艺传承。在县(市)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立2个市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和11个县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湖北宜昌:率先在全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2009年3月13日率先在全省出台《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并以宜昌市人民政府第138号令发布施行。引进武汉博大科技集团投资20亿元在宜都市建设“中国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投资10亿元在秭归县建设“中国三峡·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积极申报“长阳县十五溪村”为国家级民间故事村,并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基地。三、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9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省文化厅的指导支持下,先后参编和整理了《湖北文化集成》、《黄石歌谣》、《黄石传说》、《黄石俗语》、《黄石机智人物故事》、《黄石民间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化史料及研究著作数百万字,挖掘了大量民间技艺、民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2006年以来,先后评定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市级名录(西塞神舟会、阳新布贴、阳新采茶戏、大冶石雕、牌子锣、土主会、阳新接大王、阳新板凳龙、詹氏祖祭、谢氏祖祭、孔门拳、玉莲环枫林车灯、陈贵舞龙运动、富池三月三庙会、黄石港饼、太子豆腐、玉堍油面、还地桥鱼面、大冶佛像雕塑工艺)。其中,已入选世界级名录1项(西塞神舟会),国家级名录4项(西塞神舟会、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尹解元石雕),省级名录9项(西塞神舟会、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尹解元石雕、牌子锣、还地桥鱼面、黄石港饼、富池三月三庙会、浮屠玉堍油面),大冶市、阳新县共建立县级名录32项。西塞神舟会于2009年作为“端午习俗”项目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载入了世界文化史册。回顾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历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具体体现在:(一)以举办活动为载体,非遗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为充分展示我市非遗魅力,普及非遗知识,提高非遗保护意识,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活动。一是实施非遗展演。102008年举办了“黄石市牌子锣表演大赛”,来自大冶、阳新及各城区的10支代表队100多人进行了精彩的表演。2009年6月10—7月10日,我市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高潮,把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塞神舟会”神舟下水日,举办各类庆祝活动。2010年6月12日,为庆祝第五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举行了“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授牌仪式”,为广大市民群众展演了传统戏剧《阳新采茶戏》、传统舞蹈《陈贵舞龙》、曲艺《玉连环》、传统音乐《王寿牌子锣》、传统舞蹈《西塞高跷》等12个非遗项目节目,受到了市民朋友的热烈欢迎。二是实施非遗进课堂。为激发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市非遗中心与阳新县非遗中心联合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阳新“采茶戏”搬进了湖师大礼堂,使湖师师生们领略了传统戏剧的风采。同时,还制作了非遗项目展板、非遗知识宣传单进行有力宣传。(二)以开展普查为契机,非遗分布状况进一步掌握。根据湖北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市共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9个。从种类数量来看,调查项目涵盖17个门类,其中民间文学181个,民间音乐147个,民间舞蹈15个,戏曲16个,曲艺31个,民间杂技5个,民间美术33个,民间手工技艺41个,生产商贸习俗44个,消费习俗53个,人生礼仪192个,岁时节令100个,11民间信仰94个,民间知识10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6个,传统医药21个,其他10个。从行政区分布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冶市608个、阳新县246个、黄石城区145个;从项目差异性来看,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门类的项目大同小异,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曲艺民间信仰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三)以进村入户为形式,重点项目得到进一步挖掘。通过深入调查走访,进村入户等形式,先后挖掘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按类别分为:民俗类:西塞山神舟会、大冶殷祖果城里的“土主会”、栗林端午赛龙舟习俗、太子“接大王”、“送水会”。民间美术类:阳新布贴、大冶石雕、大冶水南湾古民
本文标题: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对策研究(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86734 .html